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好說話:新鮮有趣的話術精進技巧 > 承上啟下的工具性溝通 >

承上啟下的工具性溝通

某些藥,是為別的藥服務的,它們被叫作“藥引子”;同樣,某些溝通,是為了讓接下來的溝通更順暢,這種作為工具的預備性的溝通,可以叫作“工具性溝通”。在開展實際對話之前,我們有很多準備工作要做;同樣,在對話從淺水區漸漸邁向深水區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建立基本共識、擴充對話時間、調整預設認知以及釋放可能的善意。

及時有效地傳達信息

為自己贏得表達的時間

〈誤區〉

沒時間?說快點!

我們很多人在傳達信息時,往往面臨兩個難題:沒機會、沒效率。這其中包含一個共通的重要因素——時間。

人生中有很多這樣的時刻:你想說話,卻發現機會稍縱即逝,不得不在短時間內解決戰鬥。比如在電梯裡遇見領導,或是客戶撥冗給你三分鐘介紹產品的機會,抑或是在女友負氣出走前追上去想連忙解釋誤會…此時,怎樣讓他們願意聽我們講話?怎樣讓他們回應到我們想講的主題呢?

很多人有個毛病,想著既然時間緊迫,那麼當然就要快問快答、長話短說,恨不得像相聲裡“報菜名”那般,連珠炮似的一口氣把事情說完。

但請注意,溝通這件事永遠是雙向的,不是你單方面把事情講完了,任務就結束了。更重要的是,在表達的過程中,聽眾還得能投入,溝通才算成功;否則,說得飛快,只會讓原本能耐心表達的重點變成一股腦的噪聲。一不小心,情況就會變得像早年的瓊瑤連續劇那樣,男主角滿頭大汗地在一旁忙著解釋,只換得女主角捂著耳朵,搖著頭說:“我不聽,我不聽!”

〈小訣竅〉

“買時間”策略

時間既是阻礙溝通最大的絆腳石,也是成就溝通最好的催化劑。所以在溝通中,我們最需要的往往是為自己贏得時間,才能讓人家願意聽我們好好說話。

在此,我們要介紹一個“買時間”的小技巧。

什麼叫“買時間”呢?簡單說,就是在對方不給我們足夠時間說話的時候,先別忙著去埋頭想自己要講什麼,而要先去思考——如何才能讓別人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聽?

我們得先給自己爭取到時間,才有機會說清楚自己的想法。

比如在面試中,當主考官突然出題:“現在給你一分鐘時間,請你展現一下個人魅力(或其他特質)。”這時,你會怎麼辦?一分鐘,夠幹什麼呢?唱首歌都不夠,怎麼展現個人魅力?

其實,這就是考驗我們在條件不足的時候,要想辦法創造條件體現自身的能力。此時我們要做的其實不是展現魅力,而是爭取能夠展現魅力的時間。

如果我們沒什麼可以當場展示的才藝(這幾乎是肯定的),那我們可以這麼說:“讓我用一分鐘時間展示魅力,這個挺難的,尤其對於我來說。其實工作的時候我是一個沒什麼魅力的人,存在感不強;但不知道為什麼,身邊很多朋友都說跟我相處起來很舒服,一起做事的時候,能讓他們覺得特別安心。也許,這也是一種奇怪的魅力吧!所以,可能會有點超時,但是不知道我可以講幾個這方面的例子嗎。”

這短短幾句話裡包含了三層意思。

第一,製造意外。面試官要求展示魅力,但是作為應聘者來說,你不按常理出牌,直接告訴面試官你幾乎也沒什麼魅力好展示的,至少在這個場合施展不開。

第二,引發好奇。拋給面試官一個疑問:沒什麼魅力,為什麼別人願意跟我一起工作呢?你難道不想知道嗎?

第三,回應主題。當面試官對你所說的“沒有魅力卻受歡迎”這個主題開始感興趣時,你就可以開始講幾個小故事,說明自己是如何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能讓人覺得舒服卻又不顯露自己。即使超時,對方也不會計較,因為我們已經給自己買到了時間。

這樣的智慧,其實古已有之,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戰國時期,齊國有個公子叫田嬰,準備在自己的封地(薛)築城。但在那個年代,這種行為其實就是在經營自己的私人武裝,很容易引起齊國國君的猜疑。田嬰身邊的門客紛紛勸阻,最後田嬰實在心煩,就放了句狠話,說:“誰再來說這件事,我就殺了誰!”

