讀古今文學網 > 超越原生家庭(原書第4版) > 第5步 你可以回家了:探親與家訪 >

第5步 你可以回家了:探親與家訪

在這一步,你要回到家裡搜集信息,根據之前設計的問題向家人提問,觀察家庭運行狀態,並且進一步深入瞭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但是,如果沒有認真做好準備,你的家訪將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如果你試圖忽略前面的幾個步驟,而直接進入這一步,那麼你所做的努力很有可能會全部付諸東流。要完成這個任務,你必須遵守特定的「規則」,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功效,達成目標。

第一,沒登門之前,請先通知你要探訪的親人,讓他們有所準備。你可以通過寫信或打電話來通知他們,但最好把你的意思直接向對方個人表達。比如,你應該給父親和母親分別寄一封信,單獨告訴他們你回家的意圖。如果你以前從未這麼做過,他們當然會感到吃驚,但這樣會讓他們明白:你希望跟父親和母親每個人都單獨相處一段時間,並且建立「一對一」的個人關係。

第二,探訪時間不宜過長,2~4天是最合適的。如果在家裡待的時間過長,你就會回到過去的模式,並且產生牴觸情緒,這樣就失去了你竭力維持的客觀態度。但是,由於探訪的時間很短,而與家人面對面的交流又是整個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所以每年回家探訪3~6次是最好的。當然,這也取決於你居住的距離,以及其他客觀情況。家庭出現危機(如疾病、去世、離婚等),或舉行慶祝活動時(如婚禮、洗禮、週年紀念日、聖誕節等)都是回家探訪的最佳時機。在這些時期內,家人間的關係都是靈活的,或者說是非常活躍的,因此更具有開放性。

第三,盡量不要跟伴侶一起回家探訪。你可能希望自己的伴侶一同前往,為你提供支持或幫助。但是,伴侶會對你的家庭,以及你在家庭中的位置有其自己的看法。因此,一般情況下,你的伴侶最終會陷入家庭內部的三角關係之中。這並不意味著他不能參與家庭的各類正常活動,但他的確不應該摻和到原生家庭領域的心理工作中來。如果你的配偶或伴侶想要陪你回家探訪,則必須保證不會對你的活動進行干涉、評論,或幫助。另外,請不要把伴侶牽涉進來,當作你的擋箭牌。比如,有個人對父母說妻子不想聖誕節期間去看望他們,因為她想待在自己家裡。也許他的妻子真的是這樣想的,但這個人卻利用妻子來隱瞞自己不願跟父母一起過聖誕節的真實想法。從根本上來講,他把妻子和父母置於了勢不兩立的矛盾之中。

第四,探訪自己長大的村莊或城市。如果你的父母已不在那裡居住了,那就帶著父母中的一位,再次探訪自己的家鄉。回到曾經居住的家裡,回到過去對你很重要的地方,能喚起很多共同回憶,父母也許會告訴你很多信息。如果你的父母是在另一個地方長大的,那最好也去拜訪一下他們的故鄉,但需要與父親或母親分別單獨前去他們各自的故鄉。

回家之前,你要首先想清楚:你到底要探究什麼?你要提出的具體問題有哪些?什麼才是你更想瞭解的?在獲取家庭相關信息的過程中,會出現哪些問題?你還要想出應對這些問題的策略。

帶著問題回家,期待從探訪中獲得一些信息,這就使你的「家訪之旅」不同於以往的例行回家,並不是露個面就足夠了。通常情況下,你會發現這種方式能使回家探訪變成令人心情愉悅的旅行,也因此更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探訪過程中,當你搜集信息時,必須做的一件事的就是檢驗你之前獲取的信息是否正確,還有你對家庭體系以及自身角色的假設是否準確。你會發現許多關於家庭成員與家庭關係的新情況,而這些新情況會影響你對家庭的認識。

比如,如果你詢問自己的母親與她的母親或她的姐妹之間的關係,從中獲得的信息可能會讓你從全新的角度來理解母親對待你的行為和態度。

家庭探訪最基本的一個原則在於:無論家庭成員跟你分享了什麼故事,或是說了什麼事情,都不要質疑或譴責他們。請記住,他們對家庭生活的認識是與你不同的。正如前文中提到的那樣,你要像一位實事求是的科研人員,保持客觀的態度,探究不同家庭成員對原生家庭的不同認識。即使你認為有人在故意撒謊,也不要直接質疑或批駁。無論出於什麼原因,有人認為需要在某個問題上撒謊,這本身就很重要,而且也很有趣。

