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詩經: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

【題解】

這是寫武王戰勝殷商,建立豐功衛業的讚歌,大約作於周初。是成王時的《大武》樂中的一章。武王克商後作《武》。《毛詩序》說:「《酌》,告成《大武》也。言能酌先祖之道以養天下也。」《鄭箋》:「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歸政成王,乃後祭於廟而奏之。其始成,告之而已。」朱熹對此詩有不同理解,在其《詩集傳》中說:「此亦頌武王之詩,言其初有於鑠之師而不用,退自循養,與時皆晦,既純光矣,然後一戎衣而天下大定。後人於是寵而受此蹻蹻然王者之功,其所以嗣之者,亦維武王之事是師爾。」其於《大武》樂中的位置,有認為是第一章,也有以為是第二章或第三章的。

於鑠王師[1], 遵養時晦[2]。 時純熙矣[3], 是用大介[4]。 我龍受之[5]。 蹻蹻王之造[6]。 載用有嗣[7], 實維爾公允師[8],

【譯文】

啊,英勇威武的王師, 揮兵東征滅殷商。 周道光明形勢好, 故有死士助周王。 有幸承受天之寵。 勇武之士投武王。 武王用他去伐商, 為國立功美名揚。

【註釋】

[1]於(wū):歎詞。此表讚美。鑠(shuo):通「爍」,光明輝煌。

[2]遵:率。養:攻取。《毛傳》:「養,取。」時:是。晦:昧。指昏君殷紂。

[3]純:大。熙:興,明。《孔疏》:「由既誅紂,故於是令周道大明盛矣。」

[4]是用:是以,因此。介:助。《鄭箋》:「是周道大興,而天下歸往矣,故有致死之士助之。」

[5]龍:寵。《鄭箋》:「龍,寵也。來助我者,我寵而受用之。」

[6]蹻蹻(jiǎo):勇武。造:詣。《鄭箋》:「蹻蹻之士皆爭來造王,王則用之。」

[7]載用:始用。有嗣:《鄭箋》:「傳相致。」《孔疏》:「蹻蹻之士皆爭來造王,而王又用之,則其餘嗣續而至。」「言從周之士有先後而至也」。

[8]爾:指武王。公:通「功」,事業。允:信。師:武王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