此時,有個說客就跑來跟他說:“公子啊,關於築城這件事,我只講三個字,多說一個字,你就把我給殺了。”

這就是我們所講的“製造意外”。果然公子一聽,心想:三個字就能說服我,怎麼可能?好,我倒是要聽聽你想說什麼。

於是說客通過這個動作,就很成功地從那原本“一句話都不想聽”的公子身上,買到了說三個字的機會。

接下來,就是“引發好奇”。於是說客走上前,恭恭敬敬地說了三個字——“海大魚”,說完扭頭就走。這下,輪到公子不幹了!海大魚?什麼意思?事情沒講清楚,怎麼能一走了之呢?追問之下,說客依舊不答,因為一開始說好了只能講三個字,故“鄙臣不敢以死為戲”。

結果,公子只好反過來安撫說客,讓他但說無妨,不會治罪。為什麼?因為說客已經引起了他的好奇心。到了這一步,說客從原本說三個字的機會,又進一步地買到了暢所欲言的時間,而他完整的觀點,也是在等到了這個階段後才開始表達。

最後,就是“回應主題”。說客製造了好奇之後,還是得回到主題上來,而且還得講出一番道理,不然對方發現你只是故弄玄虛,恐怕最後還是不會放過你。那麼,“海大魚”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說客是用比喻的方式告訴田嬰現實狀況——齊國就是你的大海,而你就是這片海裡沒有天敵的大魚。但如果在封地築城這件事上引起了齊王的懷疑,齊國不再庇佑你,那你就會像大魚擱淺在沙灘上,誰都可以欺負你。到時候,城牆築得再高,又能擋得住誰呢?

田嬰一聽有道理,築城這事就再也不提了。

這就是一個運用“買時間”策略的典型案例。製造意外、引發好奇、回應主題,將原本緊迫的溝通機會爭取擴大,讓對方不由自主地想聽下去。

所以,當表達的時間受限時,千萬不要繼續一根筋地按照原本的思路講下去,也不要把話說得跟連珠炮似的,而要首先考慮為自己買時間,讓對方有耐心聽,我們才有可能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路。

〈使用注意〉

首先,這招買時間,只能用於對方不給你時間,而非情勢不給你時間的情況。所以當你衡量現實狀況,發現緊迫的不是人,而是局勢時(譬如失火了),還是要長話短說。

其次,夠膽買時間,你就得有底氣用好買來的時間,不然你成功地引起了關注,最後沒講出什麼東西來,只會失敗得更慘。

常用句型

● 請先給我一分鐘好嗎?保證不耽誤您時間。

● 關於這件事,如果您不給我時間解釋,那就是逼著我說謊話了。

● 這事很複雜,你想知道詳情嗎?

傳遞壞消息的分寸與技巧

〈誤區〉

怕被罵,所以言行失當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因職責所在,常要負責對別人報告壞消息。比如身為醫生,要向家屬傳達噩耗;身為老師,要向家長傳達小孩不良的品行;身為人力主管,要向被裁掉的員工傳達離職通知……在傳播領域中,我們一般把這類專門負責向他人傳達壞消息的人,稱之為“報喪者”。

好消息來了,我們能興高采烈地四處傳播,這沒什麼問題。但面對壞消息,如何轉述和報告,就相當考驗我們傳遞信息的水平了。因為儘管錯不在你,“報喪者”卻總是特別容易遭受池魚之殃——畢竟,一般人聽到壞消息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憤怒、否認,而近在眼前的“報喪者”,往往就成了最好的發洩對象。

報告壞消息的時候,最常見的誤區就是因為要表現出感同身受,反而讓自己受牽連,成為被指責的對象。以往那些狗血影視劇作品中,有個常見的誤導,那就是醫生向病人報告手術結果的時候,經常演得太過,家屬還什麼都沒說,他就自顧自面色悲慼,一副“這種結果,我實在不能接受”的表情。

然而,這樣就要出問題了。本來你只是一個來傳達消息的、不承擔任何責任的中立方,可是一旦你表現得過於同情,就容易會給對方一個遷怒於你的情緒出口:“你既然這麼不能接受,當初為什麼不再努力一點。”明明本來不關你的事,卻要因此受牽連。

報告壞消息時的第二個誤區,就是我們經常會混淆“善意”和“愧疚”這兩種情緒。為了表達自己沒有惡意,很多人開口就是“對不起”,換來的卻未必是對方的心平氣和,反而很可能是一句惡狠狠的話:“說對不起有用嗎?你得給我解決!”