你要避免與對方發生爭論,還可以這麼說:「你對那件事是這麼看的,而我(或另一位家庭成員)是那樣看的。我們的觀點差別這麼大,難道不是很有趣嗎?該如何解釋這樣不同的看法呢?」如果你不注意自己的語氣,即使是這樣的措辭,也會給對方造成傷害。如果你表現出了一絲譴責的意味,另一方則會陷入沉默,或心存戒意,那你就失去了一個家庭信息的重要來源。如果你在語氣中表現出真心實意,誠懇地希望別人對這種差異做出解釋,你將會發現一些非常有趣的信息。

在進行研究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還需要記住其他一些事情。

(1)只要有時間,就要盡可能多地提問題。你提出的問題越多越好。針對可能獲得的每個答案,都要想出至少五個問題來提問,不應該出現問題枯竭的情況。要記住,研究人員永遠希望瞭解更多的真相。

(2)在提問的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是:你既不能過分激動,也不能太有戒心,更不能流露出攻擊性,還不能逾越一個科學研究人員的角色。只要你不斷提出問題,表現出你對他人觀點的興趣,你就是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如果你想不出任何問題,這往往意味著你可能陷入了自己的潛意識中無法自拔,想要挑戰或評價對方,或是想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就改變話題,或暫停研究。

(3)要確保你所提出的問題都是「真正」的問題。提出真正的問題,可以引出確切的信息。「現在幾點了」通常就是以獲得確切信息為目標的問題。「你不認為我們現在該走了嗎」就不是「真正」的問題,其隱含的意義是:「我認為現在該走了。」不要提出這類引導性的問題,不要讓對方圍著你的觀點轉。優秀的研究員會真心實意地對他人的想法和觀點感興趣,而不是要用別人的觀點驗證自己的看法。在你剛開始進行家庭探訪時,通常情況下,都會苦苦掙扎於能否提出「真正」的問題。

(4)要避免提出以「為什麼」開頭的問題,因為這類問題通常會讓對方產生戒心,或者給自己尋找借口。「你為什麼會那麼想」這類問題也許會讓對方為自己辯解,而諸如「你對那件事的觀點是什麼」等問題,更有可能獲得直接、坦誠的答案。

(5)採用「檢驗型」的問題來驗證自己對某件事情的理解是否正確。比如,你可以提出類似這樣的問題:「那麼你的意思是說你認為媽媽一直最喜歡我了?」這是檢驗你理解的意思是否與對方真實意思相符的一種方法。「檢驗型」的問題可以用「你的意思是……」之類的詞語開頭。你可以從對方的話裡得出自己的結論,然後以「你的意思是……」向對方驗證自己的結論是否正確。如果你的姐姐對你說:「我一直覺得你是個小頑童。」你可以問她:「你的意思是不是說因為我總是攪和你的約會,所以我是個小頑童?」她可能會說:「是的,那也是一方面,但不是我所想的。對我而言,真正的問題是你總讓我跟別人發生矛盾,然後又去告發我。」如果你自以為知道她為何稱你為「小頑童」,就無法發現什麼才是困擾她的真正問題。

需要永遠記住的是:你是在為自己搜集信息。你的家庭成員向你講述了家庭過去和現在的樣子,以及他們在家庭生活中的經歷——這都是為了幫你認識自己。經過這一切之後,你會發現自己能夠以一種全新的、更開闊的視野來看待問題,甚至有可能重新評估你對自己的看法。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樣,依次單獨拜訪家庭成員是非常重要的。一家人坐在一起,回憶「往昔歲月」是很常見,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但是在這種交流中,大家往往喜歡進行自我審視,而不是坦誠開放地交流。有時很難將個別家庭成員與其他人分開——比如說父母雙方很難分開,但你可以要求跟他們其中一人單獨相處一會兒,畢竟你並不想隨時都和他二老同時面談。你可以單獨邀請父母雙方中的一位吃午飯、散步或驅車出遊,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對你而言,很難邀請家庭成員單獨見面——這本身就是一個很有趣的信息,那麼你認為是什麼讓這個過程變得異常艱難?當你請求跟別人單獨見面時,對方會怎麼想?當你覺得他人可能有這樣的想法時,你會怎樣?

