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口才是練出來的 > Point 2 增加認同感,話要互動地說 >

Point 2 增加認同感,話要互動地說

只有單方面發言的稱為命令,那是以上對下的關係。只要是溝通,一定是雙向的,甲提出了他的看法,乙也有發表他意見的空間。

我們在工作和生活的過程中,常把單向的通知當成了溝通。你在與別人溝通的過程中是否是一方說而另一方聽呢?這樣的效果非常不好,換句話說,只有雙向的才叫溝通,任何單向的都不叫溝通。因此有效溝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是:溝通一定是一個雙向的互動過程。

事實上,人們的觀念常常影響和支配人們的心理需求。當別人在交際活動中表現出某些觀念時,如果我們能適當投合這種觀念,表示出自己的理解、欣賞和讚揚,不但會大大強化對方的觀念與選擇,而且會同時增強對方對我們的認同感和默契,從而拉近雙方的距離,增進雙方的友誼。

那麼如何讓這種認同感增加呢?我認為與對方互動式的溝通才是最有效的方式,不光要耐心聽對方說,更要積極參與到話題的討論中。如果只是讓對方說自己聽,對方會認為你是一個懂尊重的人,但並不會感覺到你對他的認同感。

說到這,我想起美國電影《叢林歷險記》裡有這麼一段情節。

彼此陌生的男女主人公坐在火車上,看得出,這位仁兄對坐在對面的女士頗有好感,於是他開始沒話找話:「小姐,請問去哪裡?你沒帶行李,估計不是出來旅行的吧。」

女士回答:「我去菲爾德鎮,沒必要帶行李。」「哦,菲爾德鎮,那可是個風景優美的好地方,難道不是嗎?」

女士笑著點了點頭。

那位先生又說:「對了,車站邊的那個咖啡館還在嗎?一年前我去過一次,那兒的咖啡味道真是棒極了!」

女士:「是的,我週末也常去那裡,氣氛挺不錯,佈置得也很有情趣。」......就這樣,雙方從一個小鎮談到咖啡、共同的愛好、對方的姓名、生活經歷,等等,共同點不斷擴大。待女士下車時,彼此成了一對依依不捨的朋友。

兩個陌生人通過你一言我一語的互動溝通,消磨了在火車上的無聊時間,還成了朋友,可見這種互動的方式是多麼容易拉近人和人之間的距離。

凡是喜歡打乒乓球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喜歡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切磋」。對手水平差,打過去他打不回來,沒勁;對手水平高,打過來你接不住,對方也會感到沒勁。

人和人說話,有的時候就像打乒乓球,想要把話聊得「有勁」,就要互動起來。這樣,對方會認為和你很有共同語言,很願意和你聊。你將來想求人辦事也會容易起來。

德國實業家哈根想向銀行貸一筆款開發公寓,為此,他去拜訪銀行經理肖夫曼。

哈根說:「肖夫曼經理,您好啊!今天溫布爾登網球停賽,我就估計在辦公室準能找到您。」

肖夫曼一聽,馬上來了興趣,他說:「哈哈,對,網球停賽了。哈根先生也有興趣?」

哈根說:「好漢不提當年勇。年輕時我還參加過溫網賽呢,可惜第一輪就被淘汰了。」

肖夫曼:「哦,原來如此,你還是當年的溫網英雄呢......」

接著倆人自然扯到許多網球明星,越談越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聊到投機之處,哈根順便提了一下貸款的事,肖夫曼這時心情愉快,自然很樂意聽完哈根的計劃。

最後哈根終於如願以償,順利地和銀行達成了利率優惠的貸款協議。

如果一見面哈根就大談生意,讓人家聽著就頭大,肯定不會這麼快就搞定銀行貸款。

我認識的不少推銷員、客戶經理都是拉家常、攀關係的高手,就是因為他們抓住了「認同感」這一心理,找到了能夠讓彼此打開「話匣子」的話題,才在短時間內就由陌生混到熟悉,提高了交往的效率。

而且,這些人還因為找到了彼此的認同感,一下子從簡單的工作關係轉而成為生活中的摯友。

所謂認同,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興趣、觀點、見解一致的基礎上,是彼此互動溝通的結果。所以,積極而協調的互動,是讓彼此找到認同感的關鍵。

情景訓練:在和某人溝通時,一方面要及時肯定對方的觀點,對對方說的事情予以反應;另一方面,也要試著表達自己的看法,說一些自己的事,適度迎合對方的感覺,以形成「棋逢對手」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