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好說話:新鮮有趣的話術精進技巧 > 借力打力,以退為進 >

借力打力,以退為進

準確地識破對方的問題,並且進行有力的反駁,是辯論的前兩步。在此基礎上再進階,就到了「借力打力」的境界。在這一層,辯論畫風突變,不再是唇槍舌劍、互相攻擊,反倒是相互順承著對方的話以退為進。表面上這是一團和氣,但事實上說明,辯論已經進入更深的層次。而借力打力的最高境界,是在對方毫無覺察的情況下駁倒其觀點,使其覺得是自己改變了主意。

破解對方的精彩類比

〈誤區〉

只強調差異

類比,在說服、演講、辯論說服的時候都是非常有用的,因為它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用形象來抓住人心,使人瞬間秒懂我們的道理,比我們長篇論述邏輯推導要有效得多。一個好的類比,就像一件好的藝術品,可以勝過千言萬語。

但很多人在聽到類比的時候,下意識的反駁都是:我說的事情和你說的不一樣!

舉個例子。曾經在一場辯論賽上,正方說,行為都是思考後做出的決定。反方說,那可不一定,你看巴甫洛夫的狗,形成了條件反射,不思考也可以有行為。正方這個時候就很難回應,只能強撐說,人和狗是不一樣的,不能一概而論。

要知道,之所以叫「類比」,就是因為二者是有差異的,不然這就是一個「例子」了。何況,人和狗雖然不一樣,作為生物都有條件反射這點總是一樣的吧,所以這不是一個好的反駁,沒有打到點上。就算你真的要強調二者有差異,也應該說清楚差異是什麼。

〈小訣竅〉

借力打力

2016年,經濟學界有一件大事,那就是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和林毅夫就中國的產業政策進行了一番學術辯論。在相關討論中,很多網友都特別感興趣兩位教授辯論中的一個類比。

林毅夫教授說:「產業政策肯定還是要有的,因為有一些新興的產業,國家必須要給予鼓勵,就像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難道不應該得到支持嗎?」

林毅夫的觀點是說,國家的產業政策必須存在,而且必須要有強大的引導力量,因為很多新興的產業風險太高,沒有人願意嘗試,如果沒有國家的扶持,根本就不會有資本願意在這個方向投資。可是人類總是要不斷地去開闢新領域、培育新市場,所以一方面是有這樣的創新需求,另一方面,市場本身又不能提供這樣的開拓精神,當然就需要國家這只看得見的手,用明確的產業政策來幫助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了。

如此洋洋灑灑一大段暗含的道理,林教授只用「吃螃蟹」這三個字就講清楚了,這就是類比的力量——必須有人去吃螃蟹,可是誰都不敢吃,這個時候就需要鼓勵,而鼓勵就是國家的產業政策,所以國家產業政策必須強有力地存在。論證完畢!

那麼,如果對方提出了這麼好的一個類比,如果你只知道說一句:國家產業政策和「吃螃蟹」怎麼能夠相提並論呢?豈不就顯得你這個人很沒水平嗎?所以你不能籠統地說二者不是一回事,正確的做法應該從兩個角度予以闡釋。

角度1:可以試試指出類比之中的不當之處

武俠小說裡經常有這樣的描寫:兩個高手決鬥,都等著對方沉不住氣搶先出招,因為先出招就會先露出破綻,你只要跟進主攻這個破綻就可以了。類比也是一樣,只要對方提出一個類比,不管多精準、多漂亮,我們也一定有可以借用來反駁的地方。

道理很簡單:拿A來類比B,一定意味著A與B既有相似性,又不完全等同。相似,就有可比性;不等同,就一定也有不可比性。對方強調可比性,這是對方的自由;我們進一步地指出其中的不可比性,這是我們的自由。不管對方的類比是什麼,你指出其中不當的地方就可以了。

所以,在林毅夫教授提出吃螃蟹這個類比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可以是:這個類比不恰當,因為吃螃蟹是一個自然的市場選擇的行為,有那麼多的人,有那麼多的螃蟹,自然會有人去嘗試,沒有國家指導意見,也自然會有人嘗試。這個時候,如果國家鼓勵大家去吃螃蟹,那反而是在擾亂市場。這難道是好事情嗎?