我們要明白,很多人都有一種陰暗心理,就是遇到壞事總想找個人負責,誰離得越近誰就越危險,這是大家都共有的人性陰暗的一面。所以,表達善意的時候如果混雜著愧疚,就容易被人抓住把柄,對方很容易會覺得:如果你沒錯,你在愧疚些什麼呢?本來這事沒你的錯,也都會變成是你的錯。

至於第三個誤區,則是有些富於行動力的人,在傳遞壞消息的同時,為了安撫接收方,也為了避免自責,往往會主動出言安慰,甚至出謀劃策,試圖幫對方解決整個問題,卻忽略了這樣做其實很容易有失分寸,並伴隨著極大的風險。

首先,作為傳達消息的中立方,你未必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主動安慰和建議,一個弄不好就畫虎不成反類犬,讓原本就情緒不佳的對方更添憤怒。比如,有些人喜歡自作主張地說類似“沒事啦”“想開點”“這說不定也是好事呢”這些話,可是如果你傳遞的壞消息其實對接收方來說是天大的事,你這麼輕描淡寫、大事化小,對方會怎麼想?

其次,當你主動安慰的時候,就將自己的身份由“不承擔責任的傳達者”轉變成了“要承擔責任的行動方”。試想一下,假如對方聽了你的安慰,過會兒發現心情還是很糟糕,再回來找你,那你是不是還得接著安慰?如果你給對方出了主意,他聽著覺得有道理,再詳細咨詢,你是不是還得幫著他把後續工作做完?畢竟建議可是你提的啊!這其中就算沒有出紕漏,你也得費神勞心,付出不必要的努力;而萬一出了任何問題,責任還得歸你。

本來沒有你的事,主動安慰之後卻多出了一部分你要負責的事,不啻引火燒身。

〈小訣竅〉

專業、善意與陪伴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教導大家要有人情味一點,但是在傳遞壞消息的時候,我們更需要展示出的應該是一種中立的姿態,既不過分親熱,又不過分冷漠,才能做到既準確忠實地傳遞消息,又不會進一步刺激到接收方的情緒。

首先,在不過分親熱方面,沒有什麼比專業人士的中立姿態更讓人挑不出毛病的了。所以在醫患溝通準則中,總會提醒醫生一定要注意塑造自己的專業形象,並且盡量在專業的環境裡進行交流。對其他專業人士而言,有制服的,要把制服穿整齊;沒有制服的,服飾、聲音、表情、姿態也都要有專業人士的規範。說話要清楚有力,不要支支吾吾;眼神要直視,不要躲躲閃閃。而這些細節,其實也是在暗示告知方沒有做什麼虧欠被告知方的事情,壞消息不是來自告知方,告知方只是因為職位、身份,才來向被告知方傳達這個消息。

所以,無論是醫生對患者說檢查結果不妙、人力資源對求職者說沒有被錄取,還是銀行職員對客戶說貸款沒辦下來,這些都充分展現出自己的職業特點,都需要經常練習這種專業性,既不拖泥帶水又毫無生硬之感,才是最好的尺度。

其次,我們日常在與人溝通時,經常強調一個概念叫“同理心”。面對壞消息時,當我們懷著善良的、悲天憫人的情懷,正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然而然就會生出一種“我應該多做一點事來幫助你”的心態,慈悲行為就是這麼來的。但其中有一點微妙的差別需要注意,那就是:我們應該表達的是“願意幫助的善意”而非“過失在我的愧疚”。

我們可以試著比較一下這兩句話:

“對不起,這事辦砸了。”

“很遺憾,這事沒成功。”

仔細想想我們就會發現,“遺憾”是因為對方會難過,所以我們從人道主義的角度覺得也不開心;“對不起”則是因為這事沒做成我們也有責任。前一句話,對方馬上就可以抓住話柄,說一句:“事到如今,你光說對不起有什麼用?接下來,說說看你要怎麼辦吧。”但後一句話,對方順著語境,話鋒往往很自然地就會變成:“嗚嗚嗚,那現在,我該怎麼辦?”

