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納蘭詞典評 > 二十五〔於中好〕 >

二十五〔於中好〕

雁帖寒雲次第飛。向南猶自怨歸遲。誰能瘦馬關山道,又到西風撲鬢時。

人杳杳,思依依。更無芳樹有烏啼。憑將掃黛窗前月,持向今宵照別離。

這是一篇相思之作,但格調上不是纏綿婉轉的相思,而是蕭瑟清冷的相思。

「雁帖寒雲次第飛,向南猶自怨歸遲」,帖,即貼,大雁貼著寒雲,成行飛翔,既在說雁飛之高,凸顯空曠寥廓的意象,又在點明季節:秋天來了,北雁開始南飛了。在詩詞裡邊,大雁一出現,通常有兩種表達:一是回家,二是通信。如果詩人筆下出現的不是一群大雁而是一隻大雁,意思也是很明確的:離群。所以,「雁帖寒雲次第飛」,第一句一出現,讀者基本就可以推測出全詞的主題:想家了。

大雁們這時候也在想家,想念南方的家園。但是,它們一邊飛,一邊在生悶氣,氣的是「猶自怨歸遲」—早就該往南飛了,偏偏這麼晚才出發,這要什麼時候才能飛到南方呀,冷死了!

大雁生悶氣,容若是怎麼知道的呢?容若也不知道,他是在借大雁之口生自己的悶氣:大雁都嫌南歸晚了,可我呢,我的腿腳比大雁更慢,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誰能瘦馬關山道,又到西風撲鬢時」,這就是由大雁寫到自己,馬,不是駿馬,而是瘦馬;道路,不是坦途,而是關山道;季節,不是春意盎然,而是秋風蕭瑟。這就是在堆積意象,以意象來表達情緒。

再來八卦一下:以容若的身家,不至於只騎一匹瘦馬吧?他要真是想家想得厲害,弄一匹駿馬加快速度應該是很容易的事啊!但是,就算他騎的是駿馬,恐怕也得說成瘦馬,這實在是被詩詞意象束縛住的,好比陸游的名句「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其中哪個詞都是沒法換的,那麼,拋開平仄不談,換換試試:假如是「細雨騎馬入劍門」,感覺不對;假如是「大雨騎驢入劍門」,感覺也不對;假如是「細雨騎驢入保定」,感覺更不對。

所以在詩詞當中,即便是名詞,所傳達的訊息也絕不僅僅是事物的名義本身,而是相關詩人的情感,所以詞語的搭配是非常講究的。「細雨騎驢入劍門」和「細雨騎驢入保定」在名詞的意義上並無不同,但在情感意義上卻天差地別。

「人杳杳,思依依。更無芳樹有烏啼」,下片繼續堆積意象:人,不是親近,而是杳杳;思,不是歡快,而是依依;景物,沒有漂亮的樹,只有難聽的烏鴉叫。但是,這還是容若途中的所見所想嗎?

已經不是了。下片轉折,換到了被思念者的視角,和上片構成了一個對應結構。上片是徵人,下片是思婦;上片是徵人的歸家路,下片是思婦的遙相思。到了最後兩句,容若天才的手筆用月亮—共同的月亮—把徵人和思婦從遙遠的兩地牽連起來,這便是「憑將掃黛窗前月,持向今宵照別離」。

掃黛,即畫眉,代指家中的思婦;憑和持都是動作,動作的主語是誰呢?只能是老天爺。也就是說,今宵這同一個月亮,照在思婦的窗前,也照在徵人的路上。兩處望月,一念相思。

這首小詞,手法堪稱巧妙,層層遞進翻轉,最後以月牽和,相思深處,婉轉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