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口才是練出來的 > Point 4 氣場不對往往話不投機 >

Point 4 氣場不對往往話不投機

人和人說話,氣場很重要。氣場對了,兩個陌生人能在幾分鐘內產生互相欣賞的感覺,聊得十分投機,逐漸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氣場不對,兩個人即使面對面說上半天,可能最後也會以至少一方的不愉快收場。

有人會問,為什麼會出現氣場不對的現象呢?我想這和兩個人所處的背景、習慣和出發點都有關係。比如說年輕的帥哥和貌美的女孩就容易產生好的氣場,因為從第一印象上雙方就能產生好感(帥和美),並且兩個人年齡相仿,都是年輕人,興趣愛好也有很多交集,所以就比較容易產生互相吸引的氣場。可能聊上幾句激素就開始分泌旺盛,這就是人們經常說的

「來電」。同樣的道理,背景、習慣和出發點有差距的兩個人,往往就會出現氣場不對。「秀才遇見兵,有理講不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張口「之乎者也」的秀才碰到只會舞刀弄槍的士兵,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上有很大不同,恐怕交流起來,彼此都會感到十分不悅。

我們經常見到的「氣場不對」的溝通場景,還往往出現在溝通雙方的出發點不同上,例如下面這對老鄰居。

老趙和老朱平時本來沒有什麼私人交往,不過是住在一個小區多年。有一天老趙正好在小區院內碰見了老朱,他像發現了大明星似的趕緊迎上去握住了老朱的手,連聲邀請:「到我家坐坐,到我家坐坐。」一開始,老朱不想去,本來也不熟,可是經不住老趙的熱情,就跟了過去。

老趙的家裝修很漂亮,一進門老趙就開始向老朱介紹自己的房子裝修花了多少錢,請了什麼人,在哪裡買的材料等。一會兒又開始誇起自己在新西蘭留學的女兒,還誇了自己開公司的兒子,又拿出全家福硬是要老朱看,最後又說自己在工作之餘寫了點文章發表在某某刊物,要朗誦給老朱聽......

在老趙家做客的半小時裡,老朱真是一句嘴也沒插上,乖乖地做了聽眾。剛開始他只是覺得鬱悶,可是聽來聽去,總是老趙在炫耀自己過得有多麼好、多麼舒心。他很為老趙高興,可是也沒見過這麼愛顯擺的呀!老朱真是越想越氣憤,最後借口要給放學回家的外孫開門為由趕緊回了家。

老趙和老朱在這次交談中明顯氣場不對,不對的原因在於兩個人的出發點存在差異。老趙在溝通時,出發點停留在彰顯自己優越的生活上,而老朱則可能更是出自一種鄰里的交流。結果是老趙說了很多,自己很痛快,而老朱則再也不想去當個聽眾了。

說到這裡,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上學時候無話不談的同窗,畢業後因為工作繁忙而疏於聯繫,時隔幾年偶遇時,應該好好敘舊。結果聊了幾句卻發現,氣場那是「大大的」不對。實在是找不回當年親密無間的感覺。比如下面這對老同學。

王博和董傑本為大學時期的好哥們兒,後來各奔前程,八年後他們不期而遇。

此時的王博已經是國家公務員,還做了科長,而董傑在中學做著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日子過得清苦。王博對董傑的處境很是同情,表示樂意幫助董傑調動工作,可是董傑卻拒絕了。

王博很不理解,還振振有詞:「人往高處走,何必吊死在一棵樹上呢?」

董傑動情地說:「我本來是一個農村孩子,是知識改變了我的命運,但是我還有一個心結,就是如何利用我的知識來改變更多農村孩子的命運,因此我總是把那些農村出來的學生當作當年的自己。我剛當高三班主任時,有一個農村孩子復讀了一年還沒有考上大學,家裡沒有錢,他自己也沒有信心,是我鼓勵他,幫助他補習,結果他考上了重點大學,如今畢業進了工商局,前兩天還開車來看我呢。」

王博這時候很不知趣地說了一句:「你看,還是當公務員好吧!」董傑頓時心裡堵得慌,無言以對,不再說話。你看,兩個人畢業後由於經歷不同,身處的背景不同,而且說話的出

發點不同,結果造成了嚴重的氣場不對。王博自我感覺混得不錯,一直努力勸說對方走仕途;而董傑則是有自己理想的人,一直想告訴對方搞教育的意義。

兩個人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溝通的方向是不同的,結果溝通遇到了瓶頸。如果繼續溝通下去,恐怕這兩位老同學都會感到無比心累。

俗語講:「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氣場不對,就會出現「話不投機」的情況,那麼,你一定會問,怎麼做才能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呢?

我想,諸位要努力弄懂對方的心思,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切不可好為人師,動不動就拿自己的那一套來指導別人;也不可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動不動就教訓別人,顯示自己的高明。最起碼把彼此都放在一個水平上,地位等同了,氣場也就更容易對上了。

情景訓練:在溝通時要學會察言觀色,看看自己說的話,對方是否愛聽,是否有興趣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