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詩經: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皇矣 >

皇矣

【題解】

這是一首敘述周王先祖功德的詩,詩中先敘述了太王開闢岐山,使昆夷退去之事;次寫太伯、王季德行美好,得以傳位文王;最後寫文王伐密、伐崇的勝利。詩中特別強調了周人「敬天保民」的思想,這是周人成功的關鍵,是全詩的主題。《毛詩序》說:「《皇矣》,美周也。天監代殷,莫若周;周世世修德,莫若文王。」《鄭箋》:「監,視也。天視四方可以代殷王天下者,維有周耳。世世修行道德,唯有文王盛耳。」歷代研究者多贊同此說。朱熹《詩集傳》說:「此詩敘大王、大伯、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伐密伐崇之事也。」概括得準確扼要。全詩共八章,每章十二句,是《詩經》周史中最長的一篇。詩中敘事雖多,但井然有序,語言精練生動,是很有特色的篇章。孫礦《批評詩經》說:「長篇繁敘,規模閎闊,筆力甚馳騁縱放。然卻有精語為之骨,有濃語為之色,可謂兼終始條理。」

皇矣上帝[1], 臨下有赫[2]。 監觀四方[3], 求民之莫[4]。 維此二國[5], 其政不獲[6]。 維彼四國[7], 爰究爰度[8]? 上帝耆之[9], 憎其式廓[10]。 乃眷西顧[11]: 此維與宅[12]!

【譯文】

英明偉大的上帝, 在上監臨著人間。 監察天下四方事, 瞭解萬民的苦難。 統治天下殷商國, 不得民心政昏暗。 再看周邊諸侯國, 天下重任誰當擔? 上帝旨意在周國, 並要增大他封疆。 於是回頭望西方: 「在此居住最安詳!」

【註釋】

[1]皇:英明,偉大。

[2]臨:從高處俯視。有赫:即「赫赫」,明亮貌。

[3]監觀:從高處觀察。

[4]求:借為「救」。莫:通「瘼」,病,疾苦。

[5]二國:當指夏、商二國。《尚書·石誥》:「我不敢不監於有夏,亦不可不監於有殷。」以夏、商的盛衰為教訓。

[6]不獲:指不得民心。

[7]四國:四方的國家。指殷商之外的其他諸侯國。

[8]爰究爰度:林義光《詩經通解》:「謂就四方之國而究度之,以求可作民主之人。其度究之者,天也。」爰,於是。究,謀,考慮。度,審度,辨識。

[9]耆:林義光《詩經通解》據《潛夫論》引作「恉」,以為當訓為「指」,意向。「恉之言指,謂意之所向也。言上帝究度四國之後,意向於周,以為可作民主。」

[10]憎:憎惡。一說「增」的假借,擴大。式廓:規模。朱熹《詩集傳》:「苟上帝之所欲致者,則增大其疆境之規模。」

[11]眷:回顧貌。西顧:向西顧視。周在西,故雲。

[12]此:此地,指岐周。與:當讀為「予」,即「我」。宅:居住。此句是假想上帝說的話。


作之屏之[13], 其菑其翳[14]。 修之平之[15], 其灌其栵[16]。 啟之辟之[17], 其檉其椐[18]。 攘之剔之[19], 其檿其柘[20]。 帝遷明德[21], 串夷載路[22]。 天立厥配[23], 受命既固[24]。

【譯文】

連砍帶拔除雜草, 枯枝朽木全除掉。 修剪亂枝和散條, 還有灌木新出苗。 開啟山林辟出道, 河柳椐樹都除掉。 剔除壞樹留好樹, 山桑黃桑長得好。 上帝保佑明德王, 犬戎失敗滿路逃。 上天立他當君主, 接受天命國祚牢。

【註釋】

[13]作:「槎」的假借,砍。屏:同「摒」,除去。

[14]菑(zi):直立的枯樹。翳:指倒地枯木。《毛傳》:「木立死曰菑,自斃為翳。」

[15]修:修剪。平:平整。

[16]灌:灌木。栵(li):「烈」的假借,《方言》:「烈,蘗余也。」蘗余,指樹木砍伐後又生出的小枝。

[17]啟:開發。辟:開闢。

[18]檉(chēng):河柳,生水旁,皮絳紅色,枝葉似松。椐:又名靈壽木,節中腫,可以作手杖、馬鞭。

[19]攘:除去。剔:剔剪。此指清除繁冗枝條,使之更快生長。

[20]檿(yǎn):又名山桑,可作弓及車轅。柘(zhe),又名黃桑,葉可以喂蠶。

[21]帝遷明德:此句言上帝的心向著有明德之人,故由殷王身上轉移到周王身上。帝,上帝。遷,轉移。明德,品德光明的人。

[22]串夷:指昆夷,亦稱犬戎。載路:方玉潤《詩經原始》:「謂滿路而去。」言犬戎失敗而逃。

[23]厥配:其配。配,指上可配天的君主。

[24]受命:接受天命。固:堅固。指國家鞏固。


帝省其山[25], 柞棫斯拔[26], 松柏斯兌[27]。 帝作邦作對[28], 自大伯王季[29]。 維此王季, 因心則友[30], 則友其兄, 則篤其慶[31]。 載錫之光[32], 受祿無喪, 奄有四方[33]。

