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好說話:新鮮有趣的話術精進技巧 > 用選擇權啟發對方 >

用選擇權啟發對方

很多人以為,說服是找出一種說法,好讓你「照著我的話做」。但事實上,一切的說服都只是為了找到一個切入點,好讓對方能從中為自己找出一個去做的理由。

所以,當我們要說服別人的時候,第一步就是要意識到,每個人都必須擁有對自己行為的選擇權,確保它,並且善用它。

用提問引導對方思路

〈誤區〉

動不動就說教

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很多時候都希望能勸身邊的人改掉一些壞習慣,比如,子女為了父親的身體健康,想勸他戒煙;女朋友為了伴侶事業著想,想讓他收斂一下壞脾氣;老媽擔心兒子的課業,希望他少打點電玩……但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們養成的壞習慣其來有自,旁人苦口婆心往往徒勞無功。這時候一不小心,對話就會進入說教模式。

就好比某次閒聊時,你聽到朋友抱怨自己長胖了,於是你們展開了對話:

「唉,我最近又胖了,好羨慕你的身材,能鍛煉得這麼好。」

「是啊,你為什麼不跟我一樣,花點時間去慢跑,運動一下呢?」

「我也知道,但工作太忙,實在沒時間……」

「我覺得還好吧?你真的有那麼忙嗎,連每天半小時都抽不出來?」

「嘖,你哪裡知道我們這種加班狗的苦。而且就算有時候早點下班,也是精疲力竭,哪有心情慢跑啊……」

「那為什麼不試試晨跑呢,早起半小時,跑完精神會更好喔。」

「但我體力不行,跑沒多久,就會很累……」

「放心,體力是練出來的,只要持之以恆,就會越跑越輕鬆。」

「算了吧,我從沒慢跑過,連雙合適的鞋子都沒有……」

「那小事,我帶你去買一雙,如何?咱們明天下午就去商場挑。」

「唔,我看下次吧……」

上面這段對話,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其實,這就是最典型的說教場景。說教方喜歡用「為什麼你不如何如何」的方式,督促你去做某件事;然而被說教的那一方,則不斷丟出「因為我有什麼什麼原因」當借口,拒絕做出改變。

這個過程,難免會讓說教者覺得氣惱——難道你真的不希望自己變得健康一點嗎?難道你不相信運動有益健康?你為什麼會一直處在這種抗拒狀態呢?

其實真正的問題是出在說教者的說話方式上。

要知道,當我們一直問別人「你為什麼不如何如何」的時候,就會很自然地讓對方的思考偏向於為他不做這件事找出一個理由。

而接下來,你為了勸導對方,又不得不將他自己所提出的理由一一推翻,這個過程很容易會引發對方的反感,讓對方覺得「你又不懂我的情況,少說這種風涼話」。

畢竟,誰都不喜歡被否定,而為自己所提出的理由辯護更是人類的天性。

於是這麼一來二去,那位原本你想勸他去做運動的朋友,在一連串的說教下,此刻只會滿腦子充斥著「為什麼我不能去慢跑」的理由,且在與你的爭論過程中(即便只是溫和的爭論),不斷堅定著自己的想法。

〈小訣竅〉

反向提問

那麼,要怎樣勸導才有效呢?

關鍵在於,我們要改變提問的方向,來引導對方從「為什麼我不能」轉變為「為什麼我想要」。

讓我們再看一次前面的例子:

「唉,我最近又胖了,好羨慕你的身材,能鍛煉得這麼好。」

「咦,奇怪了,你看起來不是那種會注意身材的人,為什麼會對運動感興趣呢?」

「我也希望自己能瘦一點啊……」

「胖就胖嘛,有什麼不好呢?」

「可是瘦一點的話,我穿起衣服來就能更有自信一點……」

「何必在意呢?反正我們又不會嘲笑你。」

「不是別人會不會嘲笑的問題,而是自己看自己也不開心啊……」

「那麼,你打算怎麼做呢?」

有沒有發現,換一種說法,這段談話的方向就跟之前說教式的對話變得很不一樣?

