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蔣勳說唐詩 > 《新豐折臂翁》 >

《新豐折臂翁》

《新豐折臂翁》也是白居易很有名的一首詩。他的詩都有一個「誡」,怕讀者看不懂,告訴讀者寫這首詩的目的是什麼。這首詩就是不要邊疆再打仗了,不要再開疆拓土,說國家多麼強盛偉大,還是看看老百姓受到什麼苦吧。

「新豐老翁八十八,頭鬢眉須皆似雪。」八十八歲的老翁頭髮眉毛鬚髮都已經白了。「玄孫扶向店前行」,孫子扶著他往前面的商店走,文字非常簡單——白居易根本不用難的字眼。「左臂憑肩右臂折」,右邊的手臂折斷了。白居易「問翁臂折來幾年」,說你這個手臂斷了有多少年,「兼問致折何因緣」,到底什麼原因手臂折斷。「翁雲」,這個老先生說。大家會回想到杜甫的《石壕吏》,都是用民間的語言。詩人已經覺得他的話不能替代民間的話,民間的話最實在也最感人。

「翁雲貫屬新豐縣」,他們家住在新豐縣,「生逢聖代無征戰」,他生在沒有打仗的承平時代,「慣聽梨園歌管聲」,從小就聽著民間的戲曲長大,「不識旗槍與弓箭」,不太懂得怎麼射箭或者拿槍。「無何天寶大徵兵」,天寶年間忽然大徵兵,「戶有三丁點一丁」,一家有三個男孩就有一個男孩要被徵兵。這已經比杜甫描寫的景況要好很多,杜甫寫的是「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因為那個時候已經到了戰爭沸點,連法律都不遵守了,法律規定三個男孩有一個男孩要去當兵。

「點得驅將何處去?五月萬里雲南行。」這些人被征了兵以後到哪裡去?五月非常熱的時候,往雲南走。「聞道雲南有瀘水,椒花落時瘴煙起。」當時北方人對雲南根本不瞭解,有很多傳說。「大軍徒涉水如湯,未過十人二三死。」光是過瀘水的時候,十個人當中就有兩三個人死掉了。「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別爺娘夫別妻。」抓兵時,村南村北都是一片哭聲,兒子告別爸爸媽媽,丈夫告別妻子。「皆雲前後征蠻者,千萬人行無一回。」千萬人走,沒有一兩個人能回來。

「是時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那年老翁二十四歲,兵部的徵兵手冊裡面有他的名字,所以「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將大石捶折臂」,夜晚的時候不敢讓別人知道,偷偷拿一塊大石頭把自己的手臂砸碎掉。這在當時是觸犯法律的事——白居易在用報告文學的方法講戰爭在民間引發的恐懼。「張弓簸旗俱不堪,從茲始免征雲南。」這樣才避免了到雲南去。「骨碎筋傷非不苦」,骨頭碎了,筋受傷了,當然很痛苦,「且圖揀退歸鄉土」,至少覺得自己還能夠活著,就算殘廢了,還在家鄉。「此臂折來六十年,一肢雖廢一身全。」這六十年間一隻手臂廢掉了,至少一身保全。想想被抓兵的人,大概都死掉了,都沒有回來。「至今風雨陰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現在一下雨,手臂是酸痛的,「痛不眠,終不悔」,可他還是不後悔,因為「且喜老身今獨在。不然當時瀘水頭,身死魂飛骨不收。應作雲南望鄉鬼,萬人塚上哭呦呦。老人言,君聽取。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不賞邊功防黷武?」

我們可以看到白居易開始批評政治,他從老人折臂這件事情入手,開始批評整個國家的制度,談到天寶年間的宰相楊國忠,「又不聞天寶宰相楊國忠,欲求恩幸立邊功」,為了讓皇帝寵幸他,為了掌握權力,不惜發動戰爭。「邊功未立生人怨,請問新豐折臂翁!」戰功還沒立,就引起民間這麼大的怨恨,你應該來問問新豐這個折臂翁。白居易如果還在朝廷做官,沒有機會碰到這種人,即便碰到了,大概人家也不敢講。當他下放的時候,本身也是在落難中,才能聽到民間疾苦,而且這些百姓也會認同他。

從知識分子被貶官開始,一個巨大的知識分子自覺運動開始興起,普通百姓,不管是捕蛇的人、折臂的人,還是賣炭的人,變成了中國文學的主角。知識分子成為普通百姓的代言人。在《新豐折臂翁》中,白居易只是到後面出來講了幾句話,大部分是老人在講。詩人只是替那些沒有發言權的人去代言,我比較希望大家可以瞭解這個部分,這與古文運動的本質精神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