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蔣勳說唐詩 > 何處春江無月明 >

何處春江無月明

接下來,我們看到句子開始轉化。「灩灩隨波千萬里」是在形容水的波浪。「灩」是什麼?是日光或者月光在水波上的反光,這個字本來是水字邊,又加上一個形容花的艷麗的字。陽光照在水波上發出的亮光不是顏色,而是一種光線,這個光線非常強烈,以致要用形容顏色的「艷」來形容。「灩灩隨波千萬里」是說水波一直在發亮,千里萬里都有月光照亮的水波。「灩灩隨波千萬里」,生命經驗又擴大了,我們可以看到千萬里以外的東西嗎?可能看不見。張若虛在這裡講的不是視覺,而是一個心理狀態。

唐詩的一個特徵就是像之前講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它用心理去突破視覺上的極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開始就對我們生命經驗的放大做著催化作用,從第一句開始,到第二句、第三句,一直在放大。第一句已經點出了春的主題,「灩灩隨波千萬里」是月亮的主題與江水的主題在對話,這段的最後一句「何處春江無月明」,是一個問句,這句話很有趣。張若虛已經不在自身的肉體定位上,而是到了宇宙的高度。在這個地球上,哪一條河不是在春天被月光照亮?如果以電影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俯視鏡頭。黃河、長江、濁水溪,這個時候都被月亮照亮,所以是「何處春江無月明」。其實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是我們所看見的,而是意識擴大到宇宙的高度後,發現每一條河流此時都被月亮照到。所以唐詩繼承了老莊思想裡的「天地無私」。月亮的光,不會說要照哪條河流,不照哪條河流。

在農業倫理裡面,人們會說,我喜歡什麼,我不喜歡什麼。宇宙意識中則沒有個人愛恨,老莊思想常常講「天無所不覆,地無所不載」,所有的東西都被天空覆蓋,所有的東西都被大地承載。老莊思想與農業倫理的不同在哪裡?在老莊看來,天地無私,最罪惡的生命與最無辜的生命都在天地之間。在老莊思想中,天地之間有我們所不知道的更大的結構、更大的因果。在唐代,真正居於思想主位的不是儒家,而是老莊與佛教。老莊與佛教都相信在人的倫理之外,有一個更大的天道。老莊講「天道無親」,就是說天道不親近任何一個人。「何處春江無月明」是一個自然的宇宙狀態,不是從人的角度去闡發,張若虛從人的角度抽離,從宇宙的角度去觀照。而宇宙角度是初唐詩真正的角度。理解了這一點,也就能理解武則天。對她來講,沒有她愛的或她不愛的。我們常常覺得她很殘酷,兒子、父親、哥哥,她好像毫不在意。只要我們身上有農業倫理,信奉儒家規範,就很難接受這個部分。我們講老莊都是講他們瀟灑的部分,很少講到老莊的本質,「天道無私」與「天道無親」等於是否定了正常的倫理,佛教也是。出家就是出離農業倫理結構,是很無情的。儒家相信生命的完成,是在人世間完成,是與父親母親、妻子兒女一起完成的。佛家不是,它要出離生死。如果生死都沒有,哪裡還有親人?佛家是「個人出離」。老莊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孤獨地與天地的精神往來,根本不跟人來往,不遵從農業倫理。佛家思想、老莊思想,在唐代尤其在初唐,遠遠比儒家影響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