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好說話:新鮮有趣的話術精進技巧 > 衝突時不要尋求結論與解答 >

衝突時不要尋求結論與解答

與說服、辯論、談判不同的地方在於,在衝突溝通中,我們在意的並不是尋求一個具體的結論或問題的解答,而是借由衝突的發生宣洩壓抑的情緒、表達自我的感受,以及促進雙方的理解。

換言之,從溝通的角度來看,衝突並不是一個我們需要刻意迴避的問題,而是一個人與人在相處當中必然會產生,且用以表達自我存在感的過程。

人際衝突預防為主

〈誤區〉

意識不到「兩個版本」的存在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微小的衝突,由於溝通不良,在日積月累後都有可能成為人與人之間的不定時炸彈。所以,要改善人際關係,最重要的不應是後知後覺地彌補,而是要針對衝突產生的機制進行預防。要弄清楚,那些看似微小的衝突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又是因為什麼原因而沒能現場解決,從而積累成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裂痕。

這往往是因為,我們意識不到一件事情存在「兩個版本」。

什麼叫「兩個版本」?就是我們每個人在面對同一件事的時候,內心都有一個專屬於自己角度的版本。在我們自己所編寫的版本中,所有的行為都是有原因、有苦衷的;而所有外在的、來自他人的反彈與質疑,對我們來說都是缺乏體諒的、胡說八道的,甚至是挑釁的。

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小明和大牛是一對同寢室的室友,小明習慣早睡,而大牛卻是個夜貓子,常常開著燈到三更半夜。為此,兩人總是鬧得不愉快。此時,在小明內心的版本裡,大牛晚睡只不過是在打電玩,沒幹什麼正經事;而自己早睡早起,則是為了養精蓄銳,做好第二天的課業。所以這件事,不光是生活習慣的差異,更意味著大牛這個人太懶散、太貪玩,既沒有教養也不懂得尊重別人。

但在大牛內心的版本裡,自己晚睡主要是因為白天壓力大,才想趁著晚上打打電玩放鬆一下,更何況自己有時候是在溫習功課;而小明每天一大早起床都會吵到自己,他都忍了,可對方現在卻得寸進尺,連自己的睡覺時間都要管。所以大牛認為這件事不僅是生活習慣的差異,更意味著小明嬌生慣養,還干涉別人生活,是小題大做且惡人先告狀。

當小明在訴說那個屬於自己的版本時,他會覺得自己是在忍無可忍之後才理直氣壯地提出抗議;而大牛在聽到小明的版本後,則會覺得小明不但惡人先告狀,而且還「扭曲事實」冤枉人。於是,衝突愈演愈烈,此時兩人的糾紛早已不是生活習慣的摩擦,而上升到人品和是非的矛盾了!

這就是「兩個版本」的陷阱在人與人溝通中產生矛盾的主要原因。雖然我們在溝通時都會強調「我對事不對人」,但在每個人的心中,對於事實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版本。所以,我們就要瞭解,所有的溝通事實上都是在「對人不對事」。在溝通中,我們對於事實的每一個陳述,都是在以某種形式攻擊那個擁有不同版本的人。

囿於情緒和認知的不完全,我們往往意識不到「兩個版本」的存在,而都誤以為是對方不講道理。這時候,衝突就不可避免地存留下來甚至爆發出來。

〈小訣竅〉

感受的預防針

既然認識到了「兩個版本」的問題,我們就要努力去拆除這個陷阱,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打一劑「感受的預防針」。比如,當你想要宣洩情緒、表達不滿之前,試著做一些這樣的鋪墊:

「抱歉,這或許未必是事實,但我難免會有這種感覺。」

「抱歉,這或許未必是事實,但我難免會覺得你這樣做是對我的一種不尊重。」

「抱歉,我知道你希望我早睡,不是故意要干涉我的生活,但我總忍不住會有這種感覺。」

之所以用「感受的預防針」來為之命名,就像為了抵抗疾病,小孩需要打預防針一樣,面對某些敏感的溝通,我們也會需要預防針。而這句話的妙處在於,它預先向對方說明「我接下來要講的僅僅只是我的感受而已」,也就等於是在暗示說「我講的有可能不是客觀事實」,從而大大降低了會給對方帶來的被冒犯和被攻擊的感覺。