你看,這就是所謂「一切類比都有不當之處」,我們只需留心觀察並且指出來就可以了。所以,類比固然很好,可是反駁類比也不難。

角度2:可以順承對方的類比進行延伸闡述

指出對方類比不當,只是一個基本的原則,此外還有一種更加高級的運用,那就是直接利用對方的類比,在對方的類比基礎之上進行進一步的延伸性闡述。

比如,在聽完林毅夫教授的論點之後,張維迎教授的反駁,就是首先使用前面提到的基本原則,指出對方類比不當。他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因為想要享用美味,而不是受到什麼產業政策的指導。緊接著,張教授就做了一個進階的動作,那就是對這個「吃螃蟹」的類比進行了延伸闡述,而這才是最精彩的部分。

我們看看張教授是怎樣完成這兩步動作的。他首先說:

「我沒有考察過人類吃螃蟹的歷史,但我相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定是因為自己想品嚐美味佳餚的冒險衝動,而不是因為政府和其他什麼人補貼才吃螃蟹的。林毅夫完全低估了企業家的冒險精神。企業家承擔風險,是出於信念和願景,而非計算。凡要靠政府補貼才願意去創新的人,充其量只是個尋租者,根本就算不上企業家!補貼這樣的人會導致南郭先生們濫竽充數。」

然後,他再使用更加高階的反駁類比技巧,接著這個「吃螃蟹」的論點,推出如下結論:

「進一步來講,創新的不可預測性意味著,政府根本不知道誰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因為你連螃蟹長得什麼樣都不知道。政府不應該阻止任何人吃螃蟹,但也沒有必要為吃螃蟹埋單,因為那會誘使許多人假裝吃螃蟹,但實際上不過是拿出吃螃蟹的姿勢啃饅頭。從啃饅頭中得到的經驗,對吃螃蟹沒有什麼意義!」

這第二段反駁,可以說是神來之筆,因為他並沒有直接地去指責對方的類比不當,而是接著對方的類比往後說,讓對方從自己的類比之中發現荒謬之處。

本來就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吃螃蟹的類比,被張維迎這麼一說,就變得妙趣橫生,畫面感十足,而且還沒法再繼續反駁他,因為吃螃蟹這三個字是對方提出來的,人家只不過是接著這個類比往後講而已!

以上所說的,只是長篇辯論之中一個很小的交鋒點,但是由小見大,我們可以看出類比這樣一種修辭手法在辯論中的重要性。學會類比和反駁類比,是一項重要的辯論技能。

〈使用注意〉

類比,其實並不是一種論證方式,而是一種為了讓自己的觀點簡單易懂的表達手段。所以反駁類比並不等於推翻對方的理論,只是指出對方表達方式的不恰當。

就拿兩位教授的辯論來說,最終觀點的勝負也不完全取決於類比,而是取決於他們實打實的對經濟的洞見。

拒絕上級的不合理安排

〈誤區〉

不合理的要求叫磨煉

職場上有一句老話,叫作「千萬不要對領導說沒辦法,要說也只能說正在想辦法」;還有一句話說,「老闆提出的要求,合理的叫訓練,不合理的叫磨煉,總之都是很好的鍛煉。」

但這種傳統觀念,在現今這個講究高效組織、彈性管理的職場,已經越來越不適用了。在企業中,我們總會希望當老闆做出錯誤安排的時候,身為下屬能夠有效地提出規勸,大膽說「不」,避免上級犯渾。

的確,職場上既有像趙高這樣指鹿為馬、顛倒黑白的,也有像李世民那樣察納雅言、犯而不校的,但是這兩種人都是極少數。絕大多數領導都是正常人,既不是完全不講道理,也不會完全從善如流。所以,對領導說「不」,不是不行,而是不能硬來,要有智慧,要講策略。

〈小訣竅〉

喚醒領導心中的第三方

拒絕老闆,我們可以實行三步驟。這三步並沒有否定領導的安排,可是細想一下就可知道,我們之所以否定領導的安排,肯定是覺得他們不對,也肯定有自己的道理,但怎樣讓領導覺得不是出於牴觸情緒,而是因為事情本來就不應該這樣做呢?這就是需要智慧的地方了。

第一步:戰略上高度肯定

戰略上高度肯定,其實就是表態的事。你的潛台詞是:「領導,我是完全沒有牴觸情緒的,您說得都對,高屋建瓴、視野宏大、銳意進取、敢為人先。」

這不是拍馬屁,而是在表明我們是能理解他的出發點的。畢竟人家地位比我們高、看得比我們遠,他的初衷肯定是對的,在這一點上沒必要跟他強,否則後面幾步不好展開。

第二步:成本上精密核算

反駁一個不好的方案,最不傷和氣的說法是:「我倒是願意啊,可是做起來,要付多少?」

舉例來說。戰國時,齊宣王幫了周天子一個大忙,代價是要拿走周王室最後的一件寶貝——傳說中象徵天下最高權威的九鼎。周天子心裡當然是拒絕的,但嘴上不敢說,於是就讓一個叫顏率的說客去對齊王說「不」。這個顏率是怎麼說「不」的呢?就是通過成本上的精密核算。

