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好說話:新鮮有趣的話術精進技巧 > 辯論的核心能力是反駁 >

辯論的核心能力是反駁

辯論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是對謬誤的反駁。有一些神邏輯,我們只是隱隱覺得哪裡不對,卻怎樣都說不清楚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只能瞠目結舌、暗暗生氣。正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人在遇到謬誤的時候,往往才發覺自己的辯論水平不夠。那要怎麼提高呢?下面,我們以三則常見的神邏輯,也就是「認真你就輸了」「你行你上啊」「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為例,給你示範辯論中的反駁之道。

如何反駁「認真你就輸了」

〈場景〉

用態度定輸贏

抬槓,也是人際交流中常見的一環。你可以不喜歡它,但是你不可能避免它。有一句經常用來抬槓的話,叫作「認真你就輸了」。雖然對方說這句話的時候大多只是調侃,但是嚴格來說,這種把「討論道理」變成「討論態度」,並且事先挖坑給對方跳的做法(因為接下來無論你較真還是不較真,似乎都有問題),在辯論上其實有點滑頭,甚至有點流氓。

很多講道理的人,之所以面對這種流氓思路時會敗下陣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太容易順著對方的思路走。當他們千方百計地想跟對方解釋問題,結果對方一副死活不講道理的樣子給自己來上這麼一句,大部分人當場就會內傷。有些人開始納悶:「我怎麼就輸了?」有些人則開始檢討:「我真的是太認真了嗎?」

〈小訣竅〉

拋開輸贏

第一步:「我在講道理,只有你在講輸贏」

當對方用這樣的神邏輯針對你的時候,你第一步就要指出:「你會這麼說,就是因為你已經講不出什麼道理了,只好避重就輕,跟我談態度問題。」

更重要的是,在講道理的時候,我們的目的本來就不是為了要贏過對方,可是當對方說出一句「認真你就輸了」,就說明對方只重輸贏的低級本質。這樣一來,我們便可乘勢確立自己「認真、講道理、不在意輸贏」的形象。不要忘了,辯論本來就是針對第三方的說話場景,所以你要做的不是噎死對方,而是要爭取旁人的眼光。

第二步:「如果講輸贏,那你已經輸了」

辯論中有一個常用技巧,叫作「同理反抽」,意思是根據對方的邏輯(同理),得出反駁對方的結論(反抽),也就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道理很簡單,對方的邏輯既然是錯的,那這個錯誤的邏輯用在對方身上,他一定也是受不了的;而由於這個邏輯來自他自己,他又不好否認,這自然就形成了一種漂亮的反駁。

所以,當對方說「認真就輸了」,你可以想一想——對方這樣說,就是把「認真」當成了壞事,可是對方自己有沒有認真的地方呢?如果對方說這句話本身就有認真的成分,那對方把「認真」當成反對你的理由,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

想通了這一點,你可以淡淡一笑,說:「我們只是在討論而已,你居然會計較輸贏,幹嗎這麼認真呢?」之前你只是在講道理而已,並沒有提到輸贏,而對方居然先提到輸贏,那根據對方「認真就是輸」的推理,顯然對方更認真,輸得更慘。這樣,對方就被自己的邏輯噎得啞口無言。

當然,我們的目標並不是把對方噎死,而是爭奪話語權,並且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當對方在自己的道理領域覺得理虧時,正是他話語權最弱的時候,所以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第三步。

第三步:「嫌我認真,我就要更認真」

對方嫌你認真,就是希望你不要認真,可是如果在這個層面上討論問題,你就永遠不可能贏過他。話說到這一步,你就要擺出比對方更高的態度,進行「降維打擊」。

什麼叫「降維打擊」呢?就是不跟對方在一個層面上說話。形象地說,我們是三維生物,紙上的畫假如有生命的話,就是二維生物。低維度的生物理解不了高維度的生物。正如我們能理解畫意,而畫裡的生物即使有知覺,也不能理解我們是如何在空間中存在的。所以,所謂「降維打擊」,就是讓對方覺得自己根本和我們不是一個世界的人,我們的層次遠遠高於他,有一個不一樣的「維度」存在。這種打擊才是致命的。

