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超越原生家庭(原書第4版) > 世界就是個舞台:三角關係中的各類角色 >

世界就是個舞台:三角關係中的各類角色

在三角關係及其內部的同盟之中,存在著三種最基本的角色:迫害者、受害者和解救者。在三角關係不斷循環的過程中,這三個角色不一定會同時出現,但是整個過程之中肯定全部包含這三種基本角色。家庭中的每個成員在不同時期會扮演不同角色,原來的迫害者也許會轉變為受害者或解救者。例如,在蘇的案例中,當蘇的父親(迫害者)對母親(受害者)發火時,母親會淚流滿面,在蘇(解救者)的面前表現得很無助。在蘇看來,父親是在對母親施暴。於是她過來解救母親,攻擊父親,指責他太過專橫。這樣一來,蘇自己又變成了迫害者,父親則成了新的受害者。接著,母親感到蘇對父親說的話太過分了,於是母親又充當起了父親的解救者和蘇的迫害者。然後,蘇對母親發火,批評她不該太過軟弱,而應該勇敢地站出來維護自己的權益。這樣一來,蘇又成了母親的迫害者。接下來,父親又來解救母親,指責女兒不該那樣對母親說話,女兒又成了新的受害者。

在上述案例中,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可以充當三角關係中的不同角色。這雖然仍體現了一定程度的「融合」現象,但這樣的家庭關係往往更健康一些。當特定角色總是與特定人物聯繫在一起時(例如父親總是迫害者,母親總是受害者,而女兒總是解救者),家庭的功能就會紊亂,難以及時做出必要的調整。

三角關係中的角色只不過是人們在控制關係遠近親疏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衍生品罷了。雖然表面上看來,解救者似乎屬於「功能過度」者,受害者是「功能不足」者,而迫害者可以兩者任選其一,但是實際上這三種角色都可以是「功能過度」者或「功能不足」者。

受害者在他人面前表現得軟弱無助,而且他們的確也認為自己是軟弱無力的。但他們實際上常常是一個家庭中最有影響力的人。他們能夠成功地吸引別人的注意力,而且其他家庭成員在決策過程中也往往不得不顧及他們。受害者知道如何利用自己可憐無助的狀態博取解救者的同情,讓解救者對其施以援手。

受害者可以讓別人替自己解決問題。如果有人替他們負責的話,他們就用不著為自己負責了。很多人去找心理治療師,希望治療師告訴他們該做什麼,或者直接讓治療師替他們解決問題。家庭中的受害者們也希望他們的解救者這樣去做。

如上所述,受害者可以從自己的角色地位中獲得一定好處。此外,受害者還可以轉移解救者和迫害者的注意力。有個時時需要幫助的受害者在身邊,解救者就不必過分關注自己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肯定的狀態了。同樣,迫害者可以把所有問題都推到受害者身上,從而逃避自己的責任。

在大多數情況下,家庭中的受害者幾乎總是「自願」成為受害者,因為這樣做在某種程度上會對其家庭有利。這個道理同樣也適用於家庭中的「替罪羊」,因為他們大多也是自願充當這個角色的。通過自己的不良行為,家裡的「替罪羊」把全家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自己身上,讓家人不再關注那些令人不快的、會對家庭關係造成破壞的問題和事物。如果解救者不再替受害者負責,受害者會認為身邊沒有「功能過度」者幫自己解決問題,也許從此開始就會對自己負責。

與受害者、解救者一樣,迫害者也會感到焦慮不安。然而,迫害者的焦慮不安並不十分明顯,因為他們常常看起來非常自信並富有安全感,似乎道德和正義總在他們那邊。的確,他們最喜歡用的詞彙是:應該、最好、必須、不得不等。與解救者一樣,迫害者常常替別人承擔責任,這是因為他們總認為只有自己才知道正確的行為方式,他們還喜歡指責別人做得「不夠好」(實際上是別人沒有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與受害者、解救者一樣,迫害者也認為別人應該為自己的現狀負責。當受害者拒絕接受解救者提供的幫助時,解救者甚至可能轉變為迫害者,而這種現象也並不少見。

問題

1.你的原生家庭中,誰是迫害者?誰是受害者?誰是解救者?

2.有沒有你想充當某個角色卻未能實現的情況?結果如何?

3.你認為父母小時候在各自的原生家庭中扮演了什麼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