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詩經: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芄蘭 >

芄蘭

【題解】

對於此詩有各種解說,《毛詩序》說:「《芄蘭》,刺惠公也。驕而無禮,大夫刺之。」據《左傳》,惠公即位時約十五六歲,《毛序》據此推測刺惠公。一說:「周代統治階級有男子早婚的習慣。這是一個成年的女子嫁給一個約十二三歲的兒童,因作此詩表示不滿。」(高亨《詩經今注》)又一說:「這是一首諷刺貴族少年的詩。」(程俊英《詩經注析》)朱熹則說:「此詩不知所謂,不敢強解。」我們認為高說較接近詩意。

芄蘭之支[1], 童子佩觿[2]。 雖則佩觿, 能不我知[3]。 容兮遂兮[4], 垂帶悸兮[5]。

【譯文】

芄蘭枝上結尖夾, 小小童子佩角錐。 雖然你已佩角錐, 但不跟我相匹配。 走起路來慢悠悠, 搖搖擺擺大帶垂。

【註釋】

[1]芄(wan)蘭:草名,一名蘿藦,蔓生。莖頂結有尖莢,俗名羊犄角,嫩者可食。因莢與觿(xī)相似,所以用來比喻「佩觿」。

[2]觿:用獸骨製成的解結錐,形似羊角。本為成人所佩,童子佩戴,是成人的象徵。

[3]能:乃,於是。

[4]容、遂:雍容安閒貌。

[5]悸:本為心動。這裡形容帶下垂、搖擺貌。


芄蘭之葉, 童子佩韘[6]。 雖則佩韘, 能不我甲[7]。 容兮遂兮, 垂帶悸兮。

【譯文】

芄蘭枝上葉彎彎, 小小童子佩戴韘。 雖然你已佩戴韘, 但不跟我來親近。 走起路來慢悠悠, 搖搖擺擺大帶垂。

【註釋】

[6]韘(she):用玉或骨製成的板指,帶在右手拇指上,射箭時用以勾弦拉弓。

[7]甲:「狎」的假借字。戲,親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