所以要記住,不論我們有多善解人意,我們都只是來傳達消息的,而不是來道歉的,說句“很遺憾”也就行了,不要上升到愧疚、抱歉這種話。注意這一點情緒上的微妙差別,很多時候就可以避免後續的無盡麻煩。

最後,既然前面不斷強調,當我們作為壞消息的傳遞者的時候,不要過分親熱,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報告完不好的消息就應該趕緊走,一刻也不停留呢?

在這裡請大家注意,走當然要走,可是跑得太快,還真有可能會犯錯誤。因為行色匆匆就代表著不尊重,就算我們沒有做錯任何事,單是這個不尊重也足夠把人氣瘋了——“哦,我們家出這麼大事,你就當什麼都沒發生?”

所以,報告壞消息的時候,最好是在一個封閉或者半封閉的空間,而且最好是先跟對方一起坐下來。別著急,要表露出一種態度,那就是:“你一定有很多疑問,你一定覺得這不可能,沒關係,我可以在這裡一直陪你,幫你耐心解答問題。”

可是,有一個關鍵點需要特別注意,那就是之前提到的:可以陪伴,但千萬不要主動安慰。無論是想當然地說一些自以為“體貼”的話,還是用主動的肢體語言,比如握住對方的手或拍拍背來安慰人,抑或是給出所謂“積極的”解決方案,都不可取。要時刻牢記,作為“報喪者”這樣一個天然就不討好的角色,分寸重於一切,任何越界的行為都有可能節外生枝,給雙方都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好比電影《在雲端》中,由喬治·克魯尼飾演的“解雇專家”就深諳此道,每單業務,他都拒絕使用視頻工具進行遠程解雇,而是堅持親自飛去需要裁員的客戶公司,與被裁員工面對面溝通,但絕不多說一句不該說的話,既從容地盡到了陪伴的義務,又不至於因為貿然給出建議而旁生枝節。

〈使用注意〉

請注意,這裡談到的“傳遞壞消息”的分寸和技巧有一個適用範圍,那就是這件壞事並非由你造成,你只不過是因為身份、職業使然的一個傳遞渠道而已。畢竟,很多時候病人治不好,不是醫生的責任;經濟形勢不好老闆不得已而裁員,負責通知這事的人力資源也只是盡他轉達的職責而已。所以我們才說,要專業而不要同情,要善意而不要愧疚,要陪伴而不要主動安慰。但是如果這事本身就是你的錯,那麼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這個時候,你應當做的第一步是先學會如何道歉(請參照“衝突溝通”一節中“螞蟻搬大象”式的道歉技巧)。

常用句型

● 我來說明一下,這件事情是這樣的……

要表達專業性,首先你的表述要中立客觀,如果可以,最好還能有一點權威感。所以在報告壞消息的時候,要盡量避免說“我覺得”“我認為”,不要支支吾吾,而是要用類似“說明”這樣的詞語,用不帶個人主觀色彩的表述方式,強化你的專業形象。同時也要傳達出免責信息——這件事不是我造成的,我只是來告訴你它是怎樣的。

● 我很遺憾,情況並不樂觀……

說遺憾,意味著你僅僅是出於人道主義而表示出善意,有別於愧疚和抱歉。

● 有任何疑問你都可以問我,我會告訴你我所知道的一切信息。

首先,表示願意解答疑問,是在盡陪伴的義務;同時強調自己說的都是知道的事情,是在暗示自己只是個信息的傳遞者。如對方問起,知無不言,但也言盡於此了。

迅速真誠地營造關係

破解初次見面的尷尬

〈誤區〉

沒話題?聊隱私

在剛認識的人面前,我們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面面相覷、無話可談的社交尷尬症。比如拜訪客戶時,面對等候室裡那位慇勤接待的實習生;出差時,面對主辦方派來接機的工作人員……這種時候,大家萍水相逢,要深聊,實在沒必要;要完全不搭理人家,則彼此面面相覷十幾乃至幾十分鐘,又好像不太禮貌。

像這種短暫的社交尷尬,老一輩的人,往往都是用“探詢隱私”的方式來解決,比方問問“你結婚了嗎”“有沒有對象啊”“小孩多大了啊”。畢竟在過去那個年代,彼此打探打探家庭背景,以示不拿對方當外人,也是一種表露善意的方式。

但在今天這個時代,大家越來越重視個人空間,強調多元生活,你要再想找話題可不能問這些問題了。一來是交淺言深,容易給對方壓力;二來是怕人覺得你別有企圖。

〈小訣竅〉

聊名字

在沒話找話的情況下,最簡單的一招就是和對方聊聊他(她)的名字。

“您好,初次見面,我叫黃執中,請問您怎麼稱呼?”

