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此生喜讀納蘭文:我是人間惆悵客 > 賦論 >

賦論

詩有六義1,賦居其一。《記》曰:「登高能賦,可為大夫。」詩一變而為騷2,騷一變而為賦。屈原作賦二十五篇,其原皆出於《詩》,故《離騷》名經,以其所出之本同也。於時景差、唐勒、宋玉之徒相繼而作3,而原之同時大儒荀卿亦始著賦五篇4。原激乎忠愛,故其辭纏綿而悱惻;卿純乎道德,故其辭簡潔而樸茂5。要之皆以羽翼乎經6,而與三百篇相為表裡者也7。

【箋注】

1詩有六義:《詩·大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一般認為風、雅、頌是詩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

2騷:指中國屈原的《離騷》,後泛指詩文。

3景差:戰國楚辭賦家,後於屈原,和宋玉同時。唐勒:戰國辭賦家。後於屈原,和宋玉同時。宋玉:戰國楚辭賦家。後於屈原。東漢王逸說他是屈原弟子,未知所據。

4荀卿:荀子,戰國末思想家、教育家。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著賦五篇:分別敘寫「禮」「知」「雲」「蠶」「箴」。

5樸茂:質樸厚重。

6要之:總之。羽翼:輔佐,維護。

7相為表裡:指與《詩經》相互間配合為外表和內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