所以,在對方被我們噎得說不出話的時候,我們要重新定義他對於輸贏和辯論的認知:「傻孩子,所有的辯論,目的都是為了解決問題,所以辯論本身就是一件很認真的事。如果我們不認真,幹嗎在這裡浪費時間呢?我不知道認真會不會贏,但是我知道不認真就一定會輸。現在,我們就一起來認真地討論一下問題吧。」

在這裡,我們首先是在目的上顯得比對方更為成熟大氣,完全不是為了發洩情緒;其次,在輸贏看法上,化你死我活的輸贏爭奪為大家一起解決問題的雙贏解決方案。無論這個解決方案是否高明,起碼會比對方完全沒方案要更合理,也更得體。

〈使用注意〉

首先你要區分,對方說這句話的出發點是在開玩笑,還是真的打算噎你。

比如對待網絡上的一些段子,你問他:這是不是真的啊?對方回答:認真你就輸了。這時雙方哈哈一笑就過去了,不需要來這麼一套。

可是對待網絡上某些可能的謠言,或雙方認真討論某個話題時,對方再使用這種反駁技法,我們就可以依照上述技巧反駁回去。

常用句型

● 我在乎的是道理,原來你在乎的是輸贏啊!

● 既然如此,這麼認真計較輸贏的你,豈不是已經輸得很慘?

如何反駁「你行你上」

〈誤區〉

上就上,誰怕誰

世事任人評說,對事情發表評論,本來是每一個人的權利。但是有時候,我們只是想簡單地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卻會遇到這樣一個神邏輯:對方一臉不置可否,只扔來一句「你行你上啊」。

此時,我們也知道對方說這句話的目的是為了嗆聲,故意惹我們生氣,但如果真的一時衝動,選擇了「上就上,誰怕誰」的態度,反而更容易落入對方的陷阱——更何況多數情況下,我們也真沒能力上。

〈小訣竅〉

責任反彈

對方之所以會產生「誰行誰上」這樣的態度,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角色認知與聽者不一致,或者他們不想承擔自身角色對應的責任。說白了,他們就是想把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丟給我們,所以這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應該是穩穩接住對方的嗆聲並且反彈回去。我們有三個方法,它們沒有優劣和先後之別,只是應用場景稍有不同。用了這三個方法,對方不一定會服氣,但我們自己肯定不會再生氣;對方不一定會認錯,但大家都會知道他錯在哪裡。

方法1:澄清各自的角色

如果和對方壓根兒沒什麼交集,我們可以直接澄清,彼此角色不同,自然責任也不一樣,所以我們既不需要「行」,也不需要「上」。

比如,很多網友早就被「你行你上」這句話煩透了,所以他們會直接回復:「我怨個雞蛋不好吃,還得自己會下蛋不成?」這就是通過類比來告訴大家,角色不同,責任也不一樣。

又比如,人人都噴中國足球踢得爛,但總有些很討厭的人會在旁邊說:「老說中國足球不行,那你行你上啊,讓你去踢,你踢得下去嗎?」這時候,我們完全可以回應說:「你讓我踢,我是踢不下去;那讓你看,你又看得下去嗎?如果不是國足不行,難道還怪觀眾不行嗎?」

這種說法,其實是在強調球員踢球不容易,觀眾看球也痛苦,大家各有各的責任,各有各的難處。所以,我不要求你忍,你也別強求我踢。

但是,如果我們和對方有交集,製造的問題對自己有影響,那就需要換一種方法。

方法2:指出對方在逃避

「你行你上」這句話的核心邏輯是:如果你有這個能力把事做好,就應該直接把這件事做了;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案,就應該直接提出,總之你不許說我。所以在實際使用中,「你行你上」這種說法,往往只是對方為了逃避責任的托詞。這個時候,你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承認自己就是不行,把對方架在制高點上,使其下不來台。

說個實例。邱晨上中學的時候人緣不壞,但是特別喜歡較真兒,一會兒抱怨學習委員學習不好,一會兒抱怨班長辦事不力。比如:

「班長,你辦事怎麼這樣呢?」

「那你行你上啊,你以為班長這活兒好幹嗎?」

「我就是知道自己不行,才沒有競選班長嘛!你既然當選了,我以為你一定比我行呢,看來是我看錯你了!」

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對方還能逃避自己的責任嗎?畢竟,地位越高,責任越大,你行,你已經上了,那我從下往上批評你,你又能抱怨什麼呢?

