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狡猾的情感:為何憤怒、嫉妒、偏見讓我們的決策更理性 > 第十八章 論傲慢與謙遜 >

第十八章 論傲慢與謙遜

挪威教授綜合征

就在勇敢的生物研究學者阿莫茨·扎哈維在苦心鑽研不利條件原理的理論時,另一名研究者——經濟學家邁克爾·斯彭斯——也在鑽研類似的理論,並最終因此榮獲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該理論即「市場信號」。

在很多情況下,大學所學的具體專業不會教任何顯而易見的技能,無法滿足最終所從事職業的需求,但人們在進入就業市場之前仍會為了一張大學文憑而刻苦學習。斯彭斯最初想探究的便是其背後的原因,斯彭斯的解釋依據是,天賦的智力因人而異,而天賦是事業成功的最重要預測指標——重要性遠高於教育內容。

斯彭斯假定,智力水平較高者攻讀大學學位的難度要低於智力水平遜於他們的同仁。應聘工作者的學歷記錄了其受教育年限,但並不一定能反映其真實的智力水平,由此形成了天賦較高者積累教育年限以示智力水平較高的市場行情。換言之,他們以自己選擇留在正規教育系統的年限為「信號」向市場展示自己優越的智力水平。

用人單位深知這一信號可證明求職者的智力水平,因而高學歷便相當於高工資。根據這一理論,儘管人為增加教育年限能掙得高工資,智力天賦較低者若想以勤補拙拿到高等教育學位卻需要痛下苦功。相比之下,高工資就顯得不值得了,這樣一來,市場無須讓所有人都參加智商測試,即可讓智力水平較高者脫穎而出。高等教育系統間接為市場代勞了。

斯彭斯的市場信號理論與不利條件原理顯然相互關聯。社會中的智力水平較高者接受深造教育的「負擔」(我有學生不假思索地認可了上課是負擔的概念……),是因為他們知道遜於他們的對手無力應付這樣的重負。

多年來,斯彭斯的市場信號模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展,目前已用於解釋多種不同的經濟現象。例如,為何製造商願意為產品提供保修?因為只有優質產品的生產商才能承擔保修本身帶來的財務風險。為何新興企業的創始人會自掏腰包投資失敗風險極高的項目?因為他們自願投資實現自己的創意,這表明他們對自己終會成功篤信不移。

斯彭斯的模型也解釋了許多社會行為。炫耀性消費就是一個例子,買豪車、穿金戴銀、在高級俱樂部辦派對,這樣是在直接向社交圈子的所有人宣佈你腰纏萬貫,同時也間接地告訴了他們你天資聰穎、事業有成。不足為奇的是,這一現象在俄羅斯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普遍性要高於西方。在西方國家,擺闊炫富並非個人能力的最可靠標誌,因為所涉及的財富可能是前幾代人積攢下來傳到他手上的。這一點在俄羅斯並不成立,在如今的俄羅斯,幾乎可以肯定所有富翁都是白手起家。因此,炫富就成了彰顯個人能力的方式。

炫耀行為不僅限於財富和消費。學者通常對炫富興趣寥寥(而且往往本身也並不富裕),然而他們卻願意吹噓自己的學術成就。在這種情況下,炫耀行為表現為吹噓自己發表過的著作或文章數目,抑或受邀在權威會議上發表演說的次數。牧師指出自己有多少信徒、清點自己拯救了多少靈魂,以此對自己的修行技能自吹自擂,也是出於同樣的心理(和經濟因素)。

炫耀行為的界定不以表現炫耀的方式為準,而以炫耀行為本身為準。18世紀,東歐的猶太社區中出現了幾個規模很小、離經叛道的極端彌賽亞教派。這些教派極盡所能地以最極端的形式踐行教義,以此進行互相攀比。其中一個教派尊崇謙遜高於一切,以表達人類在神權面前的卑微,按照其母語意第緒語,該教派的格言為「Ich bin gur nicht」,意即「我毫無價值」。在禱告時,每名信徒都會輪流當眾自我羞辱,再三重複自己的肉身存在有多麼卑微。

某日,一名新信徒從別的鎮子搬了過來,他恰巧身材高大,外貌出眾。由於預先得知了眾人對他的要求,禱告儀式一開始,他便浮誇地匍匐在地,聲嘶力竭地高喊:「在上帝面前,我只是蚯蚓一條,我無足輕重,還不如一粒沙子!」附近的兩名老信徒看著這種場面相互耳語道:「瞧瞧!他上午才加入我們,就已經覺得自己無足輕重了!」

對於炫耀和傲慢行為,許多人類社會所表達的價值觀乍看起來都是自相矛盾的:炫耀是缺點,謙遜反而算作優點。謙遜的優點源於不利條件原理:時刻保持謙遜、不鋒芒畢露的人似乎將自己置於社會競爭的不利地位。但這正是謙遜的力量源泉,不事張揚之人意在表明自己資質極高,無須以外在表現來博取認可,或者社會地位已經很高,沒有必要再往上爬了。

社會對謙遜和傲慢的看法與這些特徵出現的頻率有關:在傲慢成風的社會,謙遜被視為弱點;在以謙遜為主的社會,傲慢被視為誇大自我形象的輕率行為。

幾年前,我初次造訪奧斯陸,發現了不同國家的社會態度差別之大。我對招待我的主人提到街上停的豪車屈指可數,甚至城市裡最高檔的地區也不例外。他們回答稱,奧斯陸富人雖多,卻很難看出來哪些人是富人。高收入勞動者與中等收入職工之間的區別僅體現在銀行賬戶上,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兩種人無從區分。這種公開的謙遜行為與逃避稅收無關,如前文所述,挪威稅率之高雖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卻也是世界上逃稅率最低的幾個國家之一。

謙遜在挪威深入人心,所涉及的遠不止金錢和消費。我想深入瞭解招待我的一位主人——奧斯陸大學經濟學系的全職教授,一位善解人意且富於智慧的人——時,發現了他在自己網站上發佈的自我簡介,旁邊附有他的照片(引自特沃斯基和卡尼曼1984年的一篇論文):

謝爾·阿恩·布萊克生於1960年8月。他富於才智,卻想像力匱乏,缺乏自制,常常毫無生氣。在學校,他精於數學,拙於社會學和人文學科。他往往不注重衣著,這從照片裡他衣冠不整的樣子便可看出。不過,他確實嗜好彈奏爵士樂。

如前文所述,如果說傲慢是自信和實力的體現,謙遜便可視為不利條件原理的一種形式。對於已有聲望的人來說,張揚並無益處,對於他們來說,通過謙遜來展現實力反而有效得多。果爾達·梅厄是以色列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總理,以政治不正確聞名。20世紀70年代初,她接見了一位赴以談判的重要美國外交官。外交官結束講話後,她的幾名顧問看到她向他耳語道:「你不應該如此謙遜,你還不夠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