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納蘭詞典評 > 三十二〔山花子〕 >

三十二〔山花子〕

欲話心情夢已闌。鏡中依約見春山。方悔從前真草草,等閒看。

環珮只應歸月下,鈿釵何意寄人間。多少滴殘紅蠟淚,幾時干。

剛想訴說心事的時候,夢卻結束了,睜開眼睛,在鏡子裡隱約看到你的樣子。突然感到悔恨,從前在一起的日子竟然就那麼等閒而過,從前你在我身邊的時候我竟然那麼不懂得珍惜。你舊時的首飾為何沒有帶到天上,為何還要留在人間呢?為何總讓我睹物思人,不能自已?蠟燭還在燒著,還在流淚,何時才能流乾它的眼淚呢?

這首《山花子》用現代語言來講,就是這個樣子,雖然明白清楚了些,美感卻也消失掉了。從意思來看,這該是一首悼亡詞。

「欲話心情夢已闌」,這句化自辛棄疾《南鄉子·舟中記夢》的「別後兩眉尖。欲說還休夢已闌」,辛詞正巧也是記夢,也是話未說而人已醒,容若埋怨勾起他睹物思人的那些鈿釵環珮,辛棄疾埋怨的是那「不管人愁獨自圓」的前夜的月亮:

攲枕櫓聲邊。貪聽咿啞聒醉眠。變作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

別後兩眉尖。欲說還休夢已闌。只記埋冤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獨自圓。

辛詞寫夢中思念之人,用的是「翠袖」;容若寫夢中思念之人,用的是「春山」,雖然用詞不同,但手法都是一樣的。

春山在詩詞裡有好幾種意象,這裡是形容女子的眉毛。最早的出處也許是卓文君的一段逸事,她的眉毛被形容為「如望遠山」。這真是一個絕妙的比喻,比柳葉眉之類的形容強過百倍,讓人想得出卻想不清,讓人能夠領略其美卻無法具體勾勒。後來,眉和山的關係便被牢固地建立起來了,詩詞裡常用的語言便有「遠山」「春山」「遠山長」「春山翠」等等。這些詞,如果不瞭解背景的話,很難想到都是在形容眉毛,而由此指代美女—這才是在真正地描繪「美眉」呀。

歐陽修有一首小詞,題目就叫《眉意》:

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傷。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

女子的眉毛為什麼要畫作遠山長呢?因為「離恨」。這便是詩人先以虛代實,又以虛作實來生發獨特的議論,構思大見巧妙。容若這句「鏡中依約見春山」如果換個韻,改作「鏡中依約遠山長」,也許含義會更深些吧?

「方悔從前真草草,等閒看」,這一句大約化自彭孫遹「草草百年身,悔殺從前錯」,便如「當時只道是尋常」的意思一樣,總要在失去之後才懂得珍惜,這個道理早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同樣的錯誤人們還總是去犯。這就好像幾乎每個長大的人都會根據切身的教訓告誡中學生不要早戀,但中學生們到了花季雨季,該發生的還是一樣會發生……

下片對句益發沉重,「環珮只應歸月下,鈿釵何意寄人間」,上句用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三的「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是過昭君村而吟詠昭君之作;下句用白居易《長恨歌》「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是楊貴妃死後,方士為之招魂,「上窮碧落下黃泉」,終於得見,楊貴妃取金鈿釵合,合析其半,讓方士轉交唐玄宗以念舊好。容若用這兩個典故,反用其意,說舊時故物何必再見,徒然惹人傷感,不能自拔。這樣的話,自是「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悔多情」,愈見沉痛。這兩個典故同時還點明:伊人已逝,心期難再。詞義到此而明朗,自是為盧氏的悼亡之作無疑。

末句「多少滴殘紅蠟淚,幾時干」,明說蠟燭流淚,實指自己流淚;明問蠟淚幾時干,實歎自己的傷痛幾時能淡。詞句暗用李商隱的名句「蠟炬成灰淚始干」,所以,問蠟淚幾時干實屬明知故問,容若明明知道蠟燭要等到成灰之時淚才會幹,也明明知道自己要等到生命結束之日才會停止對亡妻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