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別再用勤奮掩飾你的懶惰 > 最大的不平凡是接受自己的平凡 >

最大的不平凡是接受自己的平凡

有段時間,因為工作的需要,我得北京、廣州兩地跑,並且要和大量的老闆打交道。

幾個月接觸下來,我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北方的老闆多注重「面子」和形式,和他們的會面幾乎都被安排在各類高檔酒店,而且他們個個西裝革履,連髮型都是經過精心打理的;而相比之下,南方老闆就顯得特別「不講究」,同他們的會面多被安排在他們公司樓下的某個茶館或者街邊大排檔,老闆本人常常只穿個短褲,趿拉個拖鞋就跑出來了。

我無意去分析這種現象背後深層次的文化和地域根源,對於這個現象,我有位朋友的觀點倒是挺有意思的。他說:南方這些老闆很多都出身貧寒,白手起家。他們其實也經歷過西裝革履的階段,只不過現在功成名就了,還是覺得恢復自己的原樣,做自己最舒服。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不需要這些外在的事物來彰顯自己的實力和身份了。

這個觀點未必全面,不過有個地方特別打動我:這些老闆他們各自的經歷、背景或許不同,但他們在事業發展過程中一定也曾很多次地向社會規則妥協,而當事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他們中的許多人又都選擇了返璞歸真,回到讓自己感覺最舒服的狀態。或許最本真的狀態不是最完美的,但卻是最自然的,這種對「回歸本我」的追求應該是大多數人的本能。

我們都知道,穿西裝、打領帶遠不只是一種服飾要求,它們似乎早已成為現代社會的生存規範之一,屬於現代商務禮儀中一個重要的部分,但它們也是社會生活強加給我們每個人的枷鎖。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過需要穿西裝的經歷,但必須承認的一點是,越是筆挺修身的西裝,舒適感越差,由於社交的需要我們有時不得不西裝革履,其實只是在努力扮演著「別人眼中合乎規矩的自己」,其實很多人並不喜歡穿西裝。

在工作和生活中,類似的規則和約束還有很多很多。事實上,這些規則是如此強大,強大到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大都無力去打破它們,而只得被迫戴上面具,勉強自己做著別人喜歡,甚至是別人也不見得喜歡的事情。

五一假期時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則笑話:

剛才去家附近小吃部打包晚飯,偶遇一個朋友,只好互相裝作沒看見。畢竟都是有朋友圈的人,「黃金周」這幾天他應該在馬爾代夫,而我在地中海……

笑過之後我回想了一下,發現這種在朋友圈「炫富」「炫生活」的現象其實並不鮮見。之所以打雙引號,是因為他們發的內容往往和現實情況脫節甚至完全不符,只是為了讓看到的人形成錯誤的認知,覺得他們過著很好的生活。比方說只是路過某家五星級酒店,他們發朋友圈的內容卻是「再次入住×××酒店,可惜的是品質大不如前了,有些遺憾」;只是偶爾朋友請他們吃了頓豪華大餐,他們的朋友圈內容卻變成了「××家的海鮮是×市做得最正宗的,每次來都吃不膩,強烈推薦!」

之所以有這樣的行為,無疑是他們強烈的自尊心和虛榮心的混合產物,一方面對自己的真實生活狀況不滿,另一方面對奢華的生活有著超乎常人的嚮往。

或許上面的例子有些極端,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意無意地做出類似的舉動。試著回想一下,你是否有過加班或者熬夜學習之後發佈類似「又是一個通宵加班(學習)的夜晚」並配上一張自拍照這樣的朋友圈或者微博的經歷?儘管這次加班很可能是你一年當中絕無僅有的一次。

這種在社交媒體中有意無意彰顯自己的優越生活、勤奮刻苦……的行為是如此普遍,以至於有人利用這種心理做起了生意。當年iPhone在中國剛剛流行的時候,由於價格高昂幾乎成為身份的象徵,結果在「淘寶」上,「QQ信息尾巴商品」(一種能使買家在QQ發送信息時顯示「本消息發自iPhone」的服務)居然特別暢銷。

這種人為製造的「別人看到的我」與「真實的我」之間的迥異,並不僅存在於社交媒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隨處可見。

在公共場合中,幾乎所有人都能做到彬彬有禮,但是在和最親近的人相處的時候,我們反而更容易暴露出性格中有缺陷的一面。例如,有些女孩在家的時候邋遢得很,卻不妨礙她每次出門都將自己裝扮得光鮮亮麗;有些女孩在遭遇挫折的時候,明明很想大哭一場,卻非得在所有人面前咬牙扮演堅強。

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一個是外在的自我,光鮮、完美。另一個是內在的自我,自卑、沮喪,有時候甚至醜陋。

坦白說,我並不認為所有這些行為都是不妥當的。事實上,建立規則和約束(不管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是人之於動物最重要的一個區別。不管一項行為是發自內心的真實本我還是囿於約束,只要它是向好的,那麼它對所有人而言就都是有益的事情。

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一開始或許是出於虛榮,而努力將自己好的一面展現給世人,這也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激勵著我們去改變自己,去努力做得更好。但當這些行為過於頻繁,它們的炫耀意義遠超激勵意義的時候,它們就轉變成枷鎖,使我們逐漸迷失自我,忘記去改變。

我曾經和一位購買過「QQ信息尾巴商品」的女孩聊天,她承認一開始自己只是覺得好玩,但當她發現這條消息能夠引來眾多艷羨的時候,她的想法就變了。後來她甚至開始覺得,與其買一部真正的iPhone,不如就購買這種服務,賺錢買iPhone顯然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相比之下,購買服務則更加方便、快捷,而兩者起到的實際效果其實是差不多的。

探究這些行為背後深層次的動機,說到底還是源自內心深處對自己的不認可。但如果沉迷於偽裝出的自己,而不真正地付出努力,我們將會發現真實的自我離那個偽裝的假象愈發遙遠,而這種巨大的落差又會進一步加深我們的自卑,從而惡性循環,最終走向徹底迷失。

我曾拜訪一位我非常敬重的長者,末了我請他給我一個人生告誡——

他是這樣說的:千萬別把我當權威,當神。其實我就是一個普通人,我也有很多缺點,但正是這些缺點和優點組合成了真實的我。如果真的要給你告誡,我想說:

最大的不平凡,就是接受自己的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