他對齊宣王說,九鼎我們願意給,都給您打好包了。問題是這快遞怎麼送呢?走哪條道都有一堆強國虎視眈眈,半路上絕對把東西給你黑了;你要派人來保護呢,也行,我就給你算賬,具體一個鼎需要多少人搬、多少人護送、多少人運送糧食、多少人維修道路等,我給你整一個詳細的賬目,最後一算下來,齊宣王傻眼了——沒法兒弄啊,算了,九鼎還是先放在你們那兒吧。

以上這個故事,就是一個通過成本上的精密核算,讓別人打消念頭的經典案例。顏率算的賬對不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面對一個不敢得罪的人,又想拒絕他的要求的時候,唯一的辦法就只有通過把事情落到實處,把賬一筆一筆地算清楚,讓對方自己打消念頭。

畢竟,不管霸道總裁多霸道,他身為總裁還得對公司或者至少是對自己的業績負責。所以一件事情他想不想做只是一方面,做了劃不划算才是關鍵。讓他清清楚楚地知道這件事划不來,而且我們已經在盡力執行了,不是在跟他對著幹,那麼不管多頑固的人,只要不傻,都會主動收回成命。

再舉個例子,有家著名企業的老總跟底下的部門負責人說:「今年幹得不錯,但是明年我要銷售額達到今年的10倍。」底下人立馬瘋了,說今年幹成這樣已經累死累活了,10倍怎麼可能呢?

這個老總接著說:「你們這個思路就不對了,我不是問你們可不可能,我是問你們,如果要做到明年銷售額是今年的10倍,我們需要做什麼?」

比起齊宣王,這個老闆就上道一點了。他的意思是說:我並不是不講道理的人,我提出一個要求,能不能做到當然受很多條件的限制,我絕對不會硬來。但是,你們作為下屬,不能直接跟我說沒辦法,你們得盡一切可能去想辦法,然後告訴我這些辦法需要多少成本,由我權衡之後再來決定做還是不做,這才是一個合格的下屬應盡的義務。

所以,身為這個老闆的下屬,我們應該如何打消老闆迷茫的狂想呢?很簡單,還是算賬。

比如,我們可以說:「老闆,明年銷售翻10倍當然可以,不過相應的營銷成本會幾何級數地增加,融資方面燒錢要燒到××量級,萬一市場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巨大的不可控風險,請您權衡一下,您覺得可以咱們就干。」

我們站在老闆的角度想一想:下屬說「不」,唯一的正當理由就是這件事本身划不來,而下屬難免有偷懶的嫌疑,所以必須有翔實的論據表明這件事真的就是成本太高,才能打消老闆的懷疑。所以,想要拒絕來自領導的不合理安排,成本的精密核算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第三步:決策權完全上交

即便我們把成本精密地核算清楚了,也不能高興得太早,你還要有第三個步驟,那就是做出決策權完全上交的姿態。這一步為什麼重要呢?因為領導也是人,是人就有自尊——敢情你們算出來證明我不對是吧?難道是我蠢?但凡他產生這樣的心理,我們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因為他的第一反應肯定是不相信我們的計算,要麼讓我們重算,要麼讓我們先幹起來再說,幹不好還是我們的錯。所以,我們就算第二步的成本核算做得再棒,也千萬別露出一張「我早就知道」的得意嘴臉,而是要完全不動聲色,客觀中立地把執行計劃和相關成本報給他看,讓他自己去裁決。

〈使用注意〉

為了讓老闆覺得你不是在故意推脫工作,在核算成本的時候,你要盡量展現出不辭勞苦、不厭精細的努力。這樣,在匯報的時候,既能展現出你的專業與大局觀,更能讓老闆覺得,所幸有你的仔細,才能讓他做出正確的判斷。

常用句型

● 領導,這件事情我們也願意推進,只是成本有點高,您看怎麼辦呢?

