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花千樹:宋詞是一朵情花 > 落落胸懷成古丘王安石 >

落落胸懷成古丘王安石

宋神宗時期,經濟發達程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稅收也好於前朝。但政府依然入不敷出,財政赤字不斷增加。這個怪圈其實自英宗起就開始顯現:一方面,宋朝為了維持表面上「和平與穩定」的局面,不得已向遼國進貢「歲銀」,這種花錢買和平的方法可以理解為「破財免災」。而另一方面,雖然不打仗但依然要養兵,因為怕打仗所以要養更多的兵,以防不測。這就形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沒有戰爭的宋朝卻要為大筆的戰爭經費買單。在表面繁榮的背後,積貧積弱的經濟態勢已日趨顯露。

正是在這樣的時刻,宋代歷史迎來了一位有勇氣也有志氣的皇帝,他希望可以通過變法重振朝綱,達到「國富民強」的目的。這位皇帝就是宋神宗。就像晚清的光緒帝需要康有為的支持一樣,宋神宗在人群中搜尋,希望可以找到願意站出來和他同心同德眺望未來的人。而這個人,就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和政治家——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號半山,天資聰穎,博覽群書。慶歷二年(1042),年僅二十二歲的王安石高中進士,步入仕途。少年得志的他並未得意忘形,入仕後,沒有馬上巴結權貴,而是暗暗思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向仁宗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認為應加強邊防,革除科舉弊端,消除頹廢奢靡的風氣,以求「合於當世之變」。但王安石的萬言書如石沉大海,杳無音信,據此,他判定變法時機並未成熟。此後,他不斷謝絕朝廷一次次的任命,甘居地方小官,寧可小範圍推行變法,造福一方百姓。

英宗在位期間,屢次招王安石入京任職,都被王安石以種種理由婉拒。在他看來,官位多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成就自己的理想,如果進得朝堂卻身不由己,還不如埋沒鄉野為百姓做些實事。當然,這個階段的韜光養晦拒不為官,一方面是因為王安石正在苦等明君,靜待時機;另一方面,他這樣「千呼萬喚不出來」的姿勢實在為自己的名聲做了一次成功的營銷、口碑的炒作。

1067年,王安石終於等來了命運的拐點——神宗的傳召。宋神宗為擺脫內在的政治經濟危機、外部遼與西夏的侵擾,決定起用王安石。1069年,王安石主持變法,位同宰相。在宋朝艱難呼吸的關口,神宗和王安石也在彼此的扶持中互相汲取前行的力量。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只在談笑中。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

《浪淘沙令》

王安石早年立志,一直在等待機會。如今遇到神宗,覺得猶如遇到成湯、周武一般舒暢,也覺得自己終於可以成就一番事業。這首《浪淘沙令》正是王安石任宰相時所作。

上片寫伊尹與呂尚這兩位老人,順境和困境都曾經歷過。呂尚曾是一個釣魚的老叟,伊尹也曾做過替人躬耕的奴僕。如果不是遇到了明君賢主,可能他們最終都只能老死於山野。下片寫他們與成湯與周武相遇,如雲從龍,風從虎般,談笑間便建立了興王之業。這裡,「雲風比喻賢臣,龍虎比喻賢君」。從那時到現在,已經過了上千年,但他們的豐功偉績,至今誰能與之爭鋒?

此時的王安石,正是大展宏圖之際,胸中湧動的是志得意滿的豪邁,所以這首詞氣勢恢宏,給人以很大的精神力量,似乎也暗示了王安石當年變法的決心。

熙寧三年(1070),王安石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變法。變法內容涉及甚廣,「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農田水利法」、「保甲法」等各項法規,從農業、商業、兵役、教育、財政稅收等社會生活各方面入手,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用以革除社會的弊端。某種程度上說,變法無疑是有利於「國富民強」的,但由於改革必然觸及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保守派的瘋狂反撲,甚至連皇親國戚、兩宮太后都站到了變法的對立面。終於,宋神宗抵不住各方面的壓力了……

熙寧七年(1074),王安石遭罷相。

熙寧八年(1075),王安石復相。但復相之後,王安石發現已得不到更多的支持。《宋史·奸臣傳》記載呂惠卿這個小人曾抖出了很多王安石寫給他的私人信件,說王安石有「欺君之嫌」,從而導致了革新力量內部的分化。王安石知道變法已萬難推進。

熙寧九年(1076),王安石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閒居江寧府。

從政治的聚光燈下走出來後,王安石回到了金陵的平常生活中。無限的慷慨悲涼,曾經的漫嗟榮辱,他等了一輩子的夢想,都化為紛飛的詞句,飄入他的作品裡。

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落。楚颱風,庾樓月,宛如昨。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擔閣!可惜風流總閒卻!當初漫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後,思量著。

