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好說話:新鮮有趣的話術精進技巧 > 承認自身情緒,引導他人情緒 >

承認自身情緒,引導他人情緒

很多人以為,溝通就是「講道理」,其實能溝通的遠遠不止道理,情緒反而才是溝通時要處理的主要內容。又有人認為,所謂情緒溝通,就是要讓自己或者他人的心情變好,其實沒這麼簡單。情緒是我們性格的一部分,它沒有所謂的「好」或「壞」。情緒溝通,也不是要強行壓制一方推崇另一方,而是要在溝通中察覺到自己正處於什麼樣的情緒、勇於面對自己所處的情緒,並知道如何釋放自己的情緒。

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

〈誤區〉

有情緒?我否認!

人人都有情緒,也都有宣洩情緒的慾望和衝動。但很奇妙的是,在我們的傳統教育中,卻往往傾向於貶低「情緒」的價值。似乎「有情緒」就代表著不理性,所以是不應該的、低能的、缺乏自控力的表現,需要盡快被當事人克制或者擺脫。

而與之相對的則是我們推崇淡定,強調內斂,讚美喜怒不形於色,我們有太多形容詞是專門讚美那些隱藏情緒的表現。

最典型的影響就是,直到今天,每當遇到小孩哭泣的時候,大人的反應依舊不外乎兩種:一是「禁」,二是「哄」:

「不能哭,你是男生,不能隨便哭哦!」

「乖,別哭別哭,好啦,沒什麼大不了的,別哭了……」

這兩種反應,前者是要求小孩應該克制情緒;後者是要求小孩盡快擺脫情緒。但是這種克制和逃避的訓練,往往只會讓當事人在陷入情緒後,也同時對自己「有情緒」這個事實產生自厭心理。而努力壓抑的結果,或者是莫名其妙的冷漠,或者是毫無徵兆的爆發,這對人際關係的建構是極為不利的。

因此,與其說是情緒讓人變得難以預測,倒不如說是因為缺乏面對情緒的溝通方式,才讓人變得不可理喻。

很多人都以為,承認自己有情緒是一件丟臉的事情。然而,一旦我們否認自己處於情緒之中,甚至將別人問起「你是不是正在情緒中」的行為當成一種指控,則整個溝通過程就會因此掉進一個更大的漩渦。

比如在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這種對話:

「你別急,冷靜一點!」

「我哪兒急了?我很冷靜!你才急呢!你全家都急了!」

「你生氣了嗎?」

「我沒有生氣!」

「那你為什麼不開心?」

「我沒有不開心!」

「那你說你現在是怎麼回事嗎?」

「你管我是怎麼回事!我就是沒有生氣、沒有不開心!」

可見,面對情緒時,越否認,越深陷,就越是狠狠關上了所有可能的溝通大門。

〈小訣竅〉

情緒的反應要可預測

首先,一個正常人的情緒應該是有階段的,從不生氣、有點生氣、很生氣到生氣爆了的這個過程,應該是像綠燈、黃燈、紅燈一樣循序漸進的。

相反,唯有那些慣於否認情緒的人,才會在忍無可忍的時候突然爆發,從綠燈一下跳到紅燈,讓旁人不知所措,也就是俗稱的「翻臉像翻書一樣」。

所以,情緒溝通的第一步就是察覺情緒、小幅釋放、提前預告。

比如,別人跟你開玩笑,你覺得被冒犯了,你可以平靜地地跟對方說:

「這個笑話讓我不太舒服哦,你們再這樣說,我可要生氣嘍。」

這種說法就稱為「預告」,意思是讓大家知道你已經進入「黃燈區」,有點不開心了,請別再繼續了。

但請注意,當你說出這句「你們再這樣說,我可要生氣嘍」的時候,你有沒有生氣?還沒有,對不對?所以,如果對方就此停止玩笑,你就應該能夠恢復綠燈,當作沒事,大家重新談笑。

相反,那些不懂預告的人,面對玩笑總是一聲不吭、忍了又忍,直到終於忍不住發出類似警告時,他其實已經生氣了!情況則往往就會變成這樣:

「這個笑話讓我很不舒服,你們再這樣說,我可要生氣啦。」

「好,那……對不起嘛。」

「對不起有用嗎?知道對不起你還說!」

你看,懂得察覺情緒、小幅度釋放、提前預告的人,與他溝通就會是可預測的、可挽回的,因而也會讓週遭人覺得跟他溝通是有意義的。

其次,處於情緒中的你,要勇於坦白說出自己的需要。

要知道,情緒不好需要體諒,和身體不好需要照顧一樣,本質上都是一回事。但身體不好需要人照顧,你要直說,不能強行說自己很健康,指望別人發現你不對勁的時候再來關懷你。情緒不好也一樣,明明是心情不好想讓別人照顧,非要說自己沒事,那就難怪會有矛盾了。

所以,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情緒包裝成別的東西,要直接說出來。別擔心,其實人可以接受理性的需求,也可以接受非理性的需求,但是你如果想把非理性的需求包裝成理性的需求,反而會有很多人接受不了。說白了,你講道理,人家當然尊重;但是你明說你現在不想講道理,人家也可以體諒;最討厭的就是你明明不想講道理,卻非要包裝成你是在講道理的樣子。

這個時候,你倒不如直說自己有情緒,說得越坦誠、需求越具體,對方就越會照顧我們的情緒。來看兩個案例:

「我生氣了,很不開心,你別回嘴,讓我罵一下!」

這句話就是坦誠情緒,而且提出了非常明白的訴求:「我要罵你一頓發洩一下」。對方會覺得你雖然發脾氣,但後果可以預測,所以就算後面的話說得重了點,也不會太有心理負擔。而且話已經說明白了,我沒在講道理,你要是還堅持和我講道理,就是你不講道理了。當然,如果你覺得這句話有撒嬌的味道,只適合女生,我們還有一個適合男生的霸氣版本:

「我正在氣頭上,不想聽什麼大道理,就算是天大的事,也等我消了氣再說!」

這句話是挑明了「不想聽你解釋」,所以就算我有什麼地方錯怪了、誤會了,也先別來跟我分辯對錯,請等我把情緒調整好了再說。此時,由於你的訴求明確,所以當對方知道「你不是不講道理,只是現在不想講道理」的時候,就能更放心地看待眼前的衝突。

總之,坦白說出自己的需要,會讓其他人更能預測你的行為,從而不會產生排斥心理。雙方明確了事情會走到哪一步,就可以和和氣氣地處理情緒問題,而不會真的傷了感情。畢竟誰都有需要情緒宣洩的時候,互相忍一下,其實也就過去了。

〈使用注意〉

看完本篇,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哪有那麼容易,這裡頭說的未免也太理想化了,畢竟很多時候,我想發洩情緒,但別人就是不讓啊!

對此,你要知道,情緒溝通是要慢慢建立信任度的。如果你每次說出「我現在想發洩一下」後,大家只要配合,等你情緒過了,就能恢復正常,並對朋友之前的包容表示感激,那麼久而久之,旁人就會相信你是個雖有情緒,但卻能自控的人。

相反,如果你每次想發洩卻又不說,或是說了卻又不說明白,抑或是說明白了卻又變來變去,那麼久而久之,既然你的情緒反應不可預測,大家自然也就懶得配合。

常用句型

● 這個笑話一點都不好笑,再這樣我可要生氣啦。

● 我不開心,我需要聽你說一些好話!

● 我現在正在氣頭上,不想聽什麼大道理,就算是天大的事也等我消了氣再說!

妥善應對別人的情緒

怎樣面對他人的暴怒

〈誤區〉

不會合理引導別人

我們一生都在使出渾身解數避免和別人衝突,但是總會有那麼幾次,或許是人家心情不好,或許是自己的確有錯,髒話和羞辱劈頭蓋臉地朝我們襲來。這樣尷尬的經歷每個人都難免要經歷幾次,那感覺一定刻骨銘心。尤其對於新入職場的年輕人,被老闆或者上級當眾批評,一定是大家共同的噩夢。

誤區1:掙扎

所謂掙扎,就是解釋或反駁。人在被「噴」的時候,不論自己是對是錯,都有想解釋或回噴的衝動。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反抗只會引起戰事升級,因為,在氣頭上的人本能就是反抗。所以,我們越掙扎,對方越急眼。原本對方可能只是挑個刺兒,因為我們掙扎,可能對方轉眼間就開始攻擊我們的能力甚至人格了。

