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唐詩人往事:錦繡江山裡的飛揚與沉潛 > 王建·宮禁的洩密者 >

王建·宮禁的洩密者

關鍵詞:

宮詞

警句: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1.

中唐以降是宦官的天下。宦官掌握著禁軍,不但可以傲視朝臣,甚至可以不太費力地廢黜自己看不順眼的皇帝。如果那時候就有一本暢銷書叫作《人脈是設計出來的》,一定會用最多的篇幅來教給你怎樣和宦官搞好關係。換言之,只要你出身低微,又很想在仕途上走得安穩,那麼沒有宦官做靠山根本就是不可能實現的。

詩人王建出身低微,也有一點政治抱負,而最讓人羨慕嫉妒恨的是,他和大宦官王守澄有同宗之誼,而且兩人關係很好,常在一起喝酒聊天,稱兄道弟。

要知道王守澄在當時是一手遮天的人物,王建有了這樣一個靠山,飛黃騰達指日可待。人們靜待著王建將如火箭一般毫無懸念地攀升,然而王建一輩子都沒能在仕途上混出什麼頭臉。沒錯,他常和王守澄喝酒聊天,但那種程度的聊天不過是一個滿懷好奇心的詩人在向知情人打探宮廷裡的秘聞和掌故而已。

任何一個投機客都會罵王建買櫝還珠,不知輕重,白白浪費了這麼好的人力資源。但文學史真的要感謝王建的天真和王守澄的耐心,因為正是這兩者的結合,才造就了那一系列別開生面的宮詞作品。王建創作的百首《宮詞》的確是詩歌史上「宮怨」類型中最別緻的,雖然不曾為作者掙得什麼實際的好處,卻掙來了文學史上的一席之地。

2.

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會裡,詩歌不但有著「代聖人立言」這樣頗為光輝的傳統,還有一個「代女子立言」的頗為奇異的傳統。

女子無才便是德,有才的女子一般也不會是良家婦女,所以,對於自己的生活與心聲,女子是缺乏話語權的,這便只能由男性詩人來代勞。而事情的另一方面是:男性詩人自然渴望和心儀的女子做精神上的溝通,如果那女子缺乏足夠的文學修養,男性詩人便只能依靠想像和揣摩來模擬女子說話,其實不過是在自說自話罷了。

好在他們最主要的讀者也是男性,所以他們刻意模仿出來的女人的幽怨、妒忌、渴慕與哀愁無論是否逼真,都最能迎合男性讀者的心理。

在王建之前,詩人們早已經對宮怨的主題著迷。試想皇宮裡無數佳麗侍候一個男人,多少人一輩子也沾不到一丁點的雨露恩澤,她們該有多深的幽怨呢?盡情想像宮禁深處最隱秘的生活,想像最隱秘的生活下潛伏暗湧著的最隱秘的心理,這也算是詩人們的一點八卦趣味吧。所以宮怨主題的詩歌在今天讀來,就像是在看一幅幅《甄嬛傳》的劇照。

在所有宮怨詩人裡,只有王建寫出了不同。

在他的筆下竟然出現了各種各樣極盡逼真的生活細節,可以說王建的百首宮詞就是描繪唐代宮廷生活的一卷《清明上河圖》,今天那些研究唐代風俗的學者面對王建的詩歌簡直如同面對一座寶藏。所以即便懸隔千載,細心的讀者也不免會為王建的安危擔心——他是不是知道得太多了?!

3.

口風緊向來都是官場中人的必備素質。漢代有一位名臣孔光,在家從來不談工作上的事,就連有人問他在溫室殿這個宮中禁地種的是什麼樹,他也默不作聲。「不言溫室樹」從此成為一則掌故,孔光也因此被奉為謹慎的楷模。這倒也是人之常情,換任何人當皇帝,恐怕都會喜歡孔光,討厭王建。

王建有一次言語之間開罪了王守澄,後者忽然說道:「你寫了那麼多宮詞,可皇宮內廷的事情你是如何知道的?今天你一定要把這件事向皇帝交代清楚。」王建果然被嚇到了,寫詩向這位同宗兄長道歉說:

「自是姓同親向說,九重爭得外人知。」意思是說:如果不是你這位兄長親自講給我,我哪會曉得宮廷裡的那些秘事呢!

兄弟之間的一點齟齬就這樣隨著兩句玩笑煙消雲散,王建並不能真的奈何王守澄什麼,王守澄也犯不上拿王建這點雞毛蒜皮的事情當真。王守澄繼續弄他的權,王建繼續寫他的詩,各有各的軌道,生活總要照舊。

4.

不過,王建最為傳世的詩不是百首宮詞裡的任何一首,而是《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首詩的題目,也有的版本寫作《十五夜望月》。從詩意推斷,這裡的「十五夜」應當是指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正是望月相思的時刻,但添上「寄杜郎中」這幾個字,明顯是寫給男人的。

我們常常以今度古導致這種誤讀,以為凡是「相思」都發生在男女情人之間,然而在古代的語境裡,「相思」沒有那麼多的男女之情的意味,思念一個同性的朋友也完全可以望月而「相思」。比如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如此纏綿悱惻的詞句卻不是寫給某位多情的女子,而是寄給弟弟蘇轍的。

王建在中秋之夜望月而相思,這相思是寄給一位男性友人的。儘管杜郎中到底是誰,今天我們已經無從知曉,早已經將這首詩當作了情歌典範。不過這也無妨,畢竟當一篇作品脫離了它的作者之後,便獲得了獨立的身份、嶄新的生命。

王建名字考王建,字仲初。「建」與「初」含義上的關聯在今天已經很不明顯了,而在古代,這兩個字都有「起始」的意思。古人將天空劃分為十二個區域,大略相當於黃道十二宮,以十二地支來做標記。如果在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子天區,並以這個月份作為一年的開始,這就叫「建子」,同理,如果是寅天區,就叫「建寅」。古代曆法有建子、建丑、建寅三種起始方式,遠不像今天統一用公歷這麼簡單。

曆法在古代既是一個生活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在改朝換代之後,如果有人還堅持奉行舊朝代的正朔,這是最讓當局忌諱的,也是前代遺民表達孤忠的一種方式。

改朝換代就要「改正朔」,所謂正朔,「正」是正月,一年的第一個月,「朔」是朔日,一個月裡的第一天。所謂建寅之月、建丑之月、建子之月,分別對應於現在的農曆正月、十二月和十一月。事實上改正朔是一件太過麻煩的事情,只要想想現代社會裡使用夏時制的情形就可以曉得。所以自唐肅宗以後就一直以建寅為歲首,直到清末也沒再改過,改朝換代的時候只要採用新的年號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