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邏輯思維能力與素養 > 四、他怎麼沒把你培養成紳士呢?推理的隱含前提 >

四、他怎麼沒把你培養成紳士呢?推理的隱含前提

典型案例

英國詩人喬治·莫瑞出身於木匠家庭,但他在上流社會中從不隱諱自己的出身。有個貴族子弟嫉妒他的才華,想在眾人面前出出他的洋相,就高聲問道:

「請問閣下的父親是不是木匠?」

「不錯,您說得很對。」詩人回答。

「那他為什麼沒把你培養成木匠?」

「那閣下的父親想必是紳士了?」喬治微笑著,很有禮貌地反問。

「那當然!」這位貴族子弟傲氣十足地回答。

「那他怎麼沒把你培養成紳士呢?」

邏輯辨析

在這段對話中,詩人首先敏銳地聽出了貴族子弟發話中所隱含的前提:「如果父親是幹什麼的,兒子也應該被培養成幹什麼的」。這個貴族子弟的推理是這樣的:

如果父親是幹什麼的,兒子也應該被培養成幹什麼的;

你父親是木匠;

所以,你也應該被培養成木匠。

顯然,這裡隱含的前提是虛假的,詩人並沒有直接指出這一隱含前提是虛假的,而是借助于歸謬法以反問的方式來證明對方的隱含前提虛假,其思維過程如下:

倘若父親是幹什麼的,兒子就應該被培養成幹什麼的,那麼,父親是紳士,兒子就應該被培養成紳士;

「父親是紳士,兒子就應該被培養成紳士」是不能成立的,因為你父親是紳士,你卻沒有被培養成紳士;

所以,並非「倘若父親是幹什麼的,兒子就應該被培養成幹什麼的」。

詩人在對話過程中雖然只是進行了簡單的反問,但這一簡單的反問是建立在正確推理的基礎上的,因而具有極強的邏輯力量。

知識鏈接

在實際的對話或寫作過程中,人們進行推理或論證時,尤其是在進行演繹推理或演繹論證時,很少會把所依賴的前提全部明確表示出來,這樣能使表達更簡練。之所以這樣做,大多數時候是因為說話人認為某一前提或論據是不言而喻的、是一目瞭然的、是人所共知的。例如下面三個推理或論證:

(1)法律是有階級性的,因為法律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凡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東西都是有階級性的。

(2)這個三角形或者是直角三角形,或者是銳角三角形,或者是鈍角三角形;這個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也不是銳角三角形;所以,這個三角形是鈍角三角形。

(3)大慶油田出油了,因為如果大慶油田沒出油,王進喜不會當選為人大代表,而王進喜當選為人大代表了。

(1)是三段論推理或借助於三段論推理所進行的論證,更多的時候我們會省略這一三段論的一個前提,或將之表述為「法律是有階級性的,因為法律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或表述為「法律是有階級性的,因為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東西都是有階級性的」。

(2)是選言推理或借助於選言推理所進行的論證,我們往往會省略它的第一個前提,即「這個三角形或者是直角三角形,或者是銳角三角形,或者是鈍角三角形」這一選言前提。

(3)是假言推理或借助於假言推理所進行的論證,我們也會經常省略其中的某一前提,或將之表述為「大慶油田出油了,因為如果大慶油田沒出油,王進喜不會當選為人大代表」,或表述為「大慶油田出油了,因為王進喜當選為人大代表了」。

不過,有時這可能只是說話人的一廂情願,說話人認為被省略的前提的真實性不言而喻,但聽者並不一定會認同。如,「傷風感冒不是由細菌引起的疾病,所以,傷風感冒不能用抗生素治療」省略了「只有由細菌引起的疾病,才需要用抗生素治療」。但聽者可能會繼續追問為什麼「只有由細菌引起的疾病,才需要用抗生素治療」,因為對有些人而言它可能不是不言而喻的。

