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唐詩人往事:錦繡江山裡的飛揚與沉潛 > 鮑防·被遺忘的詩壇宗主 >

鮑防·被遺忘的詩壇宗主

關鍵詞:

文質彬彬

警句:

遠物皆重近皆輕,雞雖有德不如鶴。

1.

「行盡江南塞北時,無人不誦鮑家詩」,這是同時代的人對鮑防的奉承,說鮑防的詩句已經到了舉國爭誦的熱度。鮑防死後,為他撰寫碑文的人蓋棺論定,說當時寫詩的人都以鮑防為宗師。即便將這些話打個可觀的折扣,也還該承認鮑防是當時的詩壇名宿了。

天可憐見,今天除了專業研究者之外,沒有人記得鮑防的名字,更沒有人記得他的哪怕半句詩。

鮑防的詩名並非今天才衰落的,以《全唐詩》竭澤而漁的搜編手法,也不過收錄了鮑防的八首詩歌以及參與過的三次聯句。文學史大浪淘沙,鮑防生時的金轉眼變成死後的沙,這樣的遭際並不只他一人有過。

2.

人們尊重鮑防,首先因為他是一位正直而幹練的官僚,愛屋及烏之下,也就喜愛他的詩了。

鮑防寫詩總要端著儒家詩教的架子,文辭不能太華美,否則「文勝質則史」,這是孔子批評過的;如果做不到「文質彬彬」的君子派頭,那就寧可「質勝文則野」——用現代語言來講,就是寧可使內容高於形式,不可使形式高於內容。可想而知的是,今天喜歡小清新、小文藝的讀者一定不會喜歡鮑防的詩。

雖然從僅存的八首詩裡很難挑出所謂的代表作,但我還是覺得鮑防的《雜感》是值得一錄的:

漢家海內承平久,萬國戎王皆稽首。

天馬常銜苜蓿花,胡人歲獻葡萄酒。

五月荔枝初破顏,朝離象郡夕函關。

雁飛不到桂陽嶺,馬走先過林邑山。

甘泉御果垂仙閣,日暮無人香自落。

遠物皆重近皆輕,雞雖有德不如鶴。

這首詩是儒家傳統裡的政治諷喻詩,但如果不仔細體會,便很難察覺詩句裡有多少諷喻的意思,更察覺不到這些貌似平和的詩句裡所涉及的「當代史」其實就是天塌地陷一般的安史之亂。

詩歌先是烘托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的盛世景象,那時候天下承平,萬國來朝。然而玄宗皇帝在太平盛世裡耽於享樂了,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為楊貴妃運送荔枝。殊不知禍福相倚,一場大禍毀掉了一切,曾經的宮觀樓台轉眼間物是人非。最後兩句直接發出議論,歸納出來的也無非是俗語所謂遠香近臭的道理。

讓我們對比一下,白居易寫這個題材,說的是「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杜牧發這等議論,說的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詩歌的表現力就是來自如此這般的誇張、對比,以及一切足以驚心動魄的修辭,非如此則無法令人印象深刻。鮑防將一段波瀾壯闊的帝王興衰史寫得簡直像是謝靈運、王維的山水小品。嚴肅認真的儒家學者會讚賞他,自重身份的政壇耆宿會讚賞他,然而或多或少懷著「小市民趣味」的廣大文藝青年在這樣的詩歌面前都會直接無視的。

鮑防是希望在淡言淡語之後令人掩卷沉思,但思考對於詩歌只是不必要的奢侈品,一首詩要想流行開來,總需要那種一針見血的警句,需要直指人心的力量:說社會要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說感情要說「人生若只如初見」,就算純寫風景也要說「飛流直下三千尺」。

鮑防的詩,不是詩人的詩。

鮑防名字考鮑防,字子慎,人如其名,一生皆以儒者操守對這個世界上的各種險惡誘惑審慎地提防著。家長為他取這個名字,顯然是希望他能夠恪守各種規範,以退守而非進取的姿態小心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