“我叫馬薇薇。”

“哦,wēi是哪個wēi?”

“薔薇的薇。”

“哇,好漂亮的名字,你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女兒像朵花嗎?”

“是啊,還要有刺呢!”

“哈哈哈,我覺得同樣用花草取名字,用薇薇就比叫什麼蘭啊、芳啊來得更別緻,而且將來取英文名也容易。”

“是啊,我的英文名就叫……”

聊名字有幾個好處:

第一,陌生人相遇,一開口永遠是請教姓名。所以既然開了這個頭,不如接下去,也省得額外找話題。

第二,即便再怎麼不瞭解對方的背景或嗜好,但有一點是永遠不變的,那就是每個人總是對他(她)自己最有興趣。所以跟別人問起名字的寓意、取名的由來,或者聊幾句稱呼或綽號的趣聞,既能表現出你對陌生朋友的重視,又絕不怕冒犯對方。

更何況,與西方姓名動不動就是約翰、湯姆、瑪莉或茱蒂相比,中國人的名字有一個很大的特色,那就是父母給我們取名時,在短短兩三個字中常常融入大量的寓意、典故與期盼。甚至有時候,名字還包括了家族的族譜用字、長幼排序、五行風水。如果我們恰好懂得對方名字裡的典故,幾乎一上來就可以給對方留下不錯的印象。

那要是不懂呢?沒關係,用請教的方式也能聊。尤其一些少見的姓氏或者冷僻字,用在姓名裡,幾乎都能讓對方帶出一段話題。簡言之,只要沿著對方的名字開聊,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眼前是一個寬廣的天地,從聊名字開始,最後可以變成聊家庭、聊個性、聊人生……

“您好,初次見面,我叫黃執中,請問您怎麼稱呼?”

“我叫邱晨。”

“嗯,早晨的晨,是因為在早上出生的嗎?”

“對啊,我媽媽生完我時,眼見醫院窗外的破曉特別漂亮,所以就取了這個名。”

“感覺挺有朝氣。”

“沒有啦,其實我這個人很頹的。”

“哈哈哈,頹才好啊,我也不喜歡給自己太大壓力……”

〈使用注意〉

和對方聊名字時,有一點必須切記,那就是千萬不要說出“這個名字很常見”“啊,我認識一個人,也叫這個名”之類的話。因為每個人都會希望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所以除非對方主動提到“我跟那個名人同名,也叫黃磊”之類的話,否則我們都應該避免去稀釋對方的獨特性。

此外,本篇的重點主要是針對那些萍水相逢、沒有打算深交的陌生人之間,用來填補尷尬的社交空白時使用。如果面對的是想要更進一步拉近關係的對象,譬如重要的客戶或心儀的女神,那麼光聊名字反而會因為過於客套而造成距離感,使用時要謹慎。

常用句型

● 您這個名字很少見,別人應該一聽就很難忘吧?老師點名的時候是不是總逃不掉?

● 您父母應該很有文化,才會取這樣的一個寓意深長的名字。

● 哈哈,您這個名字,是不是常被人讀錯?

用聊八卦拉近距離

〈誤區〉

聊天,完全不能涉及私生活

上文我們談到,聊天的時候涉及隱私是不禮貌的,但是這個原則也不是絕對的,特別是對於那些你比較親近的,或者是想跟對方熱絡起來的人。只要選擇正確的話題和切入角度,聊到私生活反而是拉近距離的一種方式。

這個觀點乍看起來有點奇怪,但是你反過來想想,如果聊天時完全不涉及私生活,對話會是什麼樣的呢?你應該見過那種互相利用只談錢不走心的飯局、各自吹噓抓住一切機會顯擺自己的聚會、沒話找話客套對客套的場面、無話可說低頭刷手機的場景,這些對話的確都不涉及私生活,可是真的有意思嗎?

當然,志同道合的知音,可以就共同的愛好聊得開心又不涉及隱私,但是這需要雙方都同樣專業而且喜好一致,而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更糟糕的是,如果圍坐在一起的還有別人,往往完全插不上話,我想你一定也見過飯桌上兩個人聊得熱火朝天,其他人像聽天書一樣昏昏欲睡的情況吧?