誤區2:閉嘴

有些人教我們在面對他人的怒氣時應該調整心態,做雲淡風輕狀,這種觀點其實是在教我們回家後怎麼處理自己的情緒,但卻迴避掉了最棘手的問題——現場怎麼辦?事實上,在現場像木頭一樣站著,一言不發而且不給出任何反饋,只會顯得笨拙,甚至被理解為無言的抗議。

誤區3:「你先冷靜一下」

這句話不僅在職場溝通中是大忌,在感情溝通中也是個大殺器。叫對方先冷靜一下,基本等於是在說,人家剛才的發言都是在情緒不穩定的情況下說的,都是廢話,而這豈不是火上澆油?叫對方冷靜,或者指出對方情緒不是太穩定,其實是在借由情緒來否定對方的指責,一定會引起對方更大的反彈。

〈小訣竅〉

隔離、同理與攔截

給自己做心理隔離

在與別人溝通之前,先要保證自己的狀態。所謂給自己做心理隔離,就是自己跟自己進行理性對話,以達到心理隔離的狀態。如果因為對方的暴怒,自己也開始生氣,十有八九會讓對方的憤怒升級。所以,我們應該通過分析,洞察對方真正的壓力點,把自己跟情緒的漩渦隔離開來。

在職場中,每個人都有可能遇見難纏的客戶。有些客戶在會上就會對我們大發雷霆,客戶的這種歇斯底里有時甚至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十分生氣。不過,專業的職場人士,卻能夠成功地將這種被動局面轉為自己的主動戰場。

比如,在客戶喋喋不休的時候,你可以嘗試著把全部注意力都用來尋找客戶話語中的高頻詞彙,很快你就會發現這位發脾氣的客戶之所以情緒上湧的真實原因。很多時候,客戶發脾氣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果你發現在對方的話語裡跟錢有關的詞語經常出現,比如「項目不值這個價」「我寧願毀約也不會付款的」等,你就知道接下來應該怎麼談了。

通過這樣的觀察和思考過程,我們不僅能看到客戶的真實訴求,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把衝自己發火的客戶當成實驗室裡的研究對象,至少先不讓自己著急上火。用理性處理負面情緒,把自己的感性和負面情緒隔離開來,從而始終保持冷靜。

這麼做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在外人看來,這位職場人士居然可以在對方如此失控時顯得如此專注。這就是「給自己做心理隔離」的優勢。

使用同理心句型

同理心句型,就是通過重述對方的現狀,來讓對方知道我們可以看到並理解他的情緒,從而達到疏導情緒的目的。我們不是去肯定對方發脾氣的內容,因為氣頭上的人是非理性的,很多說法未必代表他的真實所想。比如,當他大吼:「你這個沒用的傢伙,不如去死吧!」你不可能一味附和「好啊好啊,去啊去啊」吧?我們需要簡單重述讓對方發火的事情,讓他知道,他的憤怒是可以理解的。一位學員給我們講過發生在他身上的一個故事。

一次,因為臨時外派,他將給客戶上傳的資料委託給了另外一名同事,但是那位同事因故忘記。經理知道後很生氣,對他發火說:「你怎麼能這樣呢?這太不負責任啦。」這個時候,如果他說:「啊?我已經交給××了,不關我事啊!」「今天情況特殊,我委託的同事……」結果可想而知。這位學員真正應該說的是:「是的,經理,你完全有理由對我生氣,讓客戶能準時得到我們的產品是我的責任,也是公司的生命線,現在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你一定很失望,換作任何一個人都會很生氣。」

在這裡,其實這位學員並沒有認錯,他只是態度誠懇地用自己的話重述了一下引發經理生氣的事情。面對一個憤怒的人,正確的姿態永遠不是站在對立面,而應站在同一邊。因為憤怒往往來自無助與無奈,所以,讓發怒的人逐漸平息怒火,關鍵是讓他多一個隊友、少一個對手。

攔截人身攻擊

一般來說,使用同理心句型疏導對方的情緒後,對方的怒氣值應該能下降到無害的程度了;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借口尋找解決方案,退出風暴中心了。但是,如果對方還是不依不饒,甚至說些傷人至深的話,我們當然也不能坐等唾面自乾,而是必須攔截對方的人身攻擊。