● 領導,這件事情的成本就是這樣,是否要繼續推進您來決定。

避免被別人「架起來」

〈誤區〉

為了不被戴帽子,只好拚命甩帽子

在第三章裡,我們提到了把人「架起來」這種說服技巧。現在你用借力打力的思路想一想,如果你被人架起來,是不是可以反過來借用「被架起來」的局勢做文章呢?下面,我們來示範一下對「借力打力」原則的這種運用。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對方通過戴高帽來強化我們的身份和能力,就能讓我們產生壓迫感,以至不得不接受其提議呢?原因在於我們的社會常規。

能者多勞、高尚者不計酬勞、男人要豪爽、有品位的人要捨得花錢買……這些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卻都是社會默認的共識。

那要怎樣開口拒絕呢?有一種方法就是當別人送上高帽子的時候,我們刻意謙虛、刻意把姿態擺低,好甩掉那頂高帽。

比如,人家可能誇你:「聽說你們那地方的人酒量好啊,您多喝點哈。」像這種高帽,你雖然可以用自貶的方式說「哪有啊,我酒量比你還差咧」,但這種過程,一方面憋屈,另一方面,對於某些其他領域的高帽子,你就不好一路憋屈到底。

比如對方說:「你是大人嘛,別和孩子計較,讓讓他吧。」「你是個專業設計師,幫幫我這個門外漢吧。」難不成你要跟他說,「對不起,我還是個寶寶」「對不起,我是個不專業的設計師」?

可見,傳統上那種「甩帽子」的回應方式,固然是不會給自己壓力,但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你拒絕對方的同時,也把自己的社交形象給毀了。

〈小訣竅〉

借力打力

當遇到別人給你戴高帽的時候,比較聰明的方法不是拒絕那頂高帽,而是把高帽戴上去,藉著高帽的威嚴,提出不一樣的要求。比如,還是拿喝酒這個例子來說:

「來來來喝一杯,男子漢大丈夫,這點酒算什麼!」

「哼,男子漢大丈夫說不喝就不喝!」

「你們東北人都豪爽,來,把這杯喝了!」

「哎呀,你不知道,我們東北人說一不二,說不喝酒的時候就是真不喝酒!」

你看,既然你要我喝酒的時候說我是男子漢,那麼堅持自己的立場不動搖,不也是男子漢的魅力嗎?

又比如,對方可能說:「你是大人嘛,別和孩子計較,讓讓他吧。」你就乾脆接過這頂「大人」的帽子,這麼回應對方:「正因為我是大人,所以我覺得我有教育這孩子的義務。如果這麼慣孩子,這孩子以後還怎麼得了啊?」

你覺得這一下對方還能夠怎麼回應?我應該在這孩子面前有大人的樣子,這可是你說的呀!

再比如,有人會這麼要求:「你是個專業設計師,能不能麻煩你幫幫我這個門外漢,設計個簡單的logo啊?」同樣,你也可以大大方方地把「設計能力很強」這頂帽子接過來,端起專業設計師的身份,這麼回他:

「哎呀,那你就不懂了。正因為我們是專業的設計師,我們的規矩就是不能免費幫人家做。為什麼呢?因為像我這種專業的設計師,出手的都是招牌。你這類logo要想弄出一個合格的成品,起碼還需要兩三個星期時間,去瞭解你們公司、你們這個行業的logo設計現狀,還有諸如此類的一大堆工作,才能開工設計。所以如果你資源有限,請聽我一個專業的建議——你應該去找一個業餘的設計師。」

你想啊,對方已經畢恭畢敬地認定你是「專業的設計師」了,你給的「專業意見」,他還好意思反駁嗎?

你有沒有發現,當對方試圖把你給架起來,不斷強調你的身份和能力,來給你製造壓迫感的同時,他也會同時強化你在他面前的權威感。這本來就是一體兩面的事情。當對方承認了你的身份高、能力強時,其實也意味著,他承認你在這方面經歷過的、做到過的都比他多。而所謂的「反制」,就是借用對方幫你架起來的權威,反過來告訴對方:你這個要求,我沒理由答應你。

〈使用注意〉

當別人有求於我們的時候,由於我們是刻意要戴著別人遞來的高帽子講話,所以在擺出姿態的同時,要注意對方請求的性質。在不同的情況下,你的態度要有微妙的不同。比如朋友之間的敬酒,你要用半開玩笑、半認真的態度來說;而當對方是認真地托付你辦事情,那拒絕的時候就要同樣認真嚴肅地表達。

這兩種情況下的態度如果對調,就很不合適了。

常用句型

● 對,就因為我是……所以我才……

面對高帽,不要否認,肯定對方對你的定位,再利用對方送給你的話語權優勢,將事情導向你想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