所以,從大家身邊的事情出發,談及私生活,也就是俗稱的八卦,雖然聽起來容易冒犯人,但卻是真正跟人打開心扉、拉近距離的必選方式。

只不過,同樣都是聊八卦,很多人的聊天方式就很容易惹人反感、招人討厭。

比如聊到婚姻,很多人會問:“你怎麼還不結婚啊?”這句話十分容易引起他人牴觸,對方內心的聲音一定在說:我憑什麼要結婚啊?你結婚早了不起啊?就算只是問“你有沒有對象啊”這樣的話,在我們這樣的文化環境裡,也容易被當成一種壓力。

同樣的問法還有:“你生孩子沒有啊?你什麼時候生孩子啊?”“你在哪高就啊?什麼職位?待遇好不好啊?”

〈小訣竅〉

不給對方施加壓力

既然有時候我們必須涉及私生活才能聊得熱絡,而涉及隱私又容易招人反感,那麼這類問題究竟應該怎麼聊呢?換言之,如何正確地八卦呢?

其實,把剛才說過的這些誤區倒過來想一想就會發現,不給對方施加壓力是最根本的原則,具體來說,有以下三個注意事項。

注意1:不要索取信息,而要分享態度

很多時候我們打聽對方信息,只因為說法不夠講究,以至讓對方感覺到被評價,甚至被歧視。

有人可能會說:“我就是問問你有沒有小孩或工作怎麼樣嘛,知道這些我才能更瞭解你,才能跟你走得更近啊!”然而事實上,有沒有歧視不是我們自己說了算,而是對方說了算。社會上就是天生有很多鄙視鏈,我們自己心裡得有數。就算自己沒這個意思,別人也可能會覺得是這個意思,這你就百口莫辯了。

其實,很多時候稍微換個說法,就不會給人歧視的誤解了。比如,我們想知道別人有沒有小孩,有的人會這樣問:

“你有孩子嗎?”

“打算什麼時候生呢?”

“小孩多大啦?”

這種單方面索取信息的問法,給人的感覺不會很舒服,會覺得像是在接受拷問,可以改成分享態度,比如問:

“你喜歡孩子嗎?”

“這年頭當父母啊,真是越來越不容易!”

這類問題就比較不會傷人,因為“喜不喜歡”或“容不容易”只是表達態度,聊起來沒有壓力。且態度這東西,聊著聊著,對方往往就會很自然地變成跟我們分享信息,比如順便告訴我們:“喜歡是喜歡,不過現在工作太忙,還沒有計劃要小孩。”或者是:“唉,家裡生了兩個,現在累死了!”

此時,你們對話的重點就能從分享態度進階到分享信息,雙方關係也就更拉近了。

同樣,當以後想問別人“有沒有買房”或“有沒有女朋友”之類的問題時,你也不妨調整一下,改成:“你覺得現在這個時候投資房子可行嗎?”或者:“我覺得女生真是麻煩,有時候還不如一個人呢!”

像這樣,把態度問題拋出去,對方自然就會聊到我們想要知道的信息。

注意2:拋磚引玉,以自我揭短的方式向對方拋出話題

在我們聊八卦的時候,很多壓力都是來自另一方無意間的炫耀。比如我們想知道對方最近的情感狀況,這樣的問法就是不合適的:

“情人節我男朋友送了我一個新款的包包,我超喜歡!哦,對了,你跟你男朋友最近還好嗎?”

無論對方有沒有收到男朋友的禮物,這樣的問法都會讓人感覺是在炫耀,無形中給對方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對方有可能會帶著敵意的態度,拉開架勢和你比誰的男朋友更好,或是抱持著“你有禮物了不起啊”的心態結束這場對話。

但同樣的話題,如果你以自我揭短的形式問出來,先試試水,效果就會好很多。比如:

“我男朋友最近總是加班,相處時間很少,我不開心的時候,他也只會用買個包這種方式哄我。我看你男友對你特別用心,你有什麼相處的訣竅嗎?”