憤怒的人會口不擇言,一般情況下我們用心理隔離的方式避免捲入即可,但是有些話,我們不能選擇聽而不聞。比如涉及性別歧視、地域歧視、人格侮辱的話,哪怕是老闆講的,也是很不應該的。但是,回擊會讓戰事升級,不回擊又是對自己和別人的不公平,這時候,我們就應該拿出我們的攔截話術——「我有不同意見,不過這不是重點。」

對方說了很過火的話時,我們可以先皺皺眉頭,向對方傳遞一個信號——你惹到我了;然後堅定、清晰且不卑不亢地說:「關於這一點,我覺得你不應該這麼說,不過這不是重點,我們還是來研究一下問題的解決方案吧。」

在這種情境中,你先是清晰地用身體語言傳遞出你的不快,然後再講出自己的不同意見,並且沒有透露出任何你為什麼不同意的原因,從而避免了讓對方怒氣升級的緣由。最後,你用無可挑剔的態度,把對話導向了話題的重點,從而避免了對罵的可能,表現出自己的專業性。這裡要注意的是,我們表達出的不快要注意限度,不能是那種受了傷的難過,畢竟,我們不能輕易讓人知道什麼話能傷到你。

對待惡劣的人身攻擊,我們要攔截而不是回擊。當然,這種方法並不是萬能的,我們可能會遇到脾氣惡劣又十分頑固的對手,怎樣都不肯放過我們;我們也可能不小心把這種方法用到了錯誤的場景,從而被對方當成是在轉移焦點。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瞭解到,即便在最緊張的對抗性對話裡,我們也依然有好好說話的可能。

〈使用注意〉

在面對他人情緒宣洩的時候,自己的態度尤為重要。同樣的內容、同樣的語句,用不同的口吻說出來可能就會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在面臨羞辱的尷尬時,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語氣、態度,切不可讓別人產生誤會。如果你讓人家把冷靜當作冷漠、把同理心當作嘲諷、把攔截當作示弱,那可就適得其反了。

常用句型

● 我很理解您,換作任何一個人恐怕都會生氣。

和他站在同一邊,不要產生分歧。

● 我有不同意見(或「我覺得你不應該這麼說,不過這不是重點」)。

不卑不亢,將話題引入尋求解決方案。

螞蟻搬大象式的道歉

〈誤區〉

這事和我沒關係

人生在世,難免犯錯,犯錯之後當然要道歉。然而很多人不知道,道歉除了真誠之外,其實也非常需要技巧。

記不記得前一陣子柳巖那個伴娘風波?當時,包貝爾出來道歉了。但他的道歉效果如何呢?事實上,大多數網友對於當時那則道歉反應相當負面,普遍覺得包貝爾沒誠意,因此在道歉之後,事件非但沒有平息,反而引來了更多的指責。

包貝爾的道歉為什麼不被接受呢?因為道歉時,有兩個常見的誤區,而這兩條紅線絕對不能踩。

第一條紅線是試圖淡化,說事情的結果並沒有那麼糟。比如在這則道歉中,包貝爾是這麼說的:「對不起大家,婚禮的小片段引起了這麼大風波,只是一個玩笑不知道會鬧這麼大,這麼多公關大號、營銷大號同時指責我,讓我覺得這個玩笑真的開得特別過分。」此時,也許他的重點是那句「對不起大家」,但所有人的注意力卻都會放在那句「婚禮的小片段」或「只是一個玩笑」,認為他是在刻意輕描淡寫,顯得毫無誠意。

第二條紅線是試圖撇清,說自己要負的責任並沒有那麼大。比如對於那個把伴娘拋下水的玩笑,包貝爾的說法是:「沒有任何一個人想要傷害她們、給她們難堪,更沒有不尊重她們……可是這些內容傳到網上後卻被誤讀擴散,並被貼上惡俗陋習的標籤,被攻擊、被謾罵!」

此時,也許包貝爾的動機確實只是想訴訴苦,吐露一點自己的委屈,但聽在旁人耳中,卻會覺得他是在強調:「大家都搞錯啦,其實我們沒有欺負柳巖啊,事情之所以會搞成這樣,都是因為大家的『誤讀』與『擴散』,都是因為大家給我貼了『標籤』,才會害我被罵啊。」像這種道歉,只會讓人越聽越生氣——明明是你在道歉,敢情原來你覺得這事其實是怪我嘍?

