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在唐詩裡孤獨漫步 > 雖千萬人 吾往矣! >

雖千萬人 吾往矣!

佛教傳入中國是在西漢末期,到唐代,佛教的發展達到鼎盛階段。唐代國教本為道教,武則天稱帝后,為了與李唐勢力抗衡而大力扶植佛教。允許禪宗北宗領袖神秀肩輿上殿,親加跪禮,供奉於長安內道場。還下令「鑄浮屠,立廟塔,役無虛歲」,造成舉國上下崇佛的局面。

武後之後的中宗、肅宗、代宗等皇帝仍崇佛不止,佛教發展到極盛。

佛教的興盛使很多崇尚儒道的大臣感到了威脅,武德七年,大臣傅奕就上書高祖,說佛經使中國人「不忠不孝」「游手好食」,認為佛教主張的佈施和食素其實是愚民們的貪婪虛妄之想。(「佈施一錢,希萬倍之報;持齋一日,冀百日之糧」)還一針見血地指出,佛教的興盛,是「竊人主之權,擅造化之功」,要求禁止佛教的傳播。(《舊唐書》卷七十九本傳)

中唐之後,由於「國家歷經內戰,徭役日重,人民多借寺院為逃避之所,寺院又趁均田制度之破壞,擴充莊園,驅使奴婢,並和貴族勢力相勾結,避免賦稅……在經濟上和國家的利益矛盾日深」。(中國佛教協會編《中國佛教》)

與此同時,統治階級利用佛教中飽私囊者也比比皆是。王維的弟弟、德宗時的宰相王縉就利用職權,唆使五台山幾十個和尚「分行郡縣,聚眾講說,以求貨利」。(屈小強著《白馬東來》)

面對佛教的興盛,以儒家衛道士自居的韓愈深感憂慮。元和十四年(819年),憲宗聽說鳳翔法門寺有護國真身塔,塔內有佛祖釋迦牟尼指骨舍利一節,每三十年和尚就將舍利請出供養,並說能致「歲豐人泰」。這年正月,憲宗派太監杜英奇等三十人到法門寺,將佛骨迎到宮內供養。在崇佛風氣的影響下,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庶人小民,紛紛施捨財物,以表虔誠,沒有財物的,甚至自殘身體以示禮敬。「王公士民瞻奉捨施,惟恐弗及,有竭產充施者,有燃香臂頂供養者」。(《唐語林》)

在這舉國一片念佛聲中,韓愈站出來了,在皇帝崇佛,舉國癡醉的氣氛中,韓愈應該不會不知道自己這樣做的後果,但是,他還是站在儒家的立場上,尖刻地說:「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行,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甚至說佛骨是「枯朽之骨,凶穢之餘」,應該「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這些話在崇信佛教的皇帝看來,何止是大逆不道!而韓愈更讓皇帝惱怒的是,他奏章裡居然說從東漢明帝以來,好佛的皇帝大多是短命的,好容易有一個在位比較長的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可是死得也太難看——被叛將侯景餓死在台城。於是得出結論:「佛不足信,亦可知矣。」(《舊唐書》卷一百六十《韓愈傳》)

憲宗看到奏疏之後大怒,把韓愈的奏疏拿給大臣們看,並要治韓愈死罪。宰相裴度、崔群說情,憲宗說:「韓愈說我崇佛太過,我還可以容忍,但是他說東漢之後信佛的皇帝大多短命,怎能如此狂妄?」於是堅持要處死韓愈,最後,還是在朝廷大臣們的勸諫下,免除了死罪,將韓愈貶到潮州當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