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在唐詩裡孤獨漫步 > 不平則鳴 >

不平則鳴

韓愈二十歲考進士,但是三試不第,二十五歲上終於考上了,但是又沒能通過吏部的考試,所以沒法做官,只好到藩鎮手下做幕僚,後來才回京,任四門博士。在當時,人皆以從師學習為恥,而韓愈任博士之後,大膽招收後學,提倡從師,並寫下了著名的《師說》,這篇文章直到現在仍然是高中語文課本裡的重點篇目。文章開篇就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文章中提到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從師觀念,直到現在仍然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柳宗元評價說:

今之世不聞有師,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招後學,作《師說》,因抗顏為師,愈以是得狂名。

而韓愈的「狂」不僅體現在「好為人師」上,三十六歲時,韓愈擔任監察御史,一年天旱人饑,韓愈上書請求減免賦稅,得罪了當政的京兆尹李實,於是被貶為陽山令,遭遇了他仕途的第一次重大挫折。直到順宗退位,憲宗即位,韓愈才回到京城。遭遇了仕途困頓的韓愈,照理說應該汲取教訓,不再作狂夫之言了,可是,元和十五年(820年),韓愈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這件事,將韓愈以鬥士的形象列在了儒家先賢的行列之中,也使他以複雜的身份,被列入了中國文化史、詩歌史和佛教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