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人間詞話精讀:大師筆下最美詩詞品鑒 > [四十一] >

[四十一]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寫情如此,方為不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寫景如此,方為不隔。

|1|

前幾章辨析隔與不隔,重在分析寫景的手法,本章以情景兼顧的方式繼續這個話題。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語出《古詩十九首》第十五: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

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古詩十九首》是漢代的一組五言詩,作者不詳,以其特有的古樸風味被後人尊奉為五言詩的典範。若以當代文學的思想性、藝術性二分法來看,這首詩屬於藝術性很高而思想性很低的作品,因為它通篇都在宣揚及時行樂的道理,勸導我們要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態度來生活,既不必為子孫後代操心,亦不必費心費力地修道求仙。眼前的快樂才是我們唯一可以把握得住的,所以不妨夜以繼日地尋歡作樂。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這是譏諷世人愚昧,明明連一百年都活不到,偏偏要憂慮千秋萬世的事情,諸如安排子孫的前途,或想留下不朽的名聲。「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白晝太短暫,行樂不能盡興,何不秉燭夜遊、歡飲達旦呢?「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尋歡作樂千萬要珍重當下的時光,因為歲月總是倏忽而過,誰知道以後還有沒有玩樂的心力與機會呢?「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只有愚蠢的人才會慳吝節儉地度過一生,留下大筆的財富卻再也不能享用,徒招後人的嗤笑。「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修仙雖然可以長生不老,但這種小概率事件實在不值得期待,我們必須認識到人生苦短,只有及時行樂才是唯一正確的生活方式。

全詩只有尾聯用到一則典故,是仙人王子喬的故事。《列仙傳》載,王子喬是周靈王的太子,喜歡吹笙,發出鳳凰一般的聲音。他常在伊、洛之間漫遊,被一個叫作浮丘公的道士引上嵩山,一去三十餘年。有一天,他對來找自己的人說:「請轉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到緱氏山和我見面。」到了這一天,果然看到王子喬乘著白鶴飛落在緱氏山頂上,向大家致意。幾天之後,他乘鶴飛上了雲霄,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王子喬在漢朝很出名,有墓有祠,甚至還有過顯靈的事情發生,及至東漢末年,還有蔡邕這樣的大名士為之樹碑立傳。王子喬的故事在漢代是盡人皆知的,所以詩句裡出現他的名字,幾乎不算是用典了。

|2|

「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語出《古詩十九首》第十三: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萬歲更相送,聖賢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不如飲美酒,被92服紈與素。

這一首詩的主題和前一首高度相似,哀歎人生短暫,神仙難求,聖賢與愚人同歸一死,還不如及時行樂的好。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上東門是洛陽北門,郭北墓是指洛陽北郊邙山上的墓葬區。「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這是郭北墓的風景,一派肅殺。「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死去已久的人在地下長眠,彷彿陷入了無邊的黑夜。「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死者在地下深處睡去,再也不會醒轉。「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在季節輪迴之中,覺得生命如朝露一般短促。「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人只是暫時寄居在這個世界上,壽命無法與金屬和石頭相比。「萬歲更相送,聖賢莫能度」,人類一代又一代繁衍,聖賢和愚人一樣同歸黃土。「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很多人煉丹服食,或希望長生不老,或希望延年益壽,卻反而損害了身體。「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既然做聖賢也一樣會死,既然服食求仙有害無益,索性吃好穿好,讓短暫的人生過得更愉快吧。

|3|

「寫情如此,方為不隔」,儘管這兩首詩傳達出一種離經叛道的人生觀,但寫得如此真切感人,半點也不加掩飾。其實,即便僅僅從詩歌的思想性而言,這兩首詩同樣難能可貴,因為它們都在探究宇宙人生的終極問題,其結論雖然未必令人愉快,卻不失為真相之一種。

邪惡的價值觀未必不能造就極致的藝術。譬如萊妮·裡芬斯塔爾,希特勒的御用攝影師,她為納粹歌功頌德的片子直到今天還是多少電影學院裡學生必修的經典之作。倘若我們收起感性,暫時讓理性佔據上風,必然會發現真、善、美未必殊途同歸。古往今來有無數智者辛苦探究人生的意義,而人生究竟實有意義,抑或「人生忽如寄」,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個偶然呢?除非訴諸信仰,否則我們找不出任何一點堅實有力的證據。

然而人是天生追求意義的生物,需要在這個瞬息萬變、充滿不可知的世界裡找到一個終極的依靠,否則便會茫然不知所措,在困境中更容易喪失求生的意志。正如今天的心理學和歷史學為我們揭示的兩個貌似荒謬的真相:一、在一座陌生的城市裡,人們寧願有一張完全錯誤的地圖,也不願沒有地圖;二、一種理論之所以被人們拋棄,往往不是因為它被證明為錯,而是因為有了新的理論(也許錯得更離譜)來替代它。人們太需要確定感,只有理性高度發達的人才有可能承受現實世界裡太多的不確定性,而上述這兩首詩的作者顯然正是這樣的人。

所以,對於感性的人來說,讀這兩首詩反而會生出「隔」的感覺,除非他們生活在特定的迷茫階段裡。

|4|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語出陶淵明《飲酒》組詩的第五首,這是在第三章裡已經做過分析的作品。「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語出《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期北方敕勒族的一支民歌,原文應是鮮卑語,我們看到的是漢譯之後的樣子。《北史·齊本紀》,玉壁之戰,北齊開國皇帝高歡為西魏所敗,身負箭傷,但為了安定人心,還是忍痛與部下相見。席間高歡使部將斛律金高唱《敕勒歌》,高歡也隨著唱了起來,邊唱邊哀感流涕。因為這段史事,《古詩源》將這首詩的著作權歸給了斛律金,它真正的作者和漢譯者早已經無從考證了。

前人盛讚《敕勒歌》,因為它如《古詩十九首》一般自有一派天然質樸的古雅,任是再高的才華,再高的學養,也難寫出第二篇來。宋人王灼以驚歎的口吻說道:斛律金並不知書,卻能將自然之妙發揮到這樣的地步,就連當時第一流的詩人徐陵、庾信也做不到。西漢之後,只有《敕勒歌》與韓愈的《琴操》最為近古。(《碧雞漫志》)

《敕勒歌》的妙處,一是天然渾成,二是古樸率真。而這樣的特色之所以可貴,是因為人類社會在高度文明化之後再也無法返歸這樣的精神境界了。而原始藝術雖然沒有文明社會的矯揉造作之「隔」,卻大多粗陋不堪。像《敕勒歌》這樣既有原始藝術的璞玉渾金之美,又沒有原始藝術固有之粗陋的作品,實在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