緊接著,你會發現溝通的重點發生了奇妙的轉化:你在意的重點是說出後一句「我有什麼感覺」,而對方在意的重點則是前一句「這或許不是事實」。把「預防針」用在上面的例子中,事情就會變成這樣:

原本,小明會對大牛說:「你晚上不睡覺,還不是因為貪玩!」

現在,小明會這麼說:「抱歉,這或許不是事實,但我難免會覺得你晚上不睡覺只是因為貪玩。」

原來的說法會在一秒鐘點燃大牛的怒火,然後大牛用暴跳如雷或反唇相譏引爆矛盾;而現在的說法則會在表達立場之餘,也留給大牛述說與解釋的空間。如此一來,對話就能持續,兩人的溝通也會立刻舒緩很多。

所以,「感受的預防針」的好處正在於,預先照顧到了容易被引爆的情緒,從而讓理性的溝通有了接下來延展的空間。以「對人不對事」為切入,最終達到了「對事不對人」的溝通效果。

〈使用注意〉

「感受的預防針」的用途,是讓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感受時,不至於讓對方過度防衛而引發不必要的反彈。但打這種預防針的目的並不是要我們隱藏自己的感受,所以,在使用時也一定要注意將後半段清楚、直白地表達出來;否則,雖然沒有爆發矛盾,但問題也無法得到溝通。

常用句型

● 抱歉,這或許未必是事實,但我難免會有這種感覺……

預先承認這只是自己的主觀感受,減輕對方被否定和被攻擊的感覺,讓對話能理性、平和地進行下去。

● 你知道我這個人其實有點作(敏感或容易受傷),不過我確實感覺到……

這是變形版「感受的預防針」。當你在指責他人之前,除了承認這只是自己的感受外,更要試著用自己的一些缺點拿來給對方「陪綁」。這樣鋪墊之後,他也更容易心平氣和地聽進去你的批評建議——畢竟你都已經先自承其錯了嘛。

怎樣說話不得罪人

〈誤區〉

我又沒說啥,你幹嗎生氣?

說話這件事,應用面很廣,在日常人際交往中最核心的影響就是,它會決定你的人緣。很多人羨慕那些會說話的人,其實,也就是羨慕他們能說會道帶來的好人緣。相反,所謂不會說話,最重要的標誌就是容易一不小心得罪人,三言兩語就讓旁人心裡不舒服。

你可能會覺得「說話討厭」都是別人的事,跟你無關。可是你想想,大多數人其實都很看重人緣,平時在生活中自然也會時時注意自己的表達,避免口不擇言、開罪他人的情況發生。然而為什麼總有那麼多人做不到這一點呢?為什麼你質問他們為什麼不好好說話的時候,他們總會委屈地說:我明明沒說什麼啊,怎麼就把別人給得罪了呢?

其實,得罪人有顯性和隱性兩種。未必非得起了正面衝突、口出惡言才會得罪人,很多時候,我們即便心裡並沒有什麼惡意,但表達上和思路上出了問題,還是會讓人覺得不舒坦。

更麻煩的是,在後一種情況下,對方也知道你不是有意的,所以那些埋藏在話語間、隱隱約約的不舒坦,還不好跟你一一攤開來計較,以致他心裡疙疙瘩瘩,變得更加不舒坦,只好對你敬而遠之。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有三種暗示最容易讓人覺得不舒服:

暗示1:想表示關心,在別人聽起來卻是指手畫腳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你這人怎麼這樣啊?」「你屋裡怎麼這麼亂啊?」這就叫評頭論足、指手畫腳。也許你只是想關心一下人家,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你突然跳出來說了這麼一句話,彷彿是評斷別人的法官一樣,這就讓人不舒服了。

也許你會說,這是在指手畫腳地批評人,我當然知道要避免。可是你知道嗎?即使你本來是想表示關心,甚至是要誇獎別人,如果採用了這樣一種說話方式也會讓人不開心。例如,你的同事因為工作出色拿到公司的獎金,你稱讚一句「真棒!祝賀你」這是沒問題的;可是如果你煞有介事地過去拍拍他的肩膀,用評價的口吻讚許地說:「做得不錯。」甚至還要發表一些對其工作的點評和建議,你不覺得哪裡怪怪的?

