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在唐詩裡孤獨漫步 > 四海之內皆兄弟 >

四海之內皆兄弟

別 董 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有專家考證,董大是當時一個著名的樂師,但是其生平已經不可考了。唐代送別詩很多,其中,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和這首《別董大》都是其中膾炙人口的佳作。《別董大》格調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似,王勃高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而高適更是滿懷豪情地勉勵朋友:「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後人評價,這句詩比王勃的詩更有豪傑氣概,也許,這是與詩人自身的性格和經歷密不可分的,因為,這話與其說是對朋友的安慰,還不如說是詩人內心的寫照。

高適為人俠義,好結交。早年過著「彈棋擊築白日晚,縱酒高歌楊柳春」(《別韋參軍》)的放浪生活。遊歷長安盧龍之後,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唐才子傳》說:他們「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臨風懷古,人莫測也」。三人分別之後,也經常有詩歌唱和,互通友情。

三人別後,各奔東西,高適平定永王叛亂之後,因為李輔國進讒言,而被貶到四川彭州擔任刺史,正好此時,杜甫也流落到了成都。貧寒的杜甫經常面臨斷炊的絕境,乃至於兒子都不顧父子之禮,衝著詩人大喊大叫要吃飯,(癡兒未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杜甫無奈地給高適寫信:「百年已過半,秋至轉饑寒。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高適知道之後,從百里之外背米來接濟他。杜甫詩中又寫道:「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從那時起,一直到高適離職,嚴武代替高適擔任劍南西川節度使,並繼續照顧杜甫,這段時間,可以說是杜甫一生中最安穩的一段了。

肅宗上元二年(761年)的正月初七人日那一天,高適寫詩寄杜甫說:「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當時杜甫未及作答。後來杜甫離開四川,整理文稿時重讀高適的詩,那時高適已經去世了。杜甫睹物思人,於是寫詩寄托哀思:「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詩久零落。」其中對故人的思念,感人肺腑。自此,高適杜甫人日唱和的故事便成為佳話。至今,每年人日這一天,成都杜甫草堂都要舉行活動,紀念這兩位詩人的友誼。

而另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高適的好友,詩仙李白,在他們分別之後,其境遇不僅是艱難,甚至是危險了。

李白跟高適、杜甫會面時,正好是他被唐玄宗賜金還鄉的時候,其實,他的仕途已經結束了。但是志向遠大為人自負的李白從來就不認為自己會這樣沉淪下去。天寶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於甘肅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尊稱玄宗為太上皇。李亨擅自即位激起了諸王的不滿,永王李璘在江陵起兵,打算自立。當時李白正在廬山隱居,於是李璘想將這位譽滿天下的名士羅致旗下,以壯聲威,於是派心腹謀士韋子春三次上山,以平定安史之亂、復興大業的名義,聘請李白參加他的幕府。李白應聘下廬山,入永王軍為幕僚,夫人宗氏竭力勸阻,李白不聽。

當時高適正擔任江陵長史,如果說李白此時體現的是對政治的完全無知的話,高適卻表現出非同尋常的政治敏感。他一眼看出永王有對抗肅宗之意,於是借口有病,偷偷離開江陵,投奔肅宗,詳細介紹了江東形勢,說明永王必敗之狀。肅宗任命高適為節度使,與來瑱、韋陟共同率兵平定永王之亂。

野心勃勃的李璘兵敗被殺,而曾被李璘奉為座上賓的李白也因「附逆」而下獄,命在旦夕。知道友人身處危難之後,高適極力營救,加之名臣郭子儀更是以身家性命為李白擔保,終於使詩仙免除一死,而被判流放夜郎。在李白流放的路上,高適和郭子儀還在為李白求情,終於使皇帝下詔赦免了李白。此時李白正好走到白帝城,得知消息之後,興奮地寫下了名作《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高適的詩名不如李白、杜甫,但是,他卻在杜甫最艱難的時候伸出援手,在李白最危險的時候盡力相救,兩位偉大的詩人,有他這樣的朋友,是一種幸運。這也是唐詩的幸運,因為唐詩的歷史,也因為高適真誠的友情,得以走到一個更高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