【譯文】

上帝考察這岐山, 柞樹棫樹已拔光, 松柏林中道路暢。 帝建周邦選賢王, 太伯王季始開創。 正是偉大的王季, 體恤父心愛兄長。 熱愛兄長不辭讓, 福祿篤厚幸福長。 天賜王位顯榮光, 接受福祿永不喪, 擁有四方疆域廣。

【註釋】

[25]省:視察。

[26]柞棫:二種叢生灌木名。斯:語助詞。拔:連根拔除。

[27]兌:道路通暢。與《綿》篇「行道兌矣」的「兌」字同意。朱熹《詩集傳》:「言帝省其山,而見其木拔道通,則知民之歸之者益眾矣。」

[28]作邦:建立周國。對:《毛傳》:「對,配也。」《鄭箋》:「天為邦,謂興周國也。作配,謂為生明君也。」《詩集傳》:「對,猶當也,言擇其可當此國者以君之也。」

[29]大伯:即「太伯」,古公亶父的長子,文王的伯父。王季:文王之父。據史傳記載,古公亶父有三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少子季歷。季歷有子曰昌,有才德,太伯想讓他繼承王位。太伯和仲雍知道父親的意思,就逃到吳地,讓位於季歷。大王死後,季歷為君,後來傳位給昌,便是文王。

[30]因心:方玉潤《詩經原始》引姚際恆曰:「因心者,王季因大王之心也,故受大伯之讓而不辭,則是能友矣。」友:友愛。《毛傳》:「善兄弟曰友。」

[31]篤:厚,多。慶:福氣,福分。

[32]載:乃,則。錫:同「賜」。光:光榮,指王位。

[33]奄有:盡有。


維此王季, 帝度其心, 貊其德音[34]。 其德克明[35], 克明克類[36], 克長克君[37]。 王此大邦[38], 克順克比[39]。 比於文王, 其德靡悔[40]。 既受帝祉[41], 施於孫子[42]。

【譯文】

這位英明的王季, 上帝瞭解他思想, 清靜美德傳四方。 他具美德明是非, 分辨壞人和善良, 能為人師做君王。 在這大國作君王, 上下和順民心向。 直到文王即了位, 文王德行美無雙。 上帝賜予的福祉, 施於子孫萬代長。

【註釋】

[34]貊(mo):清靜。《詩集傳》:「《春秋傳》、《樂記》皆作「莫」,謂其莫然清靜也。」德音:好聲譽。

[35]克明:能明察是非。

[36]克類:能分別善惡種類。

[37]克長:教誨不倦,能為人師。克君:言能為人君主。

[38]王(wang):稱王統治之意。大邦:指周。

[39]順:和順。比:三家《詩》作「俾」,訓「服從」。於省吾認為此二句應作「王此大邦,克順克從」,因古文「從」和「比」二字形近而誤。這樣,用詞與韻讀無有不符。

[40]靡悔:無遺恨。

[41]帝祉:上天之福。

[42]施(yi):延續。孫子:即「子孫」。


帝謂文王: 無然畔援[43], 無然歆羨[44], 誕先登於岸[45]。 密人不恭[46], 敢距大邦[47], 侵阮徂共[48]。 王赫斯怒[49], 爰整其旅[50], 以按徂旅[51], 以篤於周祜[52], 以對於天下[53]。

【譯文】

上帝教誨周文王: 不要攀援無主張, 不要羨人貪慾強。 先登高岸勝在望。 密人對周不恭順, 膽敢抗拒周大邦, 侵阮襲共太猖狂。 文王勃然動了怒, 周軍整頓去抵抗, 遏制密人侵鄰邦, 國祚鞏固周更強, 顯揚天下國永昌。

【註釋】

[43]無然:不要如此。畔援:又作「伴奐」、「畔換」等,當即「彷徨」、「盤桓」之音轉,猶逍遙之意。

[44]歆羨:貪羨。非分的貪慾。

[45]誕:發語詞。先:初。岸:高位。此數句是擬想上帝勸文王的話,要文王先佔據有利地位。

[46]密:密須,古國名,姞姓,在今甘肅靈台西。恭:恭敬。

[47]距:通「拒」,抗拒。言拒周之命令。大邦:指周國。

[48]阮:古國名,在今甘肅涇川。徂:往,到。共:古國名,在今甘肅涇川北。一說阮國之地名。《毛傳》:「國有密須氏,侵阮,遂往侵共。」

[49]赫斯怒:勃然大怒。斯,語助詞。

[50]爰:於是。旅:師旅,軍隊。

[51]按:遏止。徂:往。旅:軍隊,指密人侵略阮再襲擊共的部隊。

[52]篤:鞏固。祜(hu):福,此指國祚。

[53]對:揚。《廣雅·釋詁》:「對,揚也。」


依其在京, 侵自阮疆[54]。 陟我高岡[55]: 無矢我陵[56], 我陵我阿; 無飲我泉, 我泉我池。 度其鮮原[57], 居岐之陽, 在渭之將[58]。 萬邦之方[59], 下民之王[60]。