在這裡你先對自我狀態進行否定式陳述,讓對方感受不到壓力。接下來,對方不管是和你聊起她男朋友的貼心舉動,或分享他倆的相處之道,抑或是吐露和諧表象下的真實情況,你都可以瞭解到對方更多的信息,關係自然也就拉近了。

同樣方式也可以問工作狀態:“我最近覺得自己的工作沒勁透了,可就是下不了決心換工作。我看你幹得倒是挺起勁兒,你怎麼就能這麼上心啊?”只要我們這樣問,對方一定會跟我們透露那些平常不太會跟人說起的信息。

這裡的關鍵,是拋磚引玉從自身講起,自我揭露而不是炫耀,同時提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這樣才能自然而然地聊得比較親熱。

注意3:把問題拋給在場的所有人,而不是特意面向某個人

多人聊天時,同一個話題可能是這個人的甜蜜點,也可能是另一個人的禁忌區,想要避免他人的反感,聊天時要盡量把話題拋給更多的人,那些不想接話的人也自然不會感受到太大的壓力。而只要我們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共鳴,總會有人接話茬,大家聊開了,自然就會你一言、我一語,更多的信息就出來了。比如,我們想瞭解一下身邊人的婚戀狀況,可以這麼開頭:

“我現在根本不想結婚、不想生小孩,可是父母天天催,你們這些還沒結婚的有沒有想過什麼時候結婚啊?你們是怎麼應對父母催婚的?”

這樣一問,周圍人的婚戀情況基本就清楚了。

總之,聊八卦時應以不給對方壓力為大原則,做到不索要信息、不炫耀自己、不具體針對,才能既拉近關係,又避免冒犯。

〈使用注意〉

第二點注意事項“自我揭短”,不是要你說謊話,總不能男朋友明明送了你包包,卻故意裝可憐說沒送,好去套對方的隱私。這種行為,日後一旦被抓到,會留下極壞的風評。

同時,揭短也並不意味著抱怨,它的意思是要你在同一個現實中(比如男朋友送包包)分享出不同的感受面(他也只懂送包包),好讓旁人可以從中發現,自己的生活也是有亮點、能炫耀的(我男朋友雖然沒送包包,但會每天陪我聊天)。

常用句型

● 唉,我現在覺得找工作好像還是要找自己有興趣的最重要,你覺得呢?

● 你喜歡目前的工作嗎?

委婉禮貌地拒絕對方

〈誤區〉

想借錢?借多少?

生活中,要開口跟人借錢固然很難,但坦白說,要開口拒絕熟人向你借錢,其實也一點都不輕鬆。

面對親友的請求,沒有人喜歡借錢出去,但是也沒有人願意因為一點錢就得罪親友。面對那些我們不想傷感情但又不想借錢的親友,該如何拒絕呢?

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問:“你想借多少?”而這是大錯特錯的。

因為首先,你一開始就把話題的焦點放在“借多少”這個問題上,相當於已經錯失了拒絕借錢的機會(對方內心活動很可能是:你如果一開始就不打算借,幹嗎問數額呢?既然問了,就意味著或多或少總能借點唄);其次,除非你問完之後毫不遲疑地拿出錢包,否則你同時也失去了借錢給對方時原本可以收穫的人情(對方內心活動很可能是:你居然討價還價之後才借給我一個打過折的數目,我就算借到錢也覺得受到了侮辱)。比如我們演示一下:

“馬薇薇啊,最近我手頭有點緊,可不可以先跟你借兩萬?”

“哎呀,我現在手頭也不方便。這樣吧,這裡有2000你先拿去用,可以嗎?”

“唉,2000真的不夠啊。幫幫忙,看在老同學的分兒上,能不能再多借一點?”

“那我看看……”

(對方內心:現在不管你借不借,我都不會領你這個情了)

這種無休無止的、不快樂的糾纏,就成了對話中的主要基調。可見,一上來就著重“借多少”的應答方式是不對的。畢竟,只要一談起金額,那麼這場談話的主動權就會落到借錢者的身上,對方的每一次討價還價都好像是在質問:

“你捨不捨得這麼多?”

“你現在手上有多少錢?”

“你覺得我們的交情值多少錢?”

以上這些問題正是我們最難以回答的,說實話錢包吃虧,說謊話良心吃虧,總之都是自己不舒服。甚至在許多情況下,討價還價之後借給對方,還不如乾淨痛快地拒絕,更能維繫雙方關係。

究其根本,這是因為在咱們中國人心裡,跟每個親友的感情或多或少地都與某個具體的金額掛鉤。親近點的,願意借的金額會多一點;疏遠點的,願意借的金額會少一些。比如,同學借錢,在我們心裡頂多1000元封頂,不還就算了;親戚借錢,大概可以承受1萬元,多了自己就會心疼,還得日夜擔心人家不還。然而,把這個“情感數額”拿到檯面上說,卻是一件很失禮、很不講情感的事情。

