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流沙河講古詩十九首 > 第九講:古詩十九首·其六 >

第九講:古詩十九首·其六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現代人出行,不管走多遠,來回都很快;哪怕到了地球的那一邊,也可以經常電話聯繫,啥子手機喲,視頻電話喲,拿起來撥幾下就可以通話,非常之方便。古代就不是這樣,一旦分開了,空間距離一遠,可能就是好多年都見不了面。這一首詩,寫的就是一位丈夫出差遠行,很久都回不了家,思念家中的妻子。這中間原因很多。或者他是個當官的,上邊要他在那邊留任?也可能是遇到內亂,打起來了,回家的路走不通了?這一類事情,在古代是非常多的,所以才有那麼多詩文,寫分手,寫別離的痛苦。

篆文 涉

第一句「涉江采芙蓉」的「涉江」,是指坐船渡過長江。因為在漢代,「江」是專指長江的,那時候過長江,只能是坐渡船。這個「涉」本來是赤腳踩水的意思,篆文「涉」左邊是畫的一條河,右邊的「步」,就是一前一後兩個腳印,什麼意思一目瞭然。引申出來,只要是渡過江河,都可以叫「涉」。「芙蓉」在古代是指荷花,不是我們成都的這種芙蓉,我們這種芙蓉在古代叫「木芙蓉」。「芙蓉」這兩個字是可以分開講的,「蓉」就是花,「芙」這個音在古代就是形容大的,比如古時候傳說東方有一棵大樹,太陽就是從那棵樹上出來的,可以想像那棵樹非常之大,所以就叫它「扶桑」,兩個字雖不同,都是取「fu」的音。因為荷花的花朵相比其他很多花都大,所以叫「芙蓉」。長江裡面是沒有荷花的,不可能在長江裡面采。到什麼地方采呢?第二句就說明了,他是在「蘭澤」裡面去採的。「澤」是水草相交的地方,就是今天說的濕地,沼澤草甸,英文「meadow」。為什麼叫「蘭澤」呢?因為這一片濕地水草交錯,有很多野生的草本菊科植物,很芳香,有藥用,那也叫「蘭」,不是我們現在養的蘭花。「芳草」泛指芳香的植物,這是一種暗示:這個「蘭澤」裡面並不是只有荷花,但他不採其他的香草,只採了芙蓉。顯然,詩人心中是有所思的,其所思和荷花有關係,所以他才只是「采芙蓉」。

〔五代〕董源 《瀟湘圖》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這個「遺」要讀「wei」,是饋贈、給予的意思;「道」在這裡要讀「tǎo」。這兩句是說,我採了荷花要送給誰呢?要送給我所思念的那個遠在天邊的人。可以猜想,那個人小名就叫荷花?他們的關係非同一般,似乎非常之恩愛。詩人不是直通通地說什麼「我要送給你喲,送給我的妻喲」,而是借這個只採荷花的動作,告訴遠方那個思念的對象:我雖然到了江南,我心中思念的人還是你,也只有你。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還」在這裡讀「huan」,「還顧」就是回過頭去看;他看哪裡?看長江以北,他的家鄉。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大體斷定,詩人思念的,是他留在家鄉的太太。「長路」就是「遠道」,意思是一樣的,他只是換了一個詞避免單調。「漫」是漫長,「浩」者大也,無邊無際也;「漫浩浩」是說那通往遠方的路,不但很長,還空闊浩茫,讓詩人的視野充滿了一種空空蕩蕩的惆悵。

下面就更說明他們是夫妻關係了。「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到「同心」這兩個字,詩人就給我們交了底:他所思念的那個遠在家鄉、他只有用採摘荷花來表達思念的親人,就是他的太太。他們夫妻關係本來很好,後來不得不分手,這就是「同心而離居」。他只有年復一年地在江南採摘芙蓉,來寄托情感。但是採了芙蓉也無法送給太太,徒然增添了思念的憂傷,如果這輩子回不去了,這種憂傷,這種無窮無盡的遺憾,就要伴隨自己一輩子,那就是「憂傷以終老」。

這首詩寫得非常婉約,人物的關係、情感狀態和詩人自己的心境,都是曲曲折折地表達出來的。這麼好的詩,我們應該把它背下來,在反覆吟誦、慢慢背誦中,去體會詩歌的美,體會這種情感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