【譯文】

文王大軍駐京地, 此前息兵在阮疆。 我登高岡向遠望: 沒人再登我山陵, 這是我們山和岡; 沒人再飲我泉水, 這是我們泉和塘。 規劃鮮原的土地, 徙居岐山面向陽, 地方就在渭水旁。 成為萬邦的榜樣, 天下人民的君王。

【註釋】

[54]依其在京,侵自阮疆:此二句,《鄭箋》云:「文王但發其依居京地之眾,以往侵阮國之疆。」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辯駁曰:「侵當為寢(寢,息也),『依其在京』是已還兵於周京;則『侵自阮疆』是追述其息兵於阮疆之始。周人伐密,所以救阮,不得言侵阮也。」馬氏所說為是。依,依憑。京,周地名。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曰:「王氏《經義述聞》曰:『依,盛貌。……言文王之兵盛,依然其在京地也。」

[55]陟:登。此是說文王收復了被密人佔領的失地,登上了高岡。

[56]矢:一說為「逝」的借字,往意。一說指陳兵之陳。《鄭箋》:「矢,猶當也。」意為當。

[57]度:度量,規劃。一說訓「宅」,居也。鮮原:指小山下的平原。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鮮原,蓋泛言小山下原,非地名也。」

[58]將:側,旁邊。

[59]方:法則,榜樣。一說方猶「向」,為萬邦所嚮往。

[60]王:君王。一說通「往」,歸往。


帝謂文王: 予懷明德[61], 不大聲以色[62], 不長夏以革[63]。 不識不知[64], 順帝之則[65]。 帝謂文王: 詢爾仇方[66], 同爾弟兄[67]。 以爾鉤援[68], 與爾臨沖[69], 以伐崇墉[70]。

【譯文】

上帝告訴周文王: 你的美德我讚賞, 沒有疾言厲色樣, 不用鞭棍治家邦。 如同不知又不覺, 遵循天意是法章。 上帝明確示文王: 有事咨詢你友邦, 同你兄弟多商量。 拿起攀城的鉤援, 臨車沖車上戰場, 討伐崇國周更強。

【註釋】

[61]予:我,上帝自稱。懷:心向。明德:品德高尚的人,指文王。

[62]不大聲以色:言不以大聲與怒色對待下民。大聲以色,猶言「聲色俱厲」。以,與。

[63]不長夏以革:不用刑具對待人民。夏,通「榎」,指用夏木製作的打人工具。革,鞭革。也是刑具。

[64]不識不知:指不知不覺,自然而然。陳奐《詩毛氏傳疏》:「言文王性與天合。」

[65]順:順從,遵循。則:法則。

[66]詢:謀。有徵詢、商量的意思。仇方:友邦。仇,匹也。

[67]弟兄:《孔疏》本作「兄弟」,今據《後漢書·伏湛傳》引改。一說弟兄指同姓諸侯國。

[68]鉤援:攻城時所用的戰具。又叫鉤梯。首端裝有金屬鉤,鉤於城沿,人可攀援而上,故叫「鉤援」。

[69]臨:臨車,可居高臨下以攻城的戰車。沖:沖車,可衝擊城牆的戰車。

[70]崇墉:崇國的城堡。崇,古國名,是商的與國。在今陝西鄠縣。據《史記》記載,崇侯虎譖西伯於紂,紂囚西伯於羑里。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賜之弓矢鈇鉞,得專征伐。曰:「譖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三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


臨沖閒閒[71], 崇墉言言[72]。 執訊連連[73], 攸馘安安[74]。 是類是禡[75], 是致是附[76], 四方以無侮[77]。 臨沖茀茀[78], 崇墉仡仡[79]。 是伐是肆[80], 是絕是忽[81], 四方以無拂[82]。

【譯文】

臨車沖車向前衝, 崇國城牆高高聳。 接連不斷抓俘虜, 割下敵耳態從容。 舉行類祭和禡祭, 安撫殘敵勸他降, 四方與國不受傷。 臨車沖車氣勢壯, 崇國城牆堅又強。 突然襲擊敵難擋, 斬草除根敵命喪, 各國不敢再違抗。

【註釋】

[71]閒閒:強盛貌。

[72]言言:高大貌。

[73]執訊:抓獲的俘虜。訊,俘虜。連連:接連不斷貌。

[74]攸:所。馘(guo):割下敵軍屍體左耳以記功叫「馘」。安安:從容不迫貌。

[75]類:出師前祭天。禡(ma):出師後軍中祭天。

[76]致:招致。一說送還。已克而不取其地。附:通「拊」,安撫。

[77]無侮:不敢欺侮,指四方諸國不敢欺侮周的與國。

[78]茀茀(fu):強盛貌。

[79]仡仡(yi):同「屹屹」,高聳貌。

[80]肆:突襲。

[81]絕、忽:都是滅絕的意思。

[82]拂:抗拒,違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