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好說話:新鮮有趣的話術精進技巧 > 準確地意識到對方存在的問題 >

準確地意識到對方存在的問題

反應和判斷能力可以說是辯論的基本素質,它們都是為了讓人準確地意識到對方存在的問題。反應慢,還可以慢慢練;反應錯,就會越走越偏。所以,我們將以反應為主題,談一談如何應對反應慢這個常見缺陷,以及「陷阱式提問」和「洗腦式忽悠」這兩種常見的問題。

反應慢怎麼辦

〈誤區〉

他快他贏,我慢我死

很多人害怕跟人辯論,就是因為腦子慢、跟不上。他們覺得,辯論就像打架,全憑反應快。對方一拳過來了,如果要想很久才知道如何招架,自然就會被打趴下。既然在辯論時誰都不願意吃啞巴虧,這時候問題就來了,大多數人反應沒那麼快,怎麼辦?

實際上這話對打架來說是真的,對辯論來說卻不一定。因為辯論不是兩個人之間的事,你來我往、唇槍舌劍,其實是說給中立第三方聽的。單純只是反應快,只能噎死對手,不一定能贏得觀眾。說白了,要是只有兩個當事人,那也沒什麼可吵的;辯論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讓大家來評評理。這與其說是需要「反應快」,倒不如說是需要「反應准」。

〈小訣竅〉

以慢打快

反應快,當然是辯論時的加分項,但是這得慢慢練,由慢到快循序漸進,沒有什麼捷徑好走。不過對於初學者來說,首先要解決的不是速度問題,而是準確性問題。只要掌握複述問題、慢而不斷、化繁為簡這三個訣竅,不需要跟人比拚速度,也能穩穩當當地把道理講清楚,在激烈的爭論中捍衛自己的立場。

第一招:複述問題

很多人害怕辯論是因為心虛:「對方要是突然問我一個問題,答不上來怎麼辦?」可是你要知道,身為在辯論中全神貫注的一方,當我們反應不過來的時候,大多數觀眾其實也反應不過來。所以,無論如何,先不要擔心。

而且,很多問題我們之所以一時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是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所以我們要做的往往不是回答它,而是把它用自己的話再複述一遍,好讓大家能明白裡面的荒謬。

比如,辯論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對方以這樣的邏輯抬槓:

你說你要減肥,他問:「你想餓死啊?」

你說你不穿秋褲,他說:「你想凍死啊?」

你說這個雞蛋真難吃,他問:「難道你要吃雞毛嗎?」

很多人聽到這種話,都是一口老血憋在心裡,覺得對方胡攪蠻纏,卻又不知道該怎麼回應。其實很簡單,我們別著急地跟對方以快對快,我們要慢慢地重複一遍這個問題,大家就會發現它有多扯淡。

比如,你可以假裝笨笨地這麼說:「你說我要吃雞毛?沒有啊?你為什麼會覺得我要吃雞毛呢?雞蛋不好吃,為什麼就會吃雞毛呢?好奇怪啊。」

可見,這些扯淡的邏輯都是藏在對方話裡的。你非要靠反應快,第一時間頂回去,反而容易中埋伏、吃暗虧。如果你不著急,慢慢把它複述出來,讓大家清清楚楚地看到對方有多荒謬,其實是一種更好的反駁。

第二招:慢而不斷

反應慢,其實在觀眾的心裡並不一定是劣勢。因為只要我們有一以貫之的邏輯,一步一步地慢慢講,觀眾心裡是會自動腦補很多潛台詞的,比你像機關鎗似的不停地說效果要好得多。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偏離自己原有的邏輯,不要被對方帶跑了,我們的邏輯線不能斷,這就叫「慢而不斷」。

還是拿剛才那個例子來說。我說雞蛋不好吃,對方要我去吃雞毛,我如果真開始跟他討論雞毛不能吃,看起來反應快,其實就是被他帶跑了——

「雞蛋不好吃。」

「東嫌西嫌,那你為什麼不去吃雞毛呢?」

「神經病,雞毛又不能吃。」

「對啊,雞毛不能吃,雞蛋能吃,能吃的你覺得難吃,不能吃的你又不吃,你到底想怎樣?」

所以,真要辯論的時候,很多所謂反應快的人都喜歡糾纏一些特別無聊的問題,貌似以快打快,其實只是把辯論變成了鬥嘴,在旁人眼裡一點意思都沒有。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回應對方有關雞毛的問題,而是回到自己原本的問題上來——

