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間詞話精讀:大師筆下最美詩詞品鑒 > [六十三] >

[六十三]

「枯籐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平沙。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此元人馬東籬《天淨沙》小令也。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有元一代詞家,皆不能辦此也。

|1|

馬東籬即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元曲四大家」之一。這首《天淨沙》並不是詞,而是一首散曲。散曲又名清唱,明代魏良輔《曲律》說:「清唱,俗語謂之冷板凳,不比戲場借鑼鼓之勢,全要閑雅整肅,清俊溫潤。」

散曲又分為小令和套曲兩類:單作一支小曲,如馬致遠這首《天淨沙》,就是小令;聯用若干曲牌組成一套,叫作套曲。正如晚唐、五代以降,屬於民間的詞漸漸侵佔了屬於士大夫的詩的地盤,自南宋以降,詞越發變成了文人的詞,而在民間,散曲也就順應歷史潮流而取代了詞的位置。所以我們會看到,五代、北宋的詞往往寫得通俗自然,元代的散曲也一樣的通俗自然,甚至俚俗的味道更重了些。

馬致遠這首《天淨沙》在散曲小令裡格外突出,因為它不像散曲,倒像是五代、北宋年間的小詞。它是寫秋思的名曲,被譽為「秋思之祖」。對於看慣了電影的現代人而言,我們實在太熟悉這首小令所用到的「鏡頭語言」了。

|2|

前三句全是名詞性的意象堆疊:枯籐、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平沙(通行版本作「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彷彿有鏡頭在緩緩地搖動,漸次將秋意濃濃的意象納入觀者的眼中。鏡頭拉開,大視野裡看遠處「夕陽西下」,一個渺小的、孤獨的、拖著一身疲憊的人走進了鏡頭裡。

我們已經在太多的電影裡讀到過這樣的鏡頭語言,也曾在溫庭筠《商山早行》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裡見到過這種被美國現代詩人稱為意象主義的寫作手法。馬致遠的手段比溫庭筠還要高些,因為他在最後以一句「斷腸人在天涯」將前邊所有的意像一舉激活,將所有的景語一下子變成情語,使原本便蕭瑟的秋意變成了天涯斷腸人眼中的斷腸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