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納蘭詞典評 > 四十〔浣溪沙〕 >

四十〔浣溪沙〕

拋卻無端恨轉長。慈雲稽首返生香。妙蓮花說試推詳。

但是有情皆滿願,更從何處著思量。篆煙殘燭並迴腸。

因為妻子的故去,容若發出了「料也覺、人間無味」的悲涼歎息。這一歎,悠悠然就是他的整個後半生。康熙十五年(1676年)是容若人生的轉折點,也是他詞風的轉折點。妻子盧氏在這一年的七月永訣塵世,容若將她的靈柩安置在雙林禪院,足足守候了一年多的時間,遲遲不忍將棺槨下葬。

如果我們曉得一點古代禮制,就會更懂得容若的心。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在一切禮儀中又最重葬禮。儒家葬制,人在過世之後不能馬上入土,靈柩要先在家裡放上一段時間,意思是表達生者對死者的留戀之情。這段停靈的時間被稱為「殯」,靈柩供人憑弔,到一定天數之後再抬出安葬,即「出殯」。

停靈的時間並非隨意。天子身份最尊貴,所以停靈時間最長,其他人等而下之。宋代以後,主要實行的是朱熹根據周禮改訂的《朱子家禮》,將停靈時間確定為三個月。但是,古人經常不願意將死者及時下葬,總要一拖再拖。究竟能拖多久呢,有的甚至能拖到家裡人根本忘記了靈柩放在什麼地方。

之所以會出現這等荒唐的情形,是因為風水觀念漸漸流行開來,大家都覺得只要將家中的死者葬在一處風水寶地,後人就能夠家業興隆。但風水寶地並不易覓,風水師們又各有各的說辭。所以正統儒家才會越發強調喪葬的時間表,絕不肯向風水師妥協。容若將妻子的靈柩超期安置,在士大夫階層裡不知會引發多少閒言議論。

感情超越一切,無論如何,容若就是長時間地守在這裡,眼看著佛燈明滅,耳聽著梵音經唱。他本來並沒有學佛的意願,卻因為妻子的死,因為長期在禪院裡的流連,思想與性情皆被佛家世界深深地攫住了。

容若這首《浣溪沙》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

「拋卻無端恨轉長,慈雲稽首返生香」,這是說想要拋開無端的煩惱,卻平添了更多的幽怨,只一心在佛前跪拜,求佛大發慈悲,使自己的妻子死而復生。

「慈雲」一詞是佛家語,在佛經裡很常見的,因為佛家稱佛的慈悲如大雲覆蓋世界,容若用在這裡,代指佛祖。

「稽首」是一種跪拜禮,是儒家的古禮。「返生香」典出《海內十洲記》:聚窟洲有一座神鳥山,山上有返魂樹,如果砍下這種樹的樹根和樹心,在玉釜裡煮成汁、煎成丸,就是所謂的驚精香,也叫返生香。埋在地下的死者一聞到它的香氣就會復活,復活之後就再也不會死去了。

容若這兩句詞的含義是:不管怎樣想拋卻煩惱,煩惱只是越斬越多,便只有祈求佛祖慈悲,把返生香賜給自己,好讓亡妻能夠復生。其實在此之前,容若並不親近佛門,他一方面大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少年立志經邦濟國;另一方面秉承滿族傳統,弓馬嫻熟,武藝高超,是一個文武兼資的人物。加之家世顯赫,在政治上自然前途無量。一個人在處境順利、前途光明的時候,很少有投身宗教的念頭,只有在受了打擊、經了挫折之後,無處可以排遣,無處可以依靠,才想到有宗教一途可以自我開解。

恰好,清代雖然不是佛法繁榮的時代,卻是一個佛教氾濫的時代,全國寺廟數量遠超前代,以禪宗和淨土宗為最盛。這兩派的流行是非常合乎邏輯的:相比其他宗派,這兩派並沒有令人望而生畏的理論深度和複雜玄妙的教義,易於被老百姓接受。容若此時的處境,也不可能去鑽研唯識學那樣的佛理,只圍著自己的願望與憂傷打轉,稽首慈雲之後,便是「妙蓮花說試推詳」。

所謂「妙蓮花」,指的是《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法華經》屬於大乘佛教,本是天台宗的主要經典,部頭很大,理論體系也比較複雜,所以《法華經》真正對世人發生影響的只是其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是中土佛教中觀世音信仰的主要源頭。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無盡意菩薩向釋迦牟尼請教,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名為觀世音,釋迦牟尼做了一番非常詳細的說明(我簡單翻譯一下):「如果有無量百千萬億那麼多的眾生,他們遭受到種種苦惱現在聽說過觀世音菩薩之後,只要一心稱念他的名號,觀世音菩薩就會立即觀察到這音聲,使那些身處苦惱的人都得到解脫。如果有人奉持稱頌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那麼即使他不幸陷入大火之中,大火也不能將其燒著,這是因為此菩薩有大威力大神力的緣故。假如有人不幸被大水捲走,只要他有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他就能很快到達淺處。假如有百千萬億那麼多的眾生,為了尋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寶物,乘船進入大海,即使正好碰上狂風,將其船隻吹到羅剎鬼國,如果其中有人,甚至是僅僅一人,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那麼所遇難的人都能從鬼國中得以解脫。因為這種因緣,所以就稱其為觀世音菩薩……」

你不管遇到什麼苦難,不管遭受著多大的煩惱,只要念誦觀世音的名號,觀世音菩薩就會到你身邊,立刻為你化解一切。容若這裡的「妙蓮花說試推詳」應當就是在推詳《法華經》中關於觀世音菩薩的這段內容,證據就在下片的兩句對仗:「但是有情皆滿願,更從何處著思量。」

「有情皆滿願」語帶雙關,原意是一切眾生都能如願(「有情」在佛學術語裡指一切眾生),引申義反而用了字面上的含義,是說有情人只要許願,總能如願。的確,《法華經》就是這麼說的,言之鑿鑿。但焦慮之情依然沒有著落,心情百轉千回,惶惑無助。這樣的情態,便是詞的末句「篆煙殘燭並迴腸」。

「篆煙」是說香火燃燒,煙在空氣中抖動,有如畫出了篆字,也可以理解為香火燒盡時香灰的形狀如同篆字。殘燭留下了熔化的、凸凹起伏的蠟,和篆煙一樣,和容若的心情一樣,起伏不平。

通觀全篇,一個淒惶的、忐忑的多情種子躍然紙上。他的一切都圍繞著亡妻—因為她的死,他在佛門中尋找靈藥;因為遍尋不獲,他對佛經和菩薩也隱隱有了疑惑和埋怨。他並不是一個合格的信徒,只是一位深情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