方法3:鎖定對方的責任

當對方的存在本身就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時,我們可以直接鎖定對方真正的責任。只是有時候我們忽略了「機會成本」這個概念,無法分辨對方真正的責任是什麼,才導致會被「你行你上」這樣的話噎住。

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看某個人不順眼,僅僅是因為他事情辦得不夠好嗎?不。我們之所以不爽到一定要批評某個人,是因為他佔據了位置、消耗了資源,還排擠了其他可能把事情辦好的人,這就叫「機會成本」。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或至少不完全是「誰行誰上」的,上位的機會那麼有限,有你在,其他人就沒有機會。

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做到這一步已經很不錯了」並不足以為你辯護,因為很有可能別人會比你做得更好。所以,對方最大的責任不是事情沒做好,而是浪費了世上最稀缺的資源——機會。

在某次演講中,樂視的首席執行官賈躍亭抱怨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騰訊(Tencent)組成的BAT搞壟斷,害得其他創業者無路可走。馬雲就問他:「如果你成了BAT中的一員,你會做得更好嗎?」我不得不說,馬老闆的這個問題很巧妙。當時賈老闆就蒙了,說了幾句大而化之的話,就讓這個問題滑過去了。

其實,賈老闆錯失了一次大好機會,去鎖定BAT作為大企業的真正責任。他完全可以說:「馬雲老師,每個創業企業面對BAT時都會希望『長大後我就成了你』。但壟斷的後果就在於,你讓我永遠成為不了你。所以你問,「我成了BAT的話會怎樣」,我可以坦誠地告訴你,我不知道,也沒人知道,因為這位置你佔著呢,而這就是壟斷真正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只談自己做得好不好、能不能上,就掉進了對方的陷阱。所以正確的做法是,既然要回應,就要鎖定對方的真正責任,那就是佔據了機會、浪費了可能性。

〈使用注意〉

對方使用「你行你上」的嗆聲時,並不一定會用出原話,要注意對方用語的變形,比如,「抱怨是廉價的,有本事你自己來啊」「指責別人容易,自己做好才難」,諸如此類。它們形態不一,但邏輯相似。以上所說的應對技巧,不僅是想幫助我們別被無賴嗆住,更希望我們能理解這背後的邏輯,別不小心犯了相似的錯誤,製造出同樣的問題。

常用句型

● 我就是知道自己不行才沒上的,你上了,我還以為你行呢!

● 就是因為你一直處在這個位置上,我才上不去的啊!你想讓我上,你先下來好不好?

如何反駁「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

〈場景〉

不能頂嘴,但心有不甘

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人特別喜歡以長輩和「過來人」的姿態,對我們的生活提意見。說好聽點兒叫提意見,說難聽點兒叫指手畫腳。我們如果不聽,人家是長輩,不能得罪;如果聽,又覺得他們說得不對,很心塞。

這種有苦難言的情景,在每一次逢年過節的家庭聚會都會上演。剛畢業的要面臨擇業的迷茫,單身狗要面臨被催婚的苦惱,各家大姑、小姨、他二舅輪番轟炸,個個苦口婆心。一開始的時候,我們一般都還能保持理性和克制,跟對方擺事實、講道理,告訴對方時代不同了、環境不同了、觀念不同了,舊的經驗未必能解決今天的問題,他們眼中的問題在今天都不是問題,等等。

這樣做都是理性和友好的,值得肯定。如果對方是個講道理的人,可能會理解我們的選擇。但現實往往是,我們就事論事、道理講盡、嘴皮磨破,然而對方不想跟我們講道理,只會不斷重複那幾句老話:

● 「聽我的準沒錯。」

● 「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

● 「有些道理,等你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就知道啦。」

● 「我們怎麼會害你呢?」

這時候,作為晚輩的我們常常就被噎住了。他們這麼講,我們還能說什麼?

〈小訣竅〉

強調「我」才是主體

很多人覺得,這些話簡直無法反駁,主要是陷在了這句話的字面意思裡。是啊,他們確實是年紀大、閱歷多,但我們換個思路想想,即使這些都是事實,也不代表我們就得聽他們的。反駁這句「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主要有三種思路。

思路1:在偏好問題上,指出它與經驗無關

當長輩指點我們的時候,有些問題是屬於個人偏好。而青菜蘿蔔各有所愛,在偏好問題上,一個人的經驗是多是少是沒有關係的。就像你喜歡看愛情片,我喜歡看動作片,這時候你擺出一副老經驗的姿態告訴我:「我看過的電影比你多多了,告訴你啊,看電影就要看愛情片。」請問這種建議有意義嗎?

