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蔣勳說唐詩 > 逃難的記錄 >

逃難的記錄

《述懷》是杜甫自己的逃難記錄。「去年潼關破」,安史之亂叛軍破了潼關後,杜甫開始逃難,在戰亂當中,他和妻子兩個人忽然分離了。「妻子隔絕久」,不知道太太與孩子到哪裡去了。現在我們已經很少會有這種經驗。我常常聽母親講,在抗日戰爭的時候,她要從洛陽逃回西安,火車上全是人,她擠不進去,後來她就把我哥哥跟姐姐從窗戶丟進去,她想,就算她上不去,可是孩子可以到後方去,丟到人家的頭上,裡面的人又把孩子丟出來。小時候聽到媽媽講這些,會覺得好笑,現在想起來真的是很恐怖的經驗。

「今夏草木長,脫身得西走。」今年夏天草木都長起來的時候,他才得以脫身,能夠往西走。杜甫這個時候從西安往甘肅逃,因為唐肅宗在甘肅繼位。下面「麻鞋見天子」,因為在逃難,就用草與麻編了一雙鞋子,見到皇帝的時候穿著麻鞋,「衣袖露兩肘」,衣服已經破到兩個肘都露出來。一個大臣見到皇帝的時候,還穿著麻鞋,衣服是破的。杜甫的詩裡,透露的全是戰亂中的悲劇,他對逃難的描寫細緻入微。李白也經歷了安史之亂,可是李白的詩中沒有這樣的描寫。

「朝廷愍生還,親故傷老醜。涕淚授拾遺,流離主恩厚。」朝廷很悲憫,杜甫接受了一個官位,也就是「拾遺」,所以我們今天叫杜甫為杜拾遺,他很感動,還是哭著接受了朝廷的恩典。在流離失所當中,皇帝對他還很有恩,「授拾遺」就表示有薪水了,雖然這個時候薪俸可能很微薄。「柴門雖得去,未忍即開口。」日子還是很難過,過得很不好。

「寄書問三川,不知家在否。」趕緊詢問家人的消息,戰亂中親人流離,這是最要緊的事情了。「比聞同罹禍,殺戮到雞狗。」聽到大家講到戰亂裡面中的災禍,連雞跟狗都被殺了,何況是人呢?「山中漏茅屋,誰復依戶牖。」住在這個地方,山裡面的茅屋都是漏雨的,哪一家還會有窗戶這些東西呢?

整首《述懷》杜甫都是在講逃難:「摧頹蒼松根,地冷骨未朽。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嶔岑猛虎場,鬱結回我首。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有一封信可能要到十個月以後才收得到。「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收到信以後,反而很害怕知道信裡到底寫什麼,因為很可能是報喪。大概沒有這樣的經歷的人,很難瞭解這種矛盾的心情。「漢運初中興,生平老耽酒。沉思歡會處,恐作窮獨叟。」杜甫就是這樣描寫了自己作為難民的經歷與心情。

杜甫不管怎麼說,還是一位官員,還可以「授拾遺」,一般的百姓可能更慘。杜甫在寫《石壕吏》的時候,是在關照比他的境況還要慘的人。因為有官位,在逃難當中,多多少少還是受到保護的。可是《石壕吏》中描寫到的老太太、老翁,一點屏障都沒有。當杜甫特別為這些普通百姓講話的時候,就將自身的經驗擴大出去了。

《五古·北征》這首詩很長,我們講其中的幾句。我年輕時候最不喜歡杜甫的一些句子,就是下面說到的這些句子。像「妻子衣百結」,說太太的衣服已經一個個破洞了;「垢膩腳不襪」,沒有水可以洗澡,所以整個人很邋遢。這首詩裡寫逃難逃到最後,終於見到孩子了,「平生所嬌兒」,平常最疼的這個男孩,或者這個女孩,「顏色白勝雪」,皮膚很白,漂亮得不得了。可是孩子們看到爸爸,「見耶背面啼」,不願意叫爸爸,背過臉去哭,因為「垢膩腳不襪」,髒得一塌糊塗,腳上連襪子都沒有。「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在床前的兩個小女兒,身上補的一塊一塊的,「海圖坼波濤,舊繡移曲折。天吳及紫鳳,顛倒在短褐。」舊的官服已經被拆開來做了小孩子的衣服。他們做過官,現在已經完全落難。

這些部分,在年輕的時候真的沒有辦法懂,會覺得好煩,怎麼腳上有沒有襪子也講半天。年輕的時候常常覺得詩應該很華美。經歷過生命中的一些事情之後,會覺得大概生活裡面最難寫的就是這些細節了。在我童年的時候,也是逃難安定下來的感覺,在一個異鄉落腳,家裡六個小孩,真不曉得媽媽是怎麼帶大的。想到這些,會忽然想到杜甫詩中描寫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