因為在這段對話中,勸導者一直在做的是不斷問對方「為什麼你會想要」,而每問一次,聽者的腦中就會思考一次「因為我要如何如何」的理由。這樣的理由,就像埋下一顆種子,而且會隨著勸導者的每一次反駁(胖就胖嘛,有什麼不好呢)逐步加溫,變得越來越深(自己看自己也不開心啊)。

畢竟,還記得嗎?誰都不喜歡被否定,而為自己所提出的理由辯護更是人類的天性。

於是,隨著理由與信念漸漸被強化,最後,勸導者只要問一聲「那麼,你打算怎麼做呢」,就很有可能將改變從念頭激勵為行動。

此時,如果這位朋友開始談買跑步鞋的計劃,或者說出決定跑步的時間,那我們當然可以很開心地表達支持。但除非他主動提問,否則此時切記別用過度的關懷讓他感受到壓力,因為這種行為只會重新激起對方對跑步的抗拒心理,那就前功盡棄了。

同時,這套提問方法,不只可以用於勸導別人,也能夠用在自我激勵上。因為許多時候,當我們在自我對話的過程中,如果不斷問自己「為什麼我做不到」,那麼我們就等於是在鼓勵自己生產出大量「做不到」的理由。

由此可知,自我檢討和自我激勵其實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矛盾。我們對自我的缺點檢討得越多,其實也就等於是在合理化它存在的理由。

比如,許多得了拖延症的人,總是在檢討自己:我為什麼做事情老是在拖?相信我,只要你孜孜不倦地問下去,這些拖延症人群到最後,一定能從自己的生活中或個性中,找到自己不得不拖延的原因,比如:

「為什麼我每次都把工作拖到最後一刻呢?」

「為什麼我就不能像別人一樣,按部就班,把工作照著時間表好好做完呢?」

「難道,只是因為我很懶嗎?」

「啊,其實我覺得,這都是因為我本來就自在慣了。」

「其實我這個人對生活的嚮往,本來就是不喜歡拘束與壓力。」

「其實我這個人就是藝術家個性,所以就不是那種被行程表逼得到處跑的人。」

「其實我這個人的工作需要的是創意,越到截止期限越能激發靈感。」

……

當你內心中已經產生了這一連串對話時,那麼很遺憾,你這個毛病基本上越檢討越難改。

所以,如果真想改變自己的壞毛病,就別問「我為什麼做事情老是在拖」,而是要去問「為什麼這件事我會不想拖延」。換一種問法,就能讓自己的想法產生不同的路徑。

〈使用說明〉

說服,不是一蹴而成的事情,尤其是在針對某些成見已深的對象時,不要覺得我講了半天,你還是沒有那樣做,就是失敗了。事實上,說服是一個程度上的改變,只要對方的想法從「很討厭」到「沒那麼討厭」,甚至是在思考「你說得也有一定道理」的時候,其實說服就已經開始成功了。

常用句型

● 你曾經有一點點想要那麼做嗎?

通過反向提問,引導對方的思考方向。例如,當你想要勸他人戒煙的時候,就問他是否曾經想過要戒煙,理由是什麼,從而喚起他自身為「戒煙」這件事尋找理由。

● 咦,你居然會想過要這麼做,我很好奇,原因是什麼?

用提問引導對方強化某個信念,同時用「我很好奇」這類中立的表述消除對方的戒心。

有策略地請人幫忙

〈情景〉

我有困難,該怎麼開口

一則新聞報道:

四川有個老太太,80多歲了,坐動車到成都看病,但因為她的坐票沒有買到終點站,所以在途中就被座位的主人請了起來。老人家的女兒請對方讓個座,卻遭到拒絕,因而感歎:年輕人真是缺乏愛心。

但座位的主人卻委屈地認為:「坐自己花錢買來的位置,難道錯了嗎?」

這樣的事件,早已不是第一次發生,社會對於那些動輒採用道德綁架、強逼他人做好事的人,也越來越不能忍受。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得承認,出門在外總是有需要他人幫助的時候。那在遇到類似情況時,究竟該怎麼說,才能讓別人更願意讓座給我們呢?

〈小訣竅〉

要以對方為出發點

訴求要具體

要知道,社會上每個人其實大多是願意做好事的,但關鍵是我們必須要讓他們具體地感受到,這件好事做與不做有什麼差別,以那則新聞報道為例,我們比較一下這兩種說法:

「抱歉,我母親年紀大了,可以讓個座嗎?」

「抱歉,我母親年紀大了,這一路實在站不住,如果沒人願意讓座,她最後就只能坐地上了。」

比較之後有沒有感覺出,這兩種說法是很不一樣的。跟前一種說法相比,第二種說法更具體地強調了對方讓座與不讓座的區別,也更能激發出行善者腦中的畫面感。

我們每個人都會希望自己的付出是為了某個看得見的改變。因此,請人做好事的時候,我們不能只盯著自己的需要,而必須讓對方知道,自己小小的一個行為將會為他人減輕多少痛苦、增加多少快樂。

