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詩經: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有瞽 >

有瞽

【題解】

這是周王在宗廟祭祀先祖的一首樂歌。《毛序》說:「《有瞽》,始作樂而合乎祖也。」即各種樂器相配合在祖廟中演奏。詩中詳細描述了樂隊的組成,樂器的安放,樂聲的悠揚。可見儀式的隆重,場面的盛大。

有瞽有瞽[1], 在周之庭[2]。 設業設虡[3], 崇牙樹羽[4]。 應田縣鼓[5], 鞉磬柷圉[6]。 既備乃奏, 簫管備舉[7]。 喤喤厥聲[8], 肅雍和鳴[9], 先祖是聽。 我客戾止[10], 永觀厥成[11]。

【譯文】

盲人樂師排成行, 聚集周廟前庭上。 鍾架鼓架擺設好, 五色羽毛架上裝。 既有小鼓和大鼓, 鞉磬柷敔列停當。 樂器齊備就演奏, 簫管一齊都奏響。 樂聲滿耳真嘹亮, 肅穆和諧聲悠揚, 祖先神靈來欣賞。 客人全部都來到, 樂曲奏完齊讚賞。

【註釋】

[1]瞽(gǔ):盲人。古代常以盲人充任樂師。

[2]庭:指宗廟的前庭。

[3]業:懸鼓的木架。虡(ju):懸編鐘編磬的木架。

[4]崇牙:古代樂器架橫木上刻的鋸齒,用以懸掛樂器。樹羽:在崇牙上裝飾上五彩鳥羽。樹,插。

[5]應:小鼓,因其與大鼓之聲相應,故名「應」。田:大鼓。一說小鼓。縣鼓:懸掛的鼓。縣,即「懸」。

[6]鞉(tao):搖鼓。鼓旁有兩耳系兩硬物,下有手持木柄,一搖動,所繫硬物擊打鼓面發出聲音。磬:玉或石製成的打擊樂器。柷(zhu):樂器名,呈方斗形,中有椎柄,用手扳動,椎柄則晃動擊打兩邊,發出聲音,作為開始奏樂的一種信號。圉(yǔ):通「敔」,樂器名,木製,形似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鋸齒,以木劃之出聲,演奏將終時奏之以止樂。

[7]簫:古簫如今之排簫,是以小竹管排編成的。管:管樂,即笛子之類的樂器。

[8]喤喤(huang):樂聲宏亮。

[9]肅雍:樂聲和諧舒緩。

[10]戾止:到來。

[11]永:終,一直。成:指樂曲終了。或解為樂之一闋。一說此指祭禮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