「雞蛋不好吃。」

「東嫌西嫌,那你為什麼不去吃雞毛呢?」

「不好意思,我反應慢,不太理解雞蛋和雞毛的關係,我們還是回到剛才的問題上來。我覺得這個雞蛋難吃,是因為它太鹹了,如果你覺得這個雞蛋好吃,請給我一個理由,不要扯別的。」

其實,很多詭辯都是挖個坑讓我們跳。對方冷不丁問一個問題,就是希望我們快問快答、沒時間思考。這時候,千萬不要跟對方鬥氣、你快我也快,而是要讓節奏慢下來。我們要經常問自己:對方這個問題跟我原本的邏輯是什麼關係?我有沒有必要回答他這個問題?

在這個時候,反應慢一點反而才安全。

第三招:化繁為簡

反應慢,是因為問題太多應接不暇,那不用想那麼多問題不就可以了嗎?其實很多時候,無數個小問題都可以包含在一個大問題裡面。只要掌握了這個大問題,就可以把那些小的東西歸納進來,不用一個一個去回應,自然就不存在反應不過來的問題了。這就像是無數條分岔的小路總歸要通到主路,我們只要把握住這條主路,在辯論中就不會迷路。

繼續上面案例的分析:當你說雞蛋難吃的時候,可能會遇到無數的反駁,但你仔細想想,無論對方反駁什麼,歸根到底,都是在質疑你吃東西的品位——所以只要瞭解這一點,事先有個預期,就能夠迅速地把所有問題都歸到這條最根本的主路上來。

比如,當你說這個雞蛋難吃時,對方說:「那你為什麼不去吃雞毛呢?」

你可以傻傻一笑,慢悠悠地回答:「你這麼說,無非是要質疑我的品位嘛,可你知道我吃過多少種做法、多少個產地的雞蛋嗎?你沒吃過好的,有這種質疑也不奇怪啊。」

在這輪辯論中,最關鍵的一步是證明自己是有品位的,是有資格評價這個雞蛋的。既然萬變不離其宗,總歸是要講到這個問題上來,那你事先認真想想怎麼證明自己的品位不就行了嗎?既然敵人總要走這條路,你事先把工事修建好等著就行了,反應慢一點,又有什麼好怕的呢?

總之,很多時候對方所謂的「反應快」,都是建立在岔開話題、迴避核心爭議的基礎上。因此,作為反應慢的一方,我們最優先要做的事情其實不是快速回應、去占場面上的便宜,而是要沉下心聽清對方說的是什麼,再結合上面三個原則,自然就能把該講清的東西講清了。

〈使用注意〉

看到這裡,很多人也許會問:就算我也想照你說的以慢打快、慢慢講,可是萬一對方不給我時間,我該怎麼辦呢?

在此,還記得我們第二章提到的「買時間」策略嗎?可以回顧一下哦!

常用句型

● 等一等,我反應慢,你不要騙我……

對於反應慢的人,最有效的避免落下風的方法就是努力讓討論節奏放緩。所以,多用「等一等」「好像哪裡不對吧」這樣的說法,先緩和節奏,之後無論是複述對方的問題,還是繼續自己的論述,都會更加從容。

● 我們原本討論的好像是……

時刻提醒大家,我們原本討論的重點是什麼。這樣,即使場面上看起來可能暫時吃虧,但至少不會被帶偏主線。

● 你無非是在說……

明確對方的潛台詞和討論核心,擺脫對方的花招對自己的影響。

怎樣回應陷阱式提問

〈誤區〉

順著對方思路回答

生活當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人不懷好意的陷阱式提問。

陷阱式提問,俗稱「刨坑」。就是通過提問,來引導我們得出某個預設的、其實自己根本不同意的結論。最簡單也是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老婆和老媽都掉進水裡,你要救誰?」除了拒絕入坑,沒有全身而退的答案。在生活場景裡,也有大量形式相近但卻更為凶險的陷阱。

而面對這樣的陷阱問題,一般人是如何應對的呢?