《千秋歲引·秋景》

傳入旅舍的搗衣聲,孤城城頭的畫角聲,迴盪在遼闊的天地間。東歸的燕子從海上飛過,南來的大雁落在沙灘上休息。這裡曾有楚王、宋玉游蘭台時的愜意涼風,庾亮、殷浩等人在南樓時共賞的月色,如今,清風明月,似乎都與當年一模一樣。下片起筆,王安石感慨,在這樣浩渺的天地間,永恆的風月裡,自己卻被那些微不足道的名利所牽絆,又難以放下帝王的信任,結果白白浪費時間,耽誤了自己邀約佳人的機會。睡夢醒來,酒醉醒來,如今才細細思量起這一切。「夢闌酒醒」不僅是平常的夢與酒,也是王安石瞭解了「人生如夢,眾生皆醉」,並歷盡滄桑後的感悟。

當年王安石變法時,曾自信地說「當世人不知我,後世人當謝我」,那種滿滿的自信,真可謂氣壯山河!然而時過境遷,變法失敗後,他心底最多的便是壯志難酬。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歎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桂枝香》

傳統文人喜歡借景抒情。登高懷古,放眼遠眺,滿目山河,很容易生發出感慨。此番登高弔古,王安石開門見山便以「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起筆,一個「正」字,既無拖沓之感,且有正合心意之情,可謂意境全出。「澄江似練,翠峰如簇」,看似隨手拈來,卻筆力遒勁,精神抖擻,將錦繡江山的氣派描繪得壯麗如畫。從中,似乎也能看出王安石宏大的視野,遠大的胸襟。下片起筆,忽念往日繁華,六朝古都的風流如此迅速便隨歷史風雲舒捲而去。千古江山,萬般情愫,只剩寒煙慘淡,綠草衰黃,徒留相繼的榮辱。詞的最後,王安石化用了杜牧的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嗟歎之感,真彌新而永固。

在這首詞中,既有滄海桑田變遷之感懷,也有國家興亡之掛念與憂慮。王安石將宦海沉浮和國運起落巧妙地融化在自然景色中,湧上心頭,訴諸筆下,遂成名篇。所以周汝昌先生稱讚說:「王介甫只此一詞,已足千古。」雖如此說,但王介甫此類佳作似乎不止一詞!

自古帝王州,鬱鬱蔥蔥佳氣浮。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
繞水恣行遊,上盡層樓更上樓。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

《南鄉子》

晚年的王安石以金陵為主題寫了很多詠史抒懷的作品,多把六朝興衰歷史看做人生「一夢」。

王安石起筆便說,這裡自古以來便是帝王建都之地,樹木鬱鬱蔥蔥,山環水繞,雲蒸霞蔚,頗有帝王之佳氣。可惜,四百年來,多少繁華如夢般逝去,著實令人感慨。當年的帝王將相,風流事跡,也早已化為一抔黃土,被歷史所遺棄。繞著江岸盡情地遊覽,登上一層樓後再上一層樓。往事悠悠,匆匆而過,不值一提,希望別人也不要再問。人生苦短,不如早點回頭。而過去的歲月,就像這奔流的江水一樣,空自東流。

這首《南鄉子》氣勢雄健,語調深沉,讀來頗有悲涼之感。退隱的孤獨,辭官的無奈,憂心國事的落寞,都在該詞中若隱若現,默默流淌。即便在看起來清閑雅致的田園生活中,王安石也能或多或少流露出些許的淒清和落寞。

百畝中庭半是苔,門前白道水縈迴。愛閒能有幾人來?
小院迴廊春寂寂,山桃溪杏兩三栽。為誰零落為誰開?

《浣溪沙》

雖然王安石以小院閒人「山桃溪杏」自喻,但「順時不驕,敗時不餒」的氣度卻讓他從未放棄對文壇和政壇的關懷。

當年王安石身為宰相,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也曾打擊異己,歐陽修、司馬光、蘇軾等或退或貶,都與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王安石從不網羅莫須有的罪名害人,更不會置對手於死地。「烏台詩案」後,已經辭官的他,在痛失愛子、家破人亡,並在皇帝面前毫無話語權時,還挺身而出,上書為蘇軾辯護:「豈有聖世而殺才子乎?」而此時,沒有人敢替蘇軾說話,親友們全都噤若寒蟬,連蘇軾自己也被屈打成招。半山先生落落風骨,稱其俠肝義膽亦不足為過,或許,這就是王安石的過人之處吧。

元豐八年(1085),神宗病逝,哲宗繼位。

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新法全面被廢除。不久,王安石病逝於江寧府半山園。

對於那場轟轟烈烈的變法,當世人沒有謝他,後世人的看法也分歧很大,有人說他的變法利國利民,也有人說他的變法等於「改革幫了腐敗的忙」……看來,歷史並不能由人隨意操控,即便落落胸懷成古丘,也未必堵得住後人的悠悠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