比如當我們要加薪的時候,不能只說:「老闆,請給我加薪,因為我很需要錢。」而是必須要讓老闆知道,這筆錢對我們來說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或許,這筆錢能讓我們買輛車,不用再擠公交上班;或許,這筆錢能讓我們每年有機會帶著家人出去旅遊一趟,從而對公司更加死心塌地。所以第一步,我們必須要讓對方知道,對方的行為具體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改變。

善意要擴大

每個人在做好事的時候,最擔心的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善良會不會被別人利用,所以我們要努力讓對方相信——他的善意是不會被糟蹋的。

還是比較以下兩種說法:

「抱歉,我母親年紀大了,可以讓個座嗎?」

「抱歉,我母親年紀大了,如果您願意讓座,我會非常感激,而且我保證,您的好心不會白費,下次要是讓我遇到其他有需要的人,我也一定會像您一樣伸出援手!」

我們可以感受到,跟前一種說法相比,第二種說法凸顯的是我們對於這種善行的珍惜,強調對方的善意不但不會被我們所辜負,我們甚至還會願意繼續傳遞,好讓對方的付出變得更有意義。因為在現實中,我們常會覺得自己所做的好事,在這大千世間、茫茫人海中只是曇花一現,根本沒有價值,這才是使得人們往往不太願意做好事的真正原因。

當然,這個方法絕對不是要我們去騙人,因為我們都希望,所有接受過別人幫助的人都能將這份感激化作對社會上其他人的善行。而這裡強調的則是我們應該把自己心中的這種轉變說出來,好讓對方覺得他的付出沒有白費。

讓對方有選擇

前兩點你做得再好,只要這一點不過關,也不會有好結果。在整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讓對方很清楚地感覺到自己是有選擇的。畢竟,沒有人會喜歡被迫做決定。事實上,無論某個決定有多正確,只要當我們感覺自己是不得不做這個決定的時候,頭腦中就會不由自主地產生種種抗拒的念頭,甚至會妨礙我們做出正常的判斷。相反,當我們發現在做決定時,主動權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那麼我們就會覺得安心,並自覺地放鬆戒備,開始認真思考各種選項的可能性。

我們可以比較以下這兩種說法:

「抱歉,我母親年紀大了,可以讓個座嗎?拜託拜託,求求你,無論如何,一定要幫幫忙。」

「抱歉,我母親年紀大了,可以讓個座嗎?當然,這是個不情之請,畢竟是您的座位,讓不讓由您決定。」

跟前一種說法相比,第二種說法尊重了對方的選擇權,而這往往才是最有說服力的請求方式。

〈使用注意〉

在類似這樣的社會熱點中,人們關注的焦點往往集中在分辨誰對誰錯、孰是孰非上。但拋開對錯是非,真正的問題應該在於這個社會上有許多人總是喜歡把善良的請求變成道德的指控。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刻,而一個社會也必然是在互相幫助的情況下才能變得更美好。

朋友犯渾怎麼勸

〈誤區〉

不該理性時,偏要講理性

朋友之間,互相幫忙是必需的,可有時,朋友明明準備做一件蠢事,問我們支不支持,那就有點尷尬了。我們肯定不能把朋友往火坑裡推,但又怕朋友覺得我們不仗義,怎麼辦呢?

很多人面對這種情況會面臨以下幾個誤區:

誤區1:追問原因

很多人覺得,既然說了是蠢事,肯定就是沒理由的,所以問問「為什麼」,朋友不就冷靜下來了嗎?

事實上,在氣頭上的人是一種特別奇怪的動物,說他聰明,其實是氣迷心竅;說他笨,他能為自己找無數理由。若問他「為什麼」,就相當於給他做了個球讓他打,他肯定能說出一大堆理由,這時候你再不幫忙就顯得更不是東西了。就算你能反駁掉他的一個個理由,到最後他很可能就撂下一句:「不為什麼,我就是嚥不下這口氣!你就說你幫不幫我吧,別廢話!」很明顯,這不但費力不討好,還會讓溝通進入死胡同。

誤區2:獨善其身

有時候,我們明知道朋友就是在氣頭上想發洩一通,也想幫他消氣,可如果幫忙的方式依然秉持理性原則,結果就是不僅沒效果,還很可能會讓朋友更加憤怒。

例如,當你的閨密讓你陪罵的時候,你優雅端莊、義正詞嚴地勸:「哎呀,她也不是什麼壞人,這次得罪了你估計也不是成心,不然你消消氣?」你覺得你朋友聽了會怎麼想?「好嘛,她不是成心,敢情意思是我氣量小嘍?好,你護著她,我自己一個人去!」

最後的結果是,你看似理性客觀、啥話都沒說錯,可事情就奔著糟糕去了。

誤區3:拚命攔阻

當我們一切方法都用盡了的時候,往往剩下的最後一招就是「我死活不讓你去」!然而,你的朋友畢竟不是可以被關在箱子裡的神奇動物,你奮力攔截,不僅最終攔不住,還很可能在過程中激發他的逆反心理:你們都不讓我去?好,我就去做給你們看!