很多人在遭遇到陷阱式提問時,並沒有意識迴避,往往順著對方的思路跌落「坑」裡。例如:

在電影《瘋狂動物城》中,兔子警官朱迪找到了失蹤的發狂動物,受到了表彰。可是她在記者會上,卻毫無自知地連續陷入記者三個提問的陷阱。我們來分析一下其中的凶險。

記者的第一個問題:「野蠻化的動物,在種族上有什麼特別之處?是不是只有肉食動物野蠻化了?」

稍有常識的人都能看出,詢問罪犯的種族特徵,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搞個大新聞,給某個種族貼上罪犯的標籤。但是兔子朱迪完全沒有覺悟,老老實實地回答:「是的,目前只有肉食動物野蠻化了。」

於是,在第二個問題裡,記者就刨了一個更大的坑,問:「只有肉食動物『會』野蠻化嗎?」

請注意,朱迪前面說的「目前只有肉食動物野蠻化」是一個事實描述,但記者後邊問的「只有肉食動物『會』野蠻化嗎」則是一個非常危險、非常政治不正確的性質判斷。

更何況,從邏輯上來說,如果「我見到的變態都是男的」,並不代表「只有男的會變態」,所以目前發瘋的都是肉食動物,不代表只有肉食動物會發瘋。然而朱迪並沒有識別出這個邏輯陷阱,她直接回答:「是的!」

而當記者追問第三個問題,也就是「為什麼肉食動物會野蠻化」的時候,朱迪可能已經蒙了,為了圓場,也就是解釋清楚自己為什麼這樣說,反而越陷越深,把局面弄得更加不可收拾。

她說:「可能跟DNA(脫氧核糖核酸)有關係吧。畢竟,數千年前,肉食動物就是靠攻擊和獵殺來維持生存的……」話說到這兒,朱迪的言論就變成了這場歧視風暴的源頭,再也不能翻身了。

回顧以上的過程,你會發現陷阱式提問就像一個只進不出的巨坑,一旦陷入就會越解釋越糟糕。不過,其實只要一開始的時候,朱迪對問題的走向有足夠的警覺,就可以繞過這個坑,還可以向在場所有人指出這個陷阱。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責怪她逃避問題了。

〈小訣竅〉

點破意圖

第一步:增強意識,發現陷阱

我們同樣用《瘋狂動物城》的例子,來解釋該如何面對陷阱式提問。

記者:「野蠻化的動物,在種族上有什麼特別之處?是不是只有肉食動物野蠻化了?」

朱迪:「我知道你很關心這些發狂的動物有什麼特徵,可我不明白,這跟種族有什麼關係。」

記者:「我的意思是,目前看起來,所有野蠻化的都是肉食動物,所以是不是說,只有肉食動物『會』野蠻化呢?」

朱迪:「目前野蠻化的動物的確都是肉食動物,但相對我們動物城的人口數量,野蠻化的動物只是特例。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野蠻化與種族有任何關聯,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只有肉食動物會遭遇野蠻化的變異。」

所以,當涉及種族、政治等敏感問題時,要謹慎小心,提高防範意識,在對方問出問題時就發現陷阱,並規避它。

在這個例子中,朱迪話說到這裡,其實就相當不錯了。然而這只是避免了自己掉進坑裡,接下來,我們可以用進階式招數對刨坑的壞人來一點懲罰。

第二步:斥責刨坑者的動機

再舉個例子,NBA(美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勇士隊的球員格林曾經遇到一個不懷好意的記者提問:「去年你們來休斯敦比賽時,洪水一來,你們就輸了;洪水一走,你們就贏了。今年你們又來休斯敦,也是洪水一來,你們就輸了,呵呵,你怎麼看?」

格林迅速就判斷出,這個記者應該是為了博人眼球,故意炒出一條無聊的新聞,才會不斷向他暗示——他們的勝負和洪水之間似乎有什麼神秘的聯繫。

於是格林不僅直接拆穿了對方的陷阱,還順便怒斥了對方傷天害理的「陷阱式提問」。

格林說:「哥們兒,因為洪水,這裡的人失去了家園、失去了親人,甚至失去了生命。我們這些天一直在幫忙搞募捐,幫忙做這做那。你呢?你居然有心情拿洪水跟我開玩笑?我真是為你感到羞愧!」

