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邏輯思維能力與素養 > 三、你知道張老師的聯繫方式嗎?語句的語用含義 >

三、你知道張老師的聯繫方式嗎?語句的語用含義

典型案例

「你知道張老師的聯繫方式嗎?」甲發短信息給乙。

「知道。」乙回復。

「能告訴我張老師的聯繫方式嗎?」甲再次發信息給乙。

「能。」

邏輯辨析

案例中甲的交際意圖很明顯,他不是單純地問乙是否知道張老師的聯繫方式,也不是單純地問對方能否告訴他張老師的聯繫方式,他的真實意圖是讓乙告訴他張老師的聯繫方式。顯然,乙沒有領會這一語用含義。

交際過程中的語用含義是不容忽視的,如下面的對話:

一位女士正坐在公園裡的長凳上休息,一條小狗躺在凳子前不遠處,此時一老者走了過來,也在長凳上坐下。

「你的狗不咬人吧?」

「不咬人。」

「你不是說你的狗不咬人的嗎?」老者彎腰逗小狗,突然他的手被狗咬了一口,生氣地問道。

「是啊,我的狗不咬人,但這條狗不是我的。」

老者問女士的狗是否咬人時,他實際關心的是當下的那條狗是否咬人,這一交際意圖也是十分明顯的。女士的回答雖然沒有有意欺騙的意思,也許她的狗真的不咬人,但在此情此景中,她更應該講明狗不是她的,因為老者已經誤認為那條狗是她的了,她沒有提供足夠量的信息。

可見,如果不瞭解言語交際中語句的語用含義,交際很難順暢進行。

知識鏈接

言語交際總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完成的,語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語境指一句話的前言後語,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上下文;廣義的語境除了上下文語境外,還包括情景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情景語境指交際者所處的周圍環境:交際的時間、地點、場景以及說話的對象、目的、話題等。社會文化語境指支配、規範著具體言語行為的社會習俗和文化傳統,它們以潛在的背景知識作用於言語行為。

語境在交際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它可以為語句中的索引詞提供指示對象,如「她比他高」,只有在具體的語境中我們才知道究竟是誰比誰高。

它可以排除語句歧義,如「麗麗上課去了」,「上課」是有歧義的,既可以理解為講課,也可以理解為聽課,說話人要表達的究竟是哪種意思,是可以依語境推斷出來的。

它可以用於補充話語的省略部分,如:「你明天去學校嗎?」「去。」這裡的答語只有一個字,離開語境我們是無法確定其完整含義的。

它可以幫助我們推斷出與句子相反的信息,如「他真是個守信用的人」,在具體的語境中有可能表達的是與字面意思正好相反的信息,即表達「他是個不守信用的人」。

語境也可以用於確定表達恰當與否,如「坐直了」,若是老師對學生說就是恰當的,反過來就不恰當了。

語境還可以幫助交際雙方傳達或理解言外之意。言外之意即語用含義,也稱隱含意義。會話中的語詞或語句除了表層含意之外,往往隱藏著深層含意,這種深層含意就是說話者的「用意」,也叫會話含意。

在不同的語境中,同一個語句可以傳遞完全不同的語用含義,如妻子對丈夫說「我好累」,若這位妻子是在下班進家門後對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丈夫說的,意思很可能是「我不做晚飯了,你做吧」。若這位妻子是在收拾乾淨廚房後坐到正在看電視的丈夫身邊時說的,意思很可能是「幫我揉揉吧」。若這位妻子是在丈夫想親熱時說的,意思很可能是「抱歉,下次吧」。若這位妻子是在週末早晨被丈夫叫醒時說的,意思很可能是「讓我多睡會兒吧」。可見,說話人使用句子傳遞的實際意義可能與句子本身的字面意義相去甚遠,在正常的會話中話語所傳遞的交際信息可能比字面意義要豐富得多。只有把握了說話人的語用含義,交際才能順利進行,我們常說的默契,其實就是雙方都能很準確地理解對方的語用含義。

正是因為句子除了字面意義之外,還有語用含義,下面的兩段對話才能被人們理解,才能被人們接受:

對話1:

A:「請問這附近有衛生間嗎?」

B:「馬路斜對面有家麥當勞餐廳。」

對話2:

C:「咱倆明天去看電影吧。」

D:「我還有好多作業沒做呢。」

我們究竟是通過什麼路徑掌握語句的語用含義的呢?為解釋這一問題,美國哲學家格賴斯提出了著名的「合作原則」。格賴斯認為,為了保證會話等言語交際的順利進行,對話雙方似乎在有意無意地遵循某一基本原則,以求有效地配合從而完成交際任務,這一基本原則就是合作原則。合作原則要求會話雙方根據會話的目的或交流的方向,使自己講出的話語在一定的條件下是交際所需的。合作原則通過四條準則來體現,其中有些準則還包含一些次準則(註:參見H.P.Grice,「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Syntax and Semantics,Vol.3:Speech Acts,ed.P.Cole&J.Morgan(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pp.307.308;何自然、冉永平:《新編語用學概論》,67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154~155頁,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1)量準則:所提供的信息應是交際所需的,且不多不少。

(a)所說的話應包含實現交談目的所需的信息;

(b)所說的話不應超出實現交談目的所需的信息。

(2)質準則:盡量保證話語的真實性。

(a)不要說自知是不真實的話;

(b)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

(3)關聯準則:所提供的信息要關聯或相關。

(4)方式準則:提供的信息要清楚明白。

(a)避免晦澀的語詞;

(b)避免使用歧義語詞或語句;

(c)要簡明扼要;