歸根到底,當你指手畫腳地評判他人的時候,無論評價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傳遞給他人的潛台詞都是「我處在比你高的地位」。在與人平等溝通時這麼做,當然就會得罪人了。

暗示2:想表示安慰,在別人聽起來反而是漠不關心

不關心,就是不尊重;不尊重,當然就會得罪人。而這裡最大的誤區在於,有些我們脫口而出的看似安慰的話,常常會起到反作用,反而讓對方覺得我們對他是漠不關心的。比如人家遇到困難時,我們常會說:「人生就是這樣,有時候做事情就是會出錯。」「沒事的,我是過來人,這都是小事。」

類似這種「降低事情重要性」的句型,我們說起來,會以為這是在安慰人家看開點,但聽在當事人耳裡,往往更像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風涼話。因為所謂「看開點」只能他自己說,你不能幫他做決定。這樣,在你完全沒意識到的情況下,就會讓人覺得不爽。

又比如,剛剛組建一個團隊,新加入的成員剛入門沒經驗,常會犯些低級錯誤。此時,有些缺乏經驗的團隊領導為表示善意,通常就會說:「這很正常,大家開始的時候都這樣。」

這句話確實沒錯,但就是溫度有點低,因為你這種口吻,在試圖削弱問題嚴重性的同時,也否定了新員工的獨特性和他們之前工作的重要性,類似於「你們活該這麼笨嘛,我對你們也沒什麼指望,所以別在意」。這種說法,會讓團隊成員覺得你看他們就像是看一窩螞蟻,每隻都長得差不多,怎麼努力都差不多,自然容易感到一種漠不關心。

暗示3:想表示委婉禮貌,別人聽起來卻是暗藏心機

回想一下,當一個人對你說話暗藏心機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感覺?肯定會覺得哪裡不太舒服。因為,此時我們不知道對方想讓我們做什麼,但總覺得自己在被別人利用,當然會有一種不爽的感覺了。比如有些人在微信上留言,喜歡說兩個特別討厭的字——「在嗎」;有些人求人辦事,喜歡說一句特別討厭的話——「你什麼時候有空啊?」我相信大多數人看到這樣的留言、聽到這樣的提問都會覺得頭皮發麻,實在不想搭理。

當然我們也理解,會這樣說話的人應該也是怕打擾到對方,所以先明確一下是否說話方便。然而你要知道,對方一旦明確對你表示有空,就意味著很難拒絕你的要求,這其實是有點綁架成分的。所以,你明明是想要禮貌地求人幫忙,最後卻變成了他人心中的別有用心,長此以往,你的人緣當然也好不了了。

〈小訣竅〉

焦點放在「人」身上

首先,當你想要評判他人的時候,沒必要非得用那種指手畫腳的評價式表述,不妨試著以自己的感受為出發點。

比如,「你這人怎麼這樣啊」是一個會讓人不舒服的評判,所以在說的時候,如果改成描述自己的感受:「你這樣,讓我很難做。」聽起來就會好很多。

原因在於,前者是對他人居高臨下的評斷,在人際交往中是一種「越界」;而後者只是對自己自身感受的表達。平輩論交,我們無權評判他人,但當然有權表達自我。於是,在意思一樣的情況下,我們就巧妙地把評價別人轉換成陳述自己的狀態,既說明了問題,又不至於得罪人。同樣,在剛才提到的那個祝賀同事的例子裡,你完全可以不去評論人家,而是拿自己說事:「真棒!我要是像你這麼有才就好了!」你看,這樣既表示了祝賀,又避免了評價。順便說一句,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又何必搜腸刮肚去尋找既高大上又貼切的詞語去誇讚對方的長處,還怕別人覺得你不懂行,或者是覺得你在對他指手畫腳、妄加評論呢?