有時候,說話人略去某一前提,隱而不說,也有可能是因為這一前提根本經不住推敲,如典型案例中紳士略去的前提「如果父親是幹什麼的,兒子也應該被培養成幹什麼的」。

在推斷說話人省略的前提究竟是什麼時,我們往往會面臨多種選擇,這時我們遵從寬容原則,即盡可能把說話人設想為一個正常的、有理性的人,假定他一般不會進行無效的推理,也假定他一般不會使用虛假的前提。前一假定就是盡可能假定他人所給出的論證或進行的推理是演繹有效的,然後按相應的規則去尋找未言明的前提或假設,使得所揭示出來的假設與已言明的前提結合在一起能夠有效地得出結論。前一假定優先於後一假定。我們來分析兩個例子:

(1)考古學家發現的證據表明,甚至在舊石器時代,人類便存在著靈魂不死的信念。在靠近古代部落附近的墓地遺址發現像衣服、工具和武器這樣的隨葬品,就是有關靈魂不死信念的最早證據。

(2)A:「你為什麼不給老人讓座?」B:「我又不是黨員!」

B論證時依賴了什麼假設?

(1)中的論證依賴的是「只有人們相信靈魂不死,才會隨葬衣服、工具、武器這類物品,以便供死者死後的靈魂享用」這一假設呢?還是「如果在墓地附近沒有發現隨葬品,就證明那時人們還沒有靈魂不死的信念」這一假設呢?前者和論證者已給出的前提「在靠近古代部落附近的墓地遺址發現像衣服、工具和武器這樣的隨葬品」,可以構成一個有效的必要條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後件式,其結論正好是論證者所要論證的結論——「甚至在舊石器時代,人類便存在著靈魂不死的信念」。而後者是一個充分條件的假言判斷,它和論證者已給出的前提只能構成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這是一種無效的推理形式。所以,我們選擇前者。

(2)中的B在進行論證時所依賴的假設又是什麼呢?至少有兩種分析路徑。其一,我們可以說B省略了「黨員是應該給老人讓座的」這一前提,他用到的是三段論推理:

黨員是應該給老人讓座的;

我不是黨員。

所以,我不是應該給老人讓座的。

這個三段論推理是無效的,因為它犯了「大項擴大」的錯誤。

我們也可以說B省略了「只有黨員才應該給老人讓座」這一前提,或者說B做出了「只有黨員才應該給老人讓座」這一假設,他用到的是必要條件假言推理:

只有黨員才應該給老人讓座;

我不是黨員。

所以,我不應該給老人讓座。

在這種分析中,B使用的推理形式是有效的,只是省略的前提是虛假的。這裡,我們更傾向於後一種分析路徑,因為其中所含的推理形式是有效的。除這一理由外,還有一個理由,這就是A可以反問B:「難道只有黨員才應該給老人讓座嗎?」顯然,後一種分析更貼切。

不過,我們實際進行的推理或論證大多會更複雜,需要掌握更多的技巧才能解決。

擴展延伸

尋找假設或前提條件是各種能力型考試的常見題型,這種題一般要求考生尋找文中的結論和已存在的某個前提之間的橋樑,即尋找假設或另一個前提條件,通過這個橋樑,文中的結論才能順理成章地成立。其常用的提問方式有:「以下哪項是……得出結論所必須假設的?」「以下哪項是……最可能依賴的假設?」「以下哪項最可能是……上述言論的假設?」如:

在20世紀50年代,癌症病人在病情被發現後經過治療,60%的患者存活了至少五年。現在,這樣的病人至少能存活七年。這個事實表明,由於醫療技術的提高,現在的癌症病人比50年代的病人在被發現患病之後存活的時間長些。

上述結論暗含著以下哪項假設?

A.在20世紀50年代,僅有60%的癌症病人接受了治療,而現在接受治療的人的比例大大提高。

B.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對於享受醫療保險的人來說,更可能獲得免費醫療。

C.在癌症的發展階段上,現在發現病情的時間平均來說不明顯早於20世紀50年代。

D.與20世紀50年代的醫生相比,現在的醫生預測癌症病人存活的時間要長些。

文中明確表示出來的前提是:「在20世紀50年代,癌症病人在病情被發現後經過治療,60%的患者存活了至少五年。現在,這樣的病人至少能存活七年。」如果與50年代相比,現在的病人病情被發現時處於較早期的階段,可得到及時醫治,存活的時間自然長些,結論就不成立。所以,C是這一論證中所暗含的假設,只有它能在文中的結論和已有的前提條件間架起橋樑,其他選項都不具有這一功能。