(d)要有條理。

根據合作原則中的關聯準則,我們先假定對話(1)中的B是遵守合作原則的,並且B的回答與A的問話是關聯的,而只有在「麥當勞餐廳裡有衛生間」的情況下B的回答才與A的問話有關聯,於是,A可以推知B的真正意圖是說「麥當勞餐廳裡有衛生間」。同理,對話(2)中的D的真正意圖是婉拒和C去看電影。可見,B和D表面上看似違背了合作原則,但聽者根據當時的語境,可以輕易推斷出話語的隱含意義,因而,他們實際上並沒有違背合作原則。

擴展延伸

一般而言,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會盡可能遵守合作原則,並且也希望聽者遵守。但是,違反合作原則的情況還是會經常發生。典型案例中的乙以及與老者對話的女士都沒有遵守合作原則中的量準則,不過,我們並不能完全斷定他們是有意為之,也許他們確實有些愚鈍,沒有理解會話中另一方的真實意圖。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他們是有意為之,也許乙天性頑皮,故意逗樂;也許那位女士麻木不仁,喜歡看狗咬人的情景。

我們再看下面的案例:

「對不起,先生,剛才我把賬算錯了。」一售貨員追上一位老先生說道。

「別想讓我退錢,你憑什麼說你多找給我錢了?」老先生有些生氣。

「哦,不是多找您錢了,是少找您錢了。」

老先生會錯了意,以為售貨員的意圖是要他退錢,這裡會錯意的責任不在售貨員一方,因為售貨員沒有違背合作原則。

有時會錯意是由於說話人違背合作原則中的方式準則引起的,如:

兩位在高校工作的好友有段日子沒見面了,這天他們在國家圖書館不期而遇,於是相約共進午餐。

「最近怎麼樣?」他問她。

「還好,科研進展得還算順利。」她答道。

「我不是問你科研進展得怎樣。」

「哦,身體狀況還行,剛體檢過,沒添什麼新毛病。」

「你今天怎麼啦?我是問你們夫妻關係怎樣?」

「還說我怎麼啦,你自己就沒問清楚。」

確實,他問得太籠統了,她只能不斷去揣摩他的意思,他違背了合作原則中的方式準則,沒能做到清楚明白。

在言語交際中,是不是只遵守合作原則就夠了呢?我們來看魯迅的《立論》一文:

我夢見自己正在小學校的課堂上預備作文,向老師請教立論的方法。

「難!」老師從眼鏡圈外斜射出眼光來,看著我,說。「我告訴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閤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

「說要死的必然,說富貴的許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你……」

「我願意既不謊人,也不遭打。那麼,老師,我得怎麼說呢?」

「那麼,你得說:『啊呀!這孩子呵!您瞧!多麼……。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毫無疑問,第三個人講的是真話,人終究是要死的。他的意思表達得也很清晰,他遵守了合作原則。但是,真話並不都是適宜的,他的話與當時喜氣洋洋的氣氛是不協調的,是不恰當、不得體的。可見,僅有合作原則是不夠的,於是,語言學家利奇1983年在合作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會話的禮貌原則,以有效地彌補合作原則的不足。利奇的禮貌原則由六個準則構成(註:G.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1983,p.132.):

(1)策略準則。

(a)盡量少讓別人受損;

(b)盡量多讓別人受益。

(2)慷慨準則。

(a)盡量少使自己受益;

(b)盡量多讓自己受損。

(3)讚譽準則。

(a)盡量少貶低別人;

(b)盡量多讚譽別人。

(4)謙遜準則。

(a)盡量少讚譽自己;

(b)盡量多貶低自己。

(5)一致準則。

(a)盡量減少自己和他人之間的分歧;

(b)盡量增加自己和他人之間的一致。

(6)同情準則。

(a)盡量減少自己對他人的反感;

(b)盡量增加自己對他人的同情。

策略準則和慷慨準則用於指令和承諾,前者是從他人的損益角度考慮的,後者則是從自身的損益角度考慮的。讚譽準則和謙遜準則用於表情和表述,差別在於前者考慮的是他人,後者考慮的是自身。一致準則和同情準則都用於表述。後四條準則其實也可以歸為損益解釋,都是為了讓他人在交際過程中獲得最大收益,所以,禮貌原則可以總括為一點,這就是使對方的收益最大化。

人們在交際中不僅要遵循合作原則,同時也要遵循禮貌原則,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交際效果。第三個人雖然沒有違背合作原則,但違背了禮貌原則。禮貌是普遍現象,是各民族都講究和推崇的。不過,具體的言行禮貌與否要視文化背景而定,如直呼長者的名字,在我國歷來就被視為無禮行為,而在西方國家卻是很正常的行為。

勤思多練

1.用語用含義的相關知識解答下列問題。

(1)盡可能多地設想「下雨了」這句話的不同語境,並分析其語用含義上的差異。

(2)用哪些語句可以表達出讓聽者關門的語用含義?

2.下列對話中畫有橫線的語句各表達了什麼樣的語用含義?

(1)「麗麗學習成績好嗎?」

「她作業很工整,字很漂亮。」

(2)「你不覺得咱們院長太偏心了嗎?」

「學校對面新開張了家餐廳,聽說味道不錯,我中午請你吃飯,怎麼樣?」

(3)妻子欲開窗,丈夫說:「開著空調呢。」

(4)年輕爸爸對正在玩電腦的女兒說:「你媽媽回來了!」

(5)「去我家玩吧,我有好多玩具。」

「你家有狗。」

(6)漢斯一隻手摟著女友,一隻手握著方向盤,飛快地開著車,在十字路口遇到一警察。警察對他喊道:「不能只用一隻手!」這時旁邊一位旅行者問道:「兩隻手都摟著女友,怎麼開車呀?」

(7)「我可以看動畫片嗎?」

「你還沒寫完作業呢。」

(8)「明天爬山去吧。」

「我感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