或許你會問,道歉嘛,不是誠心誠意就夠了嗎?為什麼還要花這麼多心眼兒?請注意,道歉時,你所面對的本來是一群餘怒未消且虎視眈眈的聽眾,所以只要在話語間稍不小心,踩到了上述兩條紅線,那麼在別人的眼中,這就不是「道歉」,而是「辯解」,甚至是在指責大家不應該對你有那些負面的評價。這樣一來,大家當然就會以最有敵意的方式解讀,然後對你展開更加吹毛求疵的攻擊。

〈小訣竅〉

螞蟻搬大象

什麼叫「螞蟻搬大象」?就是在道歉的時候,你要盡可能地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甚至包攬到一個誇張的地步,這時候,那些原本帶有敵意想要指責你的人,不但很難繼續落井下石,甚至很有可能反過頭來勸上你兩句。為什麼會這樣呢?

你想像一下,有只小螞蟻,想搬一頭大象,搬不動,結果被人責怪。這時,如果螞蟻說:「這搬不動大象不是我的錯,要怪,都要怪那大象太重了,不能怪我,而且,你換了別的螞蟻,恐怕它也搬不動,為什麼罵我?」

雖然老實講,螞蟻說得沒錯,但它這種態度,往往只會讓人眉頭一皺,覺得螞蟻在推卸責任。但如果這時候,螞蟻的說法是:「對不起,搬不動這頭大象全是我的錯,全要怪我,都是我個人準備不足、努力不夠,我會反省,我很愧疚。」

這時候大家一聽會怎麼反應?通常,大家反過來會安慰螞蟻,說:「哎呀,你怎麼能這麼說呢,你也不看看這頭大象多麼大,怎麼可能是你一隻螞蟻能搬得動的呢?你太過苛責自己啦!即使要怪也不能全怪你,那些當初逼你去搬大象的人也要檢討才行啊!」

懂了嗎?道歉的時候,你所背負的責任就是那頭大象,而你自己就是那只搬大象的螞蟻。此時,你要給人一種印象,就是你這隻小螞蟻,在很努力地想要背負起搬動大象的責任;同時,你本人居然也發自內心地覺得搬不動大象都是自己的錯。這樣反而會使別人覺得,搬不動真的不是你的錯。

「螞蟻搬大象」這一妙招,以前很多皇帝就很擅長。他們在遇到天災的時候,常會下一道詔書,表示所有的問題都是我皇帝一個人造成的,所有的罪與責任都在我身上,這就是所謂的「罪己詔」。這種「罪己詔」,其實就是典型的「螞蟻搬大象」式的道歉。例如,漢安帝永初三年三月,史書上說「京師大饑」(就是大饑荒)、「民相食」(就是餓到要人吃人了),然後,皇帝下詔這樣說:

「朕以幼沖,奉承洪業。」——意思是,我很小就當皇帝了。

「不能宣流風化,而感逆陰陽,至令百姓饑荒。」——意思是,我的罪就在於不能感動天地,實在抱歉,因此造成了饑荒。

此時,身為百姓,你還能怪皇上嗎?結果往往就是「四方人心大悅,士卒皆感泣」——大家都感動到哭了。

所以,如果你是包貝爾,道歉的時候該怎麼說呢?以下做個示範:

各位,這次婚禮上的風波,完完全全都要怪我。因為我是當主人的,現場的氣氛都是我帶動的。你們要知道,那些伴郎,像韓庚他們,其實平常都是很斯文、很尊重女性的好男人,卻因為我這個主人,在自己的婚禮上,開心到得意忘形,沖昏了頭,而他們為了不掃主人的興致,才配合玩了一個太過誇張、太過侮辱人的遊戲。

對此,我沒有任何借口,因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身為新郎,在婚禮上都有絕對的責任去保護所有熱情趕來祝賀的親朋好友。但我失職了、犯錯了,我很抱歉。希望大家以我為戒,好讓類似的錯誤永遠不再發生。

這種道歉,就叫「螞蟻搬大象」。

〈使用注意〉

這招的適用範圍,主要是日常生活中那些比較模糊的責任地帶,而且是為了平息對方的怒火才使用的。如果是在明確追責,並且對方怎樣都不會放過你的場景,比如車禍現場,當然不能主動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

常用句型

● 這件事情完全是我的錯,我是……我應該……

● 都怪我,都怪我,我有責任……但我沒有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