怎麼判定你選擇的是否是正確答案呢?否定測試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思路是這樣的:「如果你認為一個答案是隱含的假設,否定它,再看看它是否嚴重地影響到結論的正確性,若影響了,正確的答案就該是它。」(註:「彼得森留學應考系列叢書」:《邏輯/閱讀應試指南——GRE,GMAT,LSAT,MCAT》,91頁,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所以,當你在幾個選項間舉棋不定時,不妨嘗試否定它們。

在尋找假設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的是,假設只是論點能夠成立的一個必要條件,即沒有這個假設,論點一定不能成立。它不是論點成立的充分條件,因而,有了這個假設,論點也不一定就正確。我們再看一個例子:

有醫學研究顯示,老年癡呆症患者大腦組織中往往含有過量的鋁。同時有化學研究表明,一種硅膠化合物可以吸收鋁。陳醫生據此認為,可以用這種硅膠化合物治療老年癡呆症。

以下哪項是陳醫生最可能依賴的假設?

A.老年癡呆症患者大腦組織的含鋁量通常過高,但具體數量不會變化。

B.該硅膠化合物在吸收鋁的過程中不會產生副作用。

C.用來吸收鋁的硅膠化合物的具體數量與老年癡呆症患者的年齡有關。

D.過量的鋁是導致老年癡呆症的原因,患者腦組織中的鋁不是癡呆症引起的結果。

如果老年癡呆症不是因過量的鋁所導致的,患者腦組織中的鋁只是癡呆症引起的結果的話,根據已有的前提就推斷不出陳醫生的結論,所以,D在這裡是必不可少的。其他選項不會對陳醫生的結論帶來這種毀滅性的影響。

勤思多練

1.找出下列推理所省略的前提,並分析推理的結論能否成立。

(1)我又不想出國,為什麼要好好學習外語?

(2)愷撒不願接受王冠,所以,他一定沒有野心。

(3)「我不是一個現代哲學家,因為現代哲學家們堅持認為,我們的靈魂隨著肉體的死亡而消失,人一死什麼都完了。」(註:〔古羅馬〕西塞羅:《論老年論友誼論責任》,50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杜鵑鳥有遷移的習性,因為杜鵑鳥是候鳥。

2.單項選擇題。

(1)其他星球上如果也存在生命的話,至少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星球表面具有適中的溫度,並且這種溫度是處於適當距離之外的能源所提供的;第二,星球表面的這種適中的溫度至少穩定地持續了37億年。這樣的條件在宇宙中是很難再滿足的。因此,地球上的生命極可能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的生命。

上述論證基於以下哪項假設?

Ⅰ.地球表面的溫度至少穩定地持續了37億年。

Ⅱ.宇宙中幾乎不存在一個星球,以地球圍繞太陽的距離,圍繞一個提供能源的恆星運行。

Ⅲ.其他星體上的生命要能夠存在,必須滿足地球上的生命的某些必要條件。

A.只有Ⅰ

B.只有Ⅱ

C.只有Ⅲ

D.只有Ⅰ和Ⅲ

(2)萊布尼茨是17世紀偉大的哲學家。他先於牛頓發表了他的微積分研究成果。但是當時牛頓公佈了他的私人筆記,說明他至少在萊布尼茨發表其成果的十年前已經運用了微積分的原理。牛頓還說,在萊布尼茨發表其成果的不久前,他在給萊布尼茨的信中談過自己關於微積分的思想。但是,事後研究表明,牛頓的這封信,有關微積分的幾行字幾乎沒有涉及這一理論的任何重要之處。因此,可以得出結論,萊布尼茨和牛頓各自獨立地構建了微積分。

以下哪項是上述論證所必須假設的?

A.萊布尼茨在數學方面的才能不亞於牛頓。

B.萊布尼茨是個誠實的人。

C.沒有第三個人不遲於萊布尼茨和牛頓獨立地構建了微積分。

D.萊布尼茨在發表微積分研究成果前從沒有把其中的關鍵性內容告訴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