│示例│

米裡亞姆和父親之間的溝通都是通過母親進行的。從懂事起,她從未記得單獨與父親做過任何事情;母親總會在場,說的話也最多。在成長過程中,她經常聽到母親轉述父親的話(「你的父親這樣說,你的父親那樣想」),但很少直接從父親那裡得到任何信息。終於,她鼓起勇氣(她也不知道自己在擔心什麼)單獨邀請父親外出就餐,一起看電影。父親欣然接受了,這成為他們之間建立全新關係的開始。隨後,她發現了自己在害怕什麼:母親開始變得異常焦慮,想要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你們要把我排擠出去?」她發現母親一直以來都很害怕不能參與到任何關係中來,這種恐懼深深地植根於母親的價值觀中。米裡亞姆發現,當她還是個小女孩兒的時候,就能察覺到母親對此問題的焦慮,並且一直遵守著母親的情感規則:「你不能跟父親單獨做任何事情,必須把我拉進來;否則我會感覺很糟糕。」

當你與一位親屬單獨交談時,不要亂說閒話,談論那些沒來的家庭成員,因為這樣就會製造出一種三角關係。雖然這種問題很難避免,但你必須要把話題引回到當前與你在一起的這位親屬身上,嘗試去瞭解他是如何看待問題、感悟生活的,而不是把時間用於揣測沒來的家庭成員抱有怎樣的動機和目的。

如果跟你在一起的那位親屬不斷談論其他家庭成員的事情,你可以問他:「這對你有什麼影響?」「這對你意味著什麼?」或是「你對此有何看法?」此時,你的興趣點應該在於他人給某件事情賦予了什麼意義。很少有家庭成員會讓別人直接瞭解自己的內心世界,所以他們不會說:「你那麼說,我覺得你的意思是……因此,我覺得……我決定想要……這就是我那麼做的原因。」這些是你當前需要探究和發現的。你需要弄清楚各位家庭成員如何看待自己的家庭生活經歷(而不只是他們對某個話題的看法;關於這個問題你已經瞭解得夠多了),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相互關聯的內部經歷。

如果與你交談的那位家庭成員開始對交談內容感到不適,通常的做法是將談話的重點轉移到上一代人身上。例如,當你與母親談論你們之間的關係時,如果發現她感到不悅,就問問她與外祖母之間的關係。如果這個話題也讓她感到不安,就問問外祖母與外曾祖母之間的關係如何。外祖母如何向母親描述自己與外曾祖母之間的關係?母親自己觀察到的情況又是怎樣的?這樣一來,母親就有可能回到剛才的話題上,而且不會感到那麼不適了,她甚至還有可能願意談談你們倆之間的關係(當前一代)。總而言之,如果談話很難開展,就要做好準備,隨時在這代人與上代人之間轉變話題。但是在與親屬交流的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常常是你自己的焦慮與不適,而不是他們的。

│示例│

耐德很少跟母親一對一單獨交流。有一天,他開車帶母親出行,終於有機會跟母親單獨相處一整天。他以前總覺得母親不願跟他說話,所以認為母親這次肯定會感到不適。但是,他與母親單獨待在車裡時,卻發現自己才是焦慮的一方。儘管他心中積攢了很多問題,還有很多事情想要瞭解,但在這一整天內,他連一個問題都沒提出來。最後,就剩一個小時了,母親對他說:「我記得你說過,有話要跟我講。」在此之後,他才與母親進行了有生以來最棒的一次交流,但在整個探訪過程中,他卻錯失了很多機會。

***

考利一直避免與母親談論她們之間的一些事情,因為她覺得母親會哭,會非常傷心。她曾經一直以為如果母親在她面前哭,母親就會感到非常難堪。但她還是直接挑明話題,不出所料,母親真的哭了起來。然後,她卻發現自己才是那個無法忍受母親眼淚的人,她才是那個一直逃避話題的人。

當你面對家裡的各位成員時,試著回想一下自己之前對他們的印象。在這些印象之中,要搞清哪些是與他們直接接觸之後產生的,哪些是別人告訴你的。通常情況下,你對一位親屬的印象往往是在沒有接觸他們之前就產生了,是其他家庭成員灌輸給你的偏見和刻板印象,而這些印象通常非好即壞。例如,如果你母親認為你舅舅是個「酒鬼」,也這樣跟你說過,這會如何影響你對舅舅的印象?如何影響你和舅舅打交道的方式?

第五,在這一系列的探訪之中,你應該關注的是自己,你要觀察自己在家庭體系中所發揮的作用。在拜訪時以及拜訪結束後,你要及時檢驗自己對家庭的假設是否準確,並適時進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