另外,在戀愛中,很多懂得如何撒嬌的女生,從來不會去指手畫腳地評價伴侶「把男朋友當成你這樣真是夠了」,而是直接從「我」出發,說「你這樣做真的讓我很受傷」。同一件事,前者讓人不快,後者卻讓人憐惜。

其次,要怎麼避免給人留下漠不關心的印象呢?那就是在安慰的時候,最好強調人,用「這件事對你真可惜,但你的付出,我都知道」來取代「別難過,這件事根本不重要」。

比如,你與其表示:「沒事的,我是過來人,這都是小事!」還不如說:「唉,我知道你花了很多時間和心血,結果變成這樣,真是非常可惜。」

又比如,在之前提到的新員工犯錯的例子中,團隊領導可以說:「大家辛苦了,你們有多努力我是看在眼裡的,這個階段本來就很容易出現問題,我當年剛來公司時,表現還不如你們呢。」

同樣是場面話,這種表達聽起來就比較熱乎,因為它以「你」為重,突出了個體差異性(我當年剛來公司還不如你們),就不再顯得那麼漠不關心了。這雖然只是說話技術上的一小步,但卻是我們能否擁有好人緣的一大步。

最後,當我們想求他人辦事的時候,其實最需要的就是第一時間把要求說清楚,這是一個思路上常常被忽略的要點。人和人之間少不了相互幫忙,可是得大大方方地說出來,我們才好確定這個人情該不該給,而不是被偷偷摸摸地當傻子利用。

當你問別人「你什麼時候有空」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人家如果幫你,難道僅僅是因為他有空嗎?有空的時候他能幹的事情多了去了;反過來想,就算沒有空,也不意味著他不願意為了你變得有空。

所以,求人辦事就要一股腦地把想辦什麼事、有什麼地方需要幫忙、事情的來龍去脈是什麼、哪些方面是有顧慮的、有沒有什麼實際的好處等事先想明白、跟人說清楚,才算是盡到了求人幫忙的義務。退一萬步講,你先漫天要價,人家也能坐地還錢,你一句話不說先來一句「在嗎」,又不說清楚什麼事情,對方反而不願意跟你溝通,還隱隱覺得有種差點被你套住的不舒服感。

〈使用說明〉

看完這篇,有些人或許會覺得太麻煩了,為什麼只不過是說句話還要顧慮這麼多?更何況,只要我是無心的,那麼有些話就算對方聽完不開心,那也只能怪他玻璃心。

但溝通這件事,本就是一個點點滴滴、不厭精細的過程。那些說起話來讓我們覺得舒服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們口才特別好,說了什麼特別讓人開心的話,而是因為他們能預知每個可能的稜角,並且預先進行了包裝或改造。

因此,「好口才」其實都是來自「好用心」。至於那些懶得用心的人,在撞碎別人玻璃心的同時也被玻璃割得滿身傷,這就實在怪不了人啦!

常用例句

● 你這樣做讓我……

當你想表達對他人意見的時候,不要評價他人的行為,而只敘述對自己的影響。用這樣的句式不容易讓人感覺到冒犯,因為你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感受而已。

● 我認為你做得真的很好,只不過這件事情……

在否定事情的嚴重性之前,先單獨表達對你要安慰、關心的對象的重視和肯定,這樣就不容易讓人覺得你名則關懷、實則漠然了。

● 你好,我有件事情想找你幫忙,事情是這樣的……打擾了!

直接說你想求人的事情,將判斷的權利留給對方,是最節省別人時間的方法。如果要表達禮貌,只需要在最後補上適當的禮貌用語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