格林的怒火,不僅沒有被看作公開場合的失態,還獲得了非常正面的反響,讓大家對他的人品分外尊敬。所以,不要害怕遇到類似這種帶坑的問題,如果能發現、拆穿並痛斥對方的陷阱,它還能轉化成一個公眾表達的好機會。

〈使用注意〉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這裡講的陷阱大多是面對公眾,你的回答可能會在輿論中被誤解,所以才需要格外注意。

但生活裡有些類似的問題與公眾無關,比如女朋友問你跟前任是怎麼分手的,面試官問你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麼。這些問題雖然也是坑,因為怎麼回答,說輕說重都會有問題,但是他們只是想要瞭解你的看法,犯不著拆穿和指責。

常用句型

● 你這種問法只是想通過我的話來證明××的觀點,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區分事實與觀點,避免被對方帶入陷阱。

● 你這樣提問只是想套出我的話,並歪曲報道,我真為你有這樣的想法感到羞愧。

點破對方用意,先發制人。

反忽悠的心智免疫法

〈誤區〉

怕忽悠?那我不聽總可以了吧

如果有人拿著似是而非的東西來忽悠我們,想給我們洗腦,應該怎麼提防呢?

有人可能會覺得,不被忽悠還不簡單,不聽他的不就行了,頑固一點不就行了。可是,滿大街都是廣告,我們能一眼都不看嗎?每天都會接觸各種洗腦術,我們能什麼都不想嗎?如果只靠堅定的意志就能站穩立場,世上也就沒那麼多騙子了。

這就好比練武術,沒有哪個師傅會告訴你只學進攻就能習得武術,別人打過來時我們死扛不認輸就行了。不管是閃轉騰挪還是見招拆招,防禦總是一個重要的練習項目,和練習進攻一樣需要下功夫。而不被忽悠的實質就是心智防身術,心智防身術中最常用也最好用的技巧就是「心智免疫」。

〈小訣竅〉

先打預防針

第一步:關鍵詞脫敏,做到態度免疫

很多人覺得,不接觸不同觀點或者見到不同觀點就一棍子打死,肯定就不會被忽悠。其實正好相反,有些忽悠是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我們想拒絕都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有些忽悠是故意激起我們的反駁,然後打一個防守反擊讓我們猝不及防。所以關鍵不是塞上耳朵不聽,而是態度上要脫敏。畢竟,人被忽悠是正常的,防忽悠是必需的,遇到忽悠不著急、不上火,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要知道,你對某件事越是敏感,反應越是激烈,你反而越容易受影響。為什麼呢?就像皮球壓得越緊,反彈就越厲害;鐘擺拉得越高,擺盪回去的幅度就越大。所以,當你發現事情沒有你想的那麼嚴峻的時候,你的態度最容易被過度修正。

舉個例子,據警方總結,很多人誤入非法傳銷窩點,第一時間當然都是抗拒的,因為他們根深蒂固地認為,傳銷者都是一群面目可憎、凶神惡煞的傢伙。可是,為什麼最後他們卻被洗腦成功了呢?就是因為進了傳銷窩點一看,那幫傢伙也沒那麼可怕嘛,既不打也不罵,天天拉著自己唱歌做遊戲,端茶送水講笑話,反而顯得自己一開始的拚命抗拒很可笑。所以反應過激其實反而使自己更脆弱,因為這意味著你很容易被敲開第一條裂縫。

當年美國著名的邪教團體「大衛教派」,便是利用外界對於他們的過激反應來加強自己信徒的忠誠度的。他們的「教主」會指著報紙對信徒說:

「這上頭寫著,你們都是受迫來的!」

(信徒笑)

「你們每天生活在痛苦與絕望中!」

(信徒笑)

「上頭還說,我每天都用謊言在給你們洗腦!」

(信徒大笑)

「而你們知道,誰才是給你們在洗腦嗎?這些充滿謊言的報紙、媒體……才是在給外面那些人洗腦!」

同樣的道理,有些對傳銷特別敏感的人也會認死理,不管對方說什麼都是一句:「你們是來騙我錢的,我信不過你們!」

可是,如果人家一開始根本不跟你談錢,你不就尷尬了?事實上,善於忽悠,就是善於給炮彈包上糖衣,人家好言好語叫你去「聽課」,而且還現身說法,講自己當時也跟你一樣有牴觸情緒。這一來二去的,你的態度自然就會軟化,甚至會覺得伸手不打笑臉人,反而自己顯得理虧了。

