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詩經: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漸漸之石 >

漸漸之石

【題解】

這是東徵兵士慨歎征途勞苦的詩。《毛詩序》說:「《漸漸之石》,下國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荊舒不至,乃命將率東征,役久病在外,故作是詩也。」朱熹《詩序辯說》認為「《序》得詩意,但不知果為何時耳」。此詩前兩章均用賦體描述山高路遠,征途勞苦。第三章突兀出現「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離於畢,俾滂沱矣」四句,造語奇峭。注家有各種解釋,有認為寫雨前的,有認為寫雨後的,有說描摹實境的,有說虛擬起興的。惟方玉潤《詩經原始》解釋十分到位,他說:「此必當日實事。月離畢而大雨滂沱,雖負塗曳泥之豕,亦烝然涉波而逝,則人民之被水災而幾為魚鱉者可知,即武人之沾體塗足,冒險東征,而不遑他顧者更可見。四句只須倒說,則文理自順,情景亦真。詩人造句結體與文家迥異,不可以辭而害意也。」此段話對理解全詩也有啟發。

漸漸之石[1], 維其高矣。 山川悠遠, 維其勞矣[2]。 武人東征[3], 不皇朝矣[4]。

【譯文】

山峰險峻層巖峭, 高高上聳入雲霄。 山重重來水迢迢, 日夜行軍多辛勞。 將帥士兵去東征, 趕路不論晚和朝。

【註釋】

[1]漸漸:「嶄嶄」之借,山石高峻貌。

[2]勞:勞苦。一說讀為「遼」,指遼遠。

[3]武人:指東征將士。

[4]皇:遑,閒暇。朝:早上。朱熹《詩集傳》:「皇,暇也。言無朝旦之暇也。」


漸漸之石, 維其卒矣[5]。 山川悠遠, 曷其沒矣[6]。 武人東征, 不皇出矣[7]。

【譯文】

山峰險峻層巖險, 高峻陡峭難登攀。 山川逶迤又遙遠, 不知何時到終點。 士兵將帥去東征, 一直向前不顧險。

【註釋】

[5]卒(cui):「崒」之借,高峻而危險貌。

[6]曷其沒:言何時是盡頭。沒,盡,終。

[7]出:出險。朱熹《詩集傳》:「謂但知深入,不暇謀出也。」


有豕白蹢[8], 烝涉波矣[9]。 月離於畢[10], 俾滂沱矣[11]。 武人東征, 不皇他矣。

【譯文】

白蹄子的大小豬, 成群涉水踏波過。 月亮靠近天畢星, 大雨滂沱匯成河。 士兵將帥去東征, 其他事情無暇做。

【註釋】

[8]蹢(di):蹄。

[9]烝:進。《毛傳》:「進涉水波。」

[10]離:「麗」的假借,靠近。畢: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的「畢宿」,又叫「天畢」。

[11]滂沱:大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