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超越原生家庭(原書第4版) > 是你讓我做的!為自己負責 >

是你讓我做的!為自己負責

那些「分化」不太成功的家庭大多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家庭成員搞不清楚誰應該為哪些事情負責。這不是指誰負責飯後洗盤子,而是指家裡人都相信一個家庭成員可以讓另外一個成員產生某種感受。

一個家庭的「分化」程度越高,家庭中所有成員就越會對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行為負責,並且能認識到每個人都是自身經驗和感受的創造者。當家庭成員能夠做到這一點時,他們將開始以全新的方式考慮自身的問題。他們可以安然地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比如「我感到很生氣」,而不是把注意力轉移到別人身上,說「你讓我很生氣」。

在「融合」型的家庭中,子女們(有時候甚至是成年的子女)對特定的話題會非常敏感,總是避免討論某些方面的話題,因為他們認為「這會讓爸爸或媽媽不高興」。總的來說,一個家庭的「融合」程度越高,家裡可以讓人產生不快的話題就越多。避開這些「令人不快」的話題其實是為了避免觸犯家裡的某個成員。

但是別人感到不高興的時候,我們自己往往也會感到不愉快。因此,當我們避開「令人不快」的話題時,真實意圖其實是進行「自我保護」。我們之所以不願意讓別人感到不快,是因為我們自己不想感到不快。「融合」型的家庭在沒有發生什麼內部矛盾時,一般的狀況大概就是如此:家庭成員誰也不願意談論和觸及彼此之間的差異和不同,因為這也許會使家庭內部發生令人不快的事情。他們假裝完全一致,以維持家庭的和平氣氛。但是當家庭氣氛變得緊張起來的時候,再強求一致,就會令人感到不安。這樣一來,在緊張的氣氛下,「融合」型家庭的成員們就開始失去自控能力。他們會相互指責,說:「都是因為你,我才會難受(生氣、悲傷等)。要是你能改變一些,我就會高興起來。」這時,他們就會把對方的問題指出來,而平時他們是不願意說出這些的。然後他們會認為:正是對方的「問題」導致了他們自己的「問題」。

有這樣一個例子可以說明上述情況。一個丈夫對妻子抱怨說:「我在社交場合總是覺得不舒服、不自在,都是因為你一直批評我說的話不對。」丈夫這麼說其實是在推卸責任,認為妻子應該為他在社交場合的不安感負責,而沒有反思一下自己為什麼對別人的批評那麼敏感(如果妻子對丈夫的確是持批評態度的話)。

想要改變別人,從來都很難成功。「自己為自己負責」意味著首先要改變自己,而不是改變別人。

如果一個人完全依賴於別人給予的愛和支持才能生存,那麼他必然會感到壓力,不得不按照別人的意願去做事和做人,以獲得並維持別人的愛和支持。這樣一來,他就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而出賣了自我和個性。但這種人際關係最終還是要破裂的——要麼會對別人無端發火(通常是因為一些無關的事情),要麼會拿自己出氣,做出一些損害自己身心的事情,比如說陷入抑鬱狀態等。因為真正的「認可」和「接納」是對人與人之間差異與不同的認可和接納。只有當別人或家庭認可和接納了我們的獨特自我個性時,才算是真正地認可和接納了我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自己也能認清虛假的「認可」和「接納」,並且對之感到厭惡。

我們有時候會在別人面前刻意掩飾自己的真實個性,以免讓別人感到不快。但是這只能在短期內避免人際交往中的不快和傷害,卻必然會引起長期的混亂和紛爭。

問題

1.你是否在原生家庭中養成了一些基本的信念,這些信念現在卻讓你感到不快?如果有的話,請列舉出來。

2.在你自己的家庭中,有沒有一些大家都極力迴避的問題或話題?是否一提到這些話題,家裡就會有人感到不高興?大家都心照不宣地避開一些重要的問題,這對你的家庭生活有何影響?

3.在你的原生家庭中,有沒有人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和接納,放棄了在自己原生家庭中培養的某些信念?

4.假設你結束一天的工作,高高興興回到家中,卻發現愛人的情緒很糟糕,你會不會受到他情緒的感染?這個過程需要多長時間?你能否推延或者改變這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