所以,如果我們的方向根本就不一樣,他們的經驗就沒有用了。

又比如說,長輩給我們介紹的相親對像顏值爆表、才貌雙全,可偏偏不是我們的菜。

「我上次給你介紹的對象,你怎麼老是不願意去跟人家見面呢?」

「不是啦,二姑,我真是覺得不合適。」

「你這孩子,二姑難道會害你嗎?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這個姑娘錯不了。」

「二姑您誤會了,您閱人無數,經驗當然沒的說,這姑娘一定是好的。我的意思是,喜好這種東西跟經驗沒關係,您的經驗再多,這方面也幫不上我的忙。」

思路2:在成長問題上,點明經驗的真實價值

有時候,長輩指點我們的內容是他們在過去成長過程中所得到的教訓,這屬於成長中的經驗之談。

比如案例中那位二姑,還可能這樣說:

「傻孩子,二姑當年也跟你一樣,挑對象都挑自己喜歡的,死活不願意聽長輩的。我告訴你,過幾年你就知道吃虧啦!」

乍一看,這種指點很難反駁,因為她會用經驗告訴你,你現在所做的抵抗和她老人家當年是一樣的。不管你怎樣抗拒,她都會拿自己當例子,說你現在正在走她當年的老路。

可是再進一步想一想,真正值錢的經驗一定是在試錯中積累的。所以,他們在這裡其實存在一個悖論:如果用老資格壓你的長輩自己年輕的時候對長輩也是言聽計從的,那他自己的「經驗」其實根本就沒有意義,只不過是對上一輩人的複製;而如果他的路是自己跌跌撞撞走出來的,那就意味著他之所以有資格教訓你,恰恰是因為他自己並沒有遵循老一輩的教導!

有趣吧?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就可以這樣應對。

「我走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信我準沒錯,你也不想再走我當年的彎路,是吧?」

「二姑,您之所以會有這些寶貴的經驗,也是因為年輕的時候沒聽人勸,而我如果現在就照您說的做,我的人生就沒有經驗了。」

其實,這招的思路就和遊戲裡打怪升級是一個道理,有怪出沒,不見得是壞事,反而是個攢經驗值的機會。所以,對方看似助我降妖除魔,實際很可能是揠苗助長,這是你要想讓對方明白的道理。

對比一下,如果你不用「借力打力」的辦法,而是直接否認對方經驗的價值,比如:「您走了這麼多路,現在好像也沒有很了不起啊?」這就屬於大不敬了,諒你也不敢。所以,當我們既希望否定對方的觀點,又要尊重對方時,就只能用捧對方的辦法,借力打力,暗度陳倉。

思路3:在責任問題上,要明確權利關係

一般來說,當長輩給你建議的時候,他們往往沒有意識到,如果你聽了他們的話,那他們就要為你的後果負責,所以你在最後關頭,可以亮明底線,指出這一點:

「二姑都走過這麼多彎路了,總結成經驗告訴你,你為什麼偏偏不聽,要再找罪受呢?」

「二姑啊,正因為您跟我打了這麼多包票,所以要是這次我聽您的,那萬一以後這個姑娘有什麼不合適的,我總不好再回來找二辜負責吧。」

一句話終結戰鬥。潛台詞就是這責任他們付不起,所以拜託別瞎指揮啦。

〈使用注意〉

在跟長輩對話的時候,對方是否覺得你在嗆聲,全看你語氣如何。如果想弱化衝突,可以用稍軟或者調侃的語氣把同樣的話說出來,做出「像是」開玩笑的樣子。

因為我們都知道,所謂的玩笑,三分真、七分假,七分假是為了給對方留點面子,但剩下的三分真卻是明示了我們的底線和立場,給對方提個「軟警告」。

常用句型

● 您就讓我跌個跤,學一學吧。

當長輩特別強調自己有經驗時,你可以這麼接話。

● 都聽您的,萬一走錯了路,總不好讓您負責吧!

比起「都聽您的,萬一走錯了路,難道您要負責嗎」,這種說法軟中夾硬,比較適合跟長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