〈小訣竅〉

疏導式勸阻技巧

不要問「為什麼」,要問「怎麼了」

這兩句話看似相近,但其實有非常重要的區別。前者,是在質問朋友這麼做的原因;後者,卻是在詢問事情發生的緣由,換言之,是在邀請朋友來向你傾訴遭遇的委屈。

所以,當我們把「為什麼」換成「怎麼了」,最壞的情況他也不可能說「不怎麼,我就是想這麼干」吧?如果真這麼說,那他就是真瘋了。而更可能發生的情況是,他會開始跟我們具體說說到底是「怎麼了」。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問題已經從「我想做什麼」變成了「我的感覺是什麼樣的」,而只要他能詳細地說出自己的感覺,他就會慢慢覺得,做蠢事的真正動機說白了就是置口氣而已。

引導情緒宣洩,你要比你朋友更狠

既然朋友所做的蠢事就是置口氣,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得幫助朋友出這口氣。但是出這口氣不是讓我們跟著他出去打架,而是發洩情緒。

很多教科書都告訴我們如何發洩情緒,比如要學會聆聽。聆聽當然是需要的,但是不能只是聽,因為氣頭上的人最討厭的是得不到回應,最希望的是有人跟他同仇敵愾。這個時候,需要的是有人跟他一起罵,最好比他還生氣、比他還具體、比他還刻薄。

這可不只是女生的專利,男生也一樣。很多江湖大哥遇到朋友來訴苦,第一句話肯定是:「敢欺負我兄弟,不想活了!」最後人家還不是活得好好的?關鍵是這個氣勢讓朋友覺得很舒服。

事實上,當你罵得比你朋友更狠的時候,他才可能會冷靜下來——

「他居然敢這麼對你,真是太過分了!」

「就是的!」

「簡直是豬狗不如!」

「啊……那倒好像也不至於……」

與其一味阻攔,不如把計劃落到實處

可能有人會說,這樣幫朋友出氣很危險啊,萬一發洩得激動了、興奮了,真去幹蠢事了呢?現在你還要教他「把計劃落到實處」,這不是教唆犯罪嗎?當然不是。

絕大多數的傻事都是一時衝動幹出來的,而要避免一時衝動,幫著他煞有介事地「精心策劃」,其實是最好的辦法。比如,打架都是頭腦一熱,可是你真要仔細想些實打實的問題,諸如:在哪兒打?帶幾個人?怎麼約出來?對方會帶幾個人?打完之後醫藥費誰出?對方報警怎麼辦?日後報復怎麼辦?留下案底怎麼辦?過火出事怎麼辦?這些問題認真想一輪,我們的腦子也就冷靜下來了。

這就像是看動作片,裡面打得熱鬧,看電影的人也覺得很爽,可回頭仔細一想:歹徒哪來那麼多槍?憑什麼主角總是不受傷?怎麼會挨了打好得那麼快?當我們把細節落到實處,其實是一件很洩氣的事。再衝動的人,只要事先腦子裡過一遍,也就不那麼容易做蠢事了。

〈使用注意〉

朋友想幹蠢事,攔一下是我們的義務。有人可能會問,如果這三步都做了,朋友還是要干蠢事呢?說真的,朋友之間都是獨立的個人,勸誡也是有限度的,不管多好的關係,都不要被別人的蠢事綁定。如果對方還是不依不饒,指著我們問「是不是朋友」,那我們完全可以說:「對不起,我永遠都拿你當朋友,但是你非要強人所難、陷我於不義,那就是沒拿我當朋友了。」

說到這一步,也許有點沉重,但是我們是要好好說話,不是要做好好先生,任何技巧都是為原則服務的。

常用句型

● 這到底是怎麼了?是誰得罪了我家哥哥(姐姐、妹妹)?

先詢問事情經過,讓朋友在傾訴中冷靜下來;表達同仇敵愾的姿態,消除他的抗拒情緒。

● !#¥%……&*

幫助發洩情緒嘛,當然是怎麼狠怎麼來。這裡各地方言特色不一,就不具體舉例了。

● 去,當然要去!來來來,讓我們好好合計合計……

順水推舟,將計就計,讓朋友在「計劃」籌備過程中從犯渾的狀態裡清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