所以,面對洗腦,脫敏是第一步。

第二步:模擬辯論,做到論點免疫

疫苗之所以能起作用,是因為它能讓我們的免疫系統知道病毒長什麼樣子;而我們要防忽悠,也正是要模擬對方可能使什麼招。在辯論上,這個環節叫「模擬辯論」,簡稱「模辯」,就是在辯論前把對方所有可能的論點都在底下過一遍,先想想怎麼駁,這樣上場之後,自然就能做到論點免疫。

還是拿傳銷洗腦來舉例。傳銷組織把人穩住之後,就要開始跟他們講所謂的「道理」了。而且他們早有準備,會針對一般人對傳銷的反對理由逐條進行反駁。

如果你說:「傳銷不合法。」

他們會說:「不合法,但也不違法啊!因為根本就沒立法嘛!」或者說:「我們是直銷,不是傳銷,那些非法傳銷跟我們沒有關係。」

而如果你追問:「你們不違法為什麼非要騙我過來?」

他們會說:「騙有善意的騙和惡意的騙,我們這是善意的啊。」或者說:「直說會引起誤解,而且直說也說不清楚啊。」

類似的反駁還有很多,甚至還有說國家暗中支持傳銷的,總之就是人家已經預料到大多數人會問什麼,早就準備好了該怎麼說,這些都是套路。

所以,之所以很多人都會被傳銷組織洗腦,就是因為別人有預案,我們沒有預案;對方已經摸清了我們的論點,我們沒有摸清對方的論點。這就跟打仗一樣,誰事先對敵人瞭解得透徹,誰在實戰的時候就佔上風,正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你稍微用常識想一想就會知道,不是每一個違法行為都需要專門立法來禁止的,不然國家得出台多少部法律。又比如說,靠發展下線賺錢一點兒都不「直」,還談什麼「直銷」呢?再比如說:「你都把我騙過來了還說是善意的,那你有本事買張機票善意地送我回去啊?」這些反駁其實並不難,只要花點時間認真想想,你自己就能琢磨出來。關鍵是要事先在腦子裡過一遍,不然臨場真不一定反應得過來,很可能一下子就被對方說動了。

第三步:模仿表達,做到影響力免疫

如果通過模擬對方的思路已經做到了論點免疫,那就可以進入最後一步——通過模仿做到影響力免疫。這就是說,很多時候,對方之所以有說服力,倒不是因為觀點有什麼了不起,不是邏輯和論據讓人心服口服,而是因為有極強的渲染力和表現力,能繞過我們的理性,直接在感性的層面起作用。

比如,早年萬寶路香煙有一則非常著名的廣告,畫面是健碩的西部牛仔,一邊騎馬一邊吸煙。它講了什麼道理嗎?沒有,但就是讓我們本能地覺得吸煙很酷。

這個時候,就只能以毒攻毒——你不是不講道理嗎?我也不講道理;你不是很酷嗎?我就模仿你那個樣子讓你不酷。

有一則反對吸煙的公益廣告,就直接拿萬寶路的牛仔形象開涮。你不是牛仔嗎?我也牛仔;你不西部嗎?我也西部。我每個細節都跟你一樣,甚至演員都長得差不多,只是他一邊哆嗦一邊咳嗽。這叫二次創作,通俗點說就是惡搞。看過這則廣告的人,再看那則所謂萬寶路牛仔的形象,味道就變了。

美國有些中學做過嘗試,只要給學生上2~6小時預防吸煙課,讓他們看看這樣的反吸煙廣告,講解一下怎樣抵制來自同伴的吸煙壓力,青少年在未來兩年內開始吸煙的比例就能下降一半。這就是「影響力免疫」的力量。

〈使用注意〉

所謂的忽悠和洗腦,目的都是要改變我們的態度。換言之,當我們抵抗忽悠和洗腦的時候,其實也就是抵抗被改變。所以,它雖然會讓你不容易被影響,卻也很容易讓你變成一個頑固的人。

因此,這些技法其實是中性的,我們只能教你避免受影響,至於要挑選什麼樣的對象還得靠自己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