正因為如此,當一個我們實在很不願意借錢的人開口來向我們借錢的時候,往往就意味著我們內心對他認定的那個金額,跟他所自我感覺的金額,壓根兒不是同一個數字。所以,此時一旦你將借錢的重點放在金額上,彼此的關係就已經基本走向破裂。人情變成了討價還價的交易,借錢的雙方會在不好意思的彼此糾纏中商量出一個居中數目,可兩個人都覺得自己虧了,再加上日後我們不甘心地催錢和他不以為意的拖延,這種本來就脆弱的關係早晚會斷裂的。

總之,將重點放到借錢的金額上,是想要拒絕他人借錢的人最容易走入的誤區。

〈小訣竅〉

別關心金額,先關心原因

遇到親友借錢,第一步,一定不是先關心“借多少”,而是先關心“為什麼”。唯有這樣,才能把焦點放在對方身上,掌握這場談話的主動權。

其差別在於:對於“借多少”,這個話題是落在我們身上;但對於“為什麼要借”,這話題是落在對方身上。別忘了,借錢時給我們一個合適的理由是對方的義務。而先問原因,一方面顯得咱們重情重義,關心對方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把壓力轉嫁到對方的身上,更容易採取下一步的舉動。

此時,對方說出的借錢理由也不外乎兩種:

一是救急,比如說家人生病要借錢救命,這個時候我們的態度往往是能幫就幫。如果對方借錢的數額實在太大,借不了那麼多,或是壓根兒不想陷入無止境的催錢與拖債中,也可以將你認為合適的金額用包個紅包的方式送給對方,而原本是想借錢的親友也不太可能挑你的理。

二是免息,比如說對方是因為買房、買車等一切購買行為而借錢,目的是為了省去銀行利息,把我們當免息並且無限期還款的銀行在用。面對這種理由,一旦開始借錢,基本上以後雙方的關係就是催款關係;不借,反而可能還有一線生機。

當對方說出諸如買房之類的借錢理由時,不要馬上說“買房啊,不借”這樣讓人尷尬的話,而是要進一步以關切的態度來確定對方缺錢的原因,比如:

“買房首付不夠啊,理解理解,現在房子的確太貴了。”

千萬不要傻乎乎地直接問對方,憑什麼買超過自己支付能力的房子,這樣顯得很不客氣。只要我們開始感歎房子太貴,跟對方做出同仇敵愾的樣子,對方一定會順勢進一步解釋不是自己非要超前消費,而是丈母娘或者老婆逼的,這就間接幫助我們確定了對方借錢的根本原因及壓力所在,同時也為提出拒絕理由打下了基礎。

而探聽清楚原因後,接下來,我們就可以根據對方的原因給出一個不借的相似理由,比如:

“我借錢是因為最近想籌劃買房,你看能不能幫我周轉周轉。”

“哎呀,怎麼這麼巧,我恰好最近也在計劃買車,手頭的資金壓力也很大,想幫你也是有心無力啊。”

此時,大家都是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在努力攢錢,對方臉皮再厚也不會說“你的美好生活先等等,我的美好生活比較急”吧?

再比如:

“最近老闆承諾的獎金一直沒到位,生活實在有點困難,你能不能幫幫我?”

“啊?你也遇到一樣的問題啊!我們老闆也是一樣,工資都拖著不發,現在的老闆怎麼都這樣啊!”

直接表明與對方遭遇一樣的困境,還可以借勢與對方一起抱怨老闆,情感上也可以下得了台階。

這個訣竅的巧妙之處在於:當對方以某種原因為理由向你借錢時,對方一定會覺得這個理由本身很有說服力,他人無法拒絕,而用同樣的理由來拒絕對方時,他也同樣沒辦法再接著糾纏,或否定你的理由不重要。

〈使用注意〉

這一篇的分析比較多,因為在我們在談到如何拒絕親友借錢時,所分享的其實不只是如何說話的技巧,還包括一定程度的人際觀與金錢觀。當然,對於後兩者,人生沒有標準答案,所以僅供參考,有不同看法的朋友大可將本篇重點放在對話目標的挑選上。

另外,希望你做好心理建設,借錢給人從來都不是義務,沒什麼不好意思的。你肯學習好好說話,把拒絕的話說得好聽些,已經是在額外付出了。

常用句型

● 你最近是遇到什麼困難了嗎?

● 我也遇到了一樣的問題,真抱歉沒法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