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邏輯思維能力與素養 > 二、飛機上沒有發現爆炸物,安檢員就沒有失職嗎?假言判斷及其準確表達 >

二、飛機上沒有發現爆炸物,安檢員就沒有失職嗎?假言判斷及其準確表達

典型案例

2012年6月29日,一架由新疆和田飛往烏魯木齊的GS7554航班於12點25分起飛,12點35分飛機上有6名歹徒試圖暴力劫持飛機。暴徒持有拆卸後的金屬枴杖、火柴、打火機和一些爆炸物。機組人員、機上乘客與暴徒英勇搏鬥,最終將這些暴徒制服,飛機隨即返航和田機場並安全著陸,6名歹徒被公安機關抓獲。

獲悉這一消息後,有些網友開始懷疑地面的機場安檢人員有失職行為。在廣大網友的質疑聲中,2012年7月7日,新浪網、鳳凰網等網站出現標題為「民航局:新疆劫機事件機上無爆炸物,安檢員未失職」的新聞報道。

我們不禁要問:民航局的斷言成立嗎?

邏輯辨析

「民航局:新疆劫機事件機上無爆炸物,安檢員未失職」這一新聞標題的意思是:因為新疆劫機事件機上沒有發現爆炸物,所以安檢員未失職。其背後假定了「新疆劫機事件機上沒有發現爆炸物」是「安檢員未失職」的充分條件這樣的邏輯關係。也就是說,「只要新疆劫機事件機上沒有發現爆炸物,安檢員就沒有失職」。而這一判斷等價於「只有新疆劫機事件機上發現爆炸物,安檢員才失職」,也等價於「如果安檢員失職了,那麼就會在新疆劫機事件機上發現爆炸物」。顯然,這樣的條件關係是不成立的。因為安檢員失職的表現有多種,比如,在飛機上發現除了爆炸物之外的其他違禁危險品。事實上,「新疆劫機事件機上發現爆炸物」是「安檢員失職」的充分條件,「只要新疆劫機事件機上發現爆炸物,安檢員就失職」。而民航局的斷言誤認為「新疆劫機事件機上發現爆炸物」是「安檢員失職」的必要條件。可見,民航局的斷言是不成立的。

知識鏈接

上述案例的新聞標題中涉及假言判斷。假言判斷是斷定一種事物情況存在與否是另一種事物情況存在與否的條件的復合判斷。假言判斷中,表示條件的支判斷稱為前件,表示結果的支判斷稱為後件。假言判斷就是斷定前件、後件之間條件關係的復合判斷。根據事物情況之間條件關係的不同,假言判斷通常分為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充要條件假言判斷。

一、充分條件假言判斷

如下判斷都是充分條件假言判斷:

如果醉酒駕駛,那麼就構成犯罪。

如果天下雨,那麼地面會濕。

如果物體發生摩擦,那麼物體會生熱。

如果把這張藍色的石蕊試紙放入那種溶液中,那麼它會變紅。

充分條件假言判斷通常由「如果……那麼……」、「只要……就……」、「假如……就……」等聯結詞聯結前件和後件構成。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的結構可表示為「如果p,那麼q」,其中「p」、「q」表示任意判斷。聯結詞「如果……那麼……」可用符號「→」表示,讀作「蘊涵」。這樣,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的結構式可寫作:p→q。

p是q的充分條件是指,有p一定有q,無p未必無q。比如,「如果醉酒駕駛,那麼就構成犯罪」,這句話斷定「醉酒駕駛」是「構成犯罪」的充分條件。有了「醉酒駕駛」這個情況,一定會出現「構成犯罪」這個結果;沒有「醉酒駕駛」這個情況,可能出現「構成犯罪」的結果,也可能不出現「構成犯罪」的結果。

「p→q」在p為真而q為假時,是假的;在p為真q為真、p為假q為真、p為假q為假時,是真的。該判斷的真假情況可直觀地反映在真值表中(見表2—1):

二、必要條件假言判斷

如下判斷都是必要條件假言判斷:

只有車速達到60公里以上,才能夠在高速公路上行駛。

只有年滿18週歲,才有選舉權。

只有參加英語考試,才有英語成績。

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必要條件假言判斷通常由「只有……才……」、「不……不……」、「除非……才……」等聯結詞聯結前件和後件構成。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的結構可表示為:「只有p,才q」,其中「p」、「q」表示任意判斷。聯結詞「只有……才……」可用符號「←」表示,讀作「逆蘊涵」。這樣,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的結構式可寫作:p←q。

p是q的必要條件是指,沒有p一定沒有q,有p未必有q。比如,「只有車速達到60公里以上,才能夠在高速公路上行駛」,這句話是說「車速達到60公里以上」是「能夠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必要條件。沒有「車速達到60公里以上」這個條件,就一定沒有「能夠在高速公路上行駛」這個結果;有「車速達到60公里以上」這個條件,有可能有「能夠在高速公路上行駛」這個結果,有可能沒有「能夠在高速公路上行駛」這個結果。

「p←q」在p為假而q為真時,是假的;在p為真q為真、p為真q為假、p為假q為假時,是真的。該判斷的真假情況可直觀地反映在真值表中(見表2—2):

值得注意的是,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和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只有年滿18週歲,才有選舉權」也可以說成「如果有選舉權,那麼就年滿18週歲了」。「如果一個人醉酒駕駛,那麼他就構成了犯罪」也可以說成「只有一個人構成了犯罪,這個人才會醉酒駕駛」。

三、充要條件假言判斷

如下判斷都是充要條件假言判斷:

當且僅當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它是等角三角形。

張三是單身漢,當且僅當他是未婚男子。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充要條件假言判斷通常由「當且僅當」聯結前件和後件構成。充要條件假言判斷的結構可表示為:「q,當且僅當p」,其中「p」、「q」表示任意判斷。聯結詞「……當且僅當……」可用符號「↔」表示,讀作「等值」。這樣,充要條件假言判斷的結構式可寫作:p↔q。

p是q的充要條件是指,有p一定有q,並且沒有p一定沒有q。也就是說,p既是q的充分條件,而且p也是q的必要條件。比如,「當且僅當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它是等角三角形」,其中「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就是「三角形是等角三角形」的充要條件。

「p↔q」在p、q均為真或p、q均為假時,是真的;在p為真q為假或p為假q為真時,是假的。該判斷的真假情況可直觀地反映在真值表中(見表2—3):

擴展延伸

正確使用假言判斷,有助於我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下面舉一個華盛頓找馬的例子:

美國總統華盛頓小時候,有一次,他家的鄰居夜裡偷了他家一匹馬。第二天一早,華盛頓陪著一位警官來到那鄰居家的馬廄,一眼就看見了自己家的那匹馬。他便向鄰居索要那匹馬,鄰居指天畫地地發誓說馬是自己的,是多少錢從哪兒買來的,已經養了多少年了,等等,拒不承認馬是偷來的。華盛頓看了看馬,又看了看鄰居,突然向馬走去,用雙手蒙住了馬的眼睛,然後問鄰居:

「如果這匹馬是你的,那麼,請你告訴我們,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

那鄰人回答說:「右眼。」

華盛頓放開蒙右眼的手,馬的右眼並不瞎。

那鄰人連忙改口道:「我說錯了,馬的左眼才是瞎的。」

華盛頓放開蒙左眼的手,馬的左眼也不瞎。

「我又說錯了……」鄰居還想狡辯。

「是的,你錯了,」警察說,「你的回答證明了這匹馬根本不是你的,必須把馬歸還給華盛頓家。」(註:參見張斌:《思考的樂趣》,54、55頁,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9。)

這個故事中,包含這樣一個思考過程:如果這匹馬是鄰居的,那麼鄰居就會知道這匹馬到底瞎不瞎,但是鄰居沒能正確回答華盛頓提出的問題,可見,鄰居事實上不知道這匹馬瞎不瞎,所以這匹馬不是鄰居的。「如果這匹馬是鄰居的,那麼鄰居就會知道這匹馬到底瞎不瞎」是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判斷,華盛頓正是利用這個判斷及由它構成的推理,揭穿了鄰居偷馬的真相,找回了丟失的馬。

誤用假言判斷,則會導致錯誤的分析與判斷。下面舉一個我們熟知的東施效顰的典故為例:

春秋時代,越國有一位美女西施,無論舉手投足,還是音容笑貌,樣樣惹人喜愛。西施略用淡妝,衣著樸素,走到哪裡,都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禮」,沒有人不驚歎她的美貌。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次,她在河邊洗完衣服準備回家,在回家路上,突然心口疼痛,就用手摀住心口,皺著眉頭。雖然她表現出非常難受不舒服的樣子,但是見到的村民們卻都在稱讚,說她這樣比平時更美麗了。東施是一位相貌醜陋的女子,平時動作粗俗,說話大聲大氣,卻一天到晚做著美女夢,今天穿這樣的衣服,明天梳那樣的髮式,卻仍然沒有一個人說她漂亮。她看到西施捂著心口、皺著雙眉的樣子竟博得這麼多人的青睞,因此回去以後,她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手捂心口,緊皺眉頭,在村裡走來走去。哪知這醜女的矯揉造作使她的樣子更難看了。結果,鄉間的富人一看見醜女的怪模樣,就馬上把門緊緊關上;鄉間的窮人一看見醜女走過來,就馬上拉著妻子、帶著孩子遠遠地躲開。人們見了這個怪模怪樣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裡走來走去的醜女人,簡直像見了瘟神一般。(註:參見楊佩昌:《邏輯其實很好玩》,204頁,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在這個故事中,東施以為:因為西施用手摀住心口,皺著眉頭,所以更加漂亮了。如果我用手摀住心口,緊皺眉頭,那麼我也會更加漂亮。而實際上,東施所做出的「只要用手摀住心口,皺著眉頭,就會更加漂亮」這一假言判斷是假的。「用手摀住心口,皺著眉頭」並不是「更加漂亮」的充分條件。由於東施誤用假言判斷,所以效顰的結果適得其反。

勤思多練

1.指出下列判斷是哪種類型的假言判斷。

(1)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2)只有具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才能報考這個公務員職位。

(3)只要在一個墓穴中發掘出墓主的印章和墓誌銘,就能確定該墓穴是墓主的真墓。

(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5)當且僅當一個自然數是2的倍數,這個自然數才能被2整除。

(6)做學問如果沒有一顆淡定的心,就沒法繼續,更不可能前進。

(7)沒有對人的感動,也就不會有對自然的感動。

(8)如果你簡單,那麼世界也就簡單。

2.單項選擇題。

(1)小林因未戴游泳帽被拒絕進入深水池。小林出示深水合格證說:「根據規定我可以進入深水池。游泳池的規定是:未戴泳帽者不得進入游泳池;只有持有深水合格證,才能進入深水池。」

小林最可能把游泳池的規定理解為:

A.除非持有深水合格證,否則不能進入深水池。

B.只有持有深水合格證的人,才不需要戴泳帽。

C.如果持有深水合格證,就能進入深水池。

D.准許進入游泳池的人,不一定准許進入深水池。

(2)母親要求兒子從小就努力學習外語。兒子說:「我長大又不想當翻譯,何必學外語。」

以下哪項是兒子的回答中包含的前提?

A.要當翻譯,需要學外語。

B.只有當翻譯,才需要學外語。

C.當翻譯沒什麼大意思。

D.學了外語才能當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