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別再用勤奮掩飾你的懶惰 > 莫讓有毒雞湯毀了你 >

莫讓有毒雞湯毀了你

不知在其他國家怎樣,在中國,雞湯文絕對屬於暢銷商品。包括我在內,相信大部分國人或多或少都接受過雞湯的洗禮——曾幾何時,《讀者》《知音》等雜誌成為雞湯文的大本營,而現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又成為它們的新陣地,不得不感歎其生命力之強、傳播面之廣。

其實大部分雞湯文的出發點是好的——無非是想要給讀者傳遞一些「正能量」。在我為數不多的幾個低谷時期,確實也有過那麼一兩次在雞湯文的營養下重拾信心。但問題在於:從眾多案例來看,其實雞湯文不僅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而且會讓受眾進入一種奇怪的狀態——他們每天看起來都充滿正能量,非常努力,但往往缺乏分析問題和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文章本質上類似於精神安慰劑,短時間內「效果出群」,過後則一切回歸原樣,偏偏喝湯的人還覺得自己已經狀態良好。這種奇怪的狀態我們姑且稱為「雞湯病」。

無法提供實質幫助不算大事,但還會讓人生病就令人難以接受了。據我觀察,由於雞湯文在國內長盛不衰,以致目前上至「60後」「70後」,下至「90後」「00後」,患「雞湯病」的人不在少數,且大部分雞湯病患者身上都呈現出某種程度的矛盾:這些人一面看上去樂觀、努力,另一面又往往「在家不是好丈夫,在企業也不是好員工」。除此之外,雞湯文還具有極強的傳染性,被雞湯的「正能量」所「灼傷」的人往往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一些病狀。因此我認為是時候寫一篇文章好好說一說這件事情,讓大家看清楚雞湯文的本質了。

一、什麼是雞湯文?

縱覽各類型雞湯文,我們會發現幾乎所有雞湯文的核心思想都可以被概括為以下兩點:

1.我們只要足夠堅持和努力,就能夠成功。

2.所有的痛苦(不快樂)都屬於心靈問題,也就是說,只要能夠解決心靈的問題,人就能夠獲得快樂。

這兩大核心思想可被喻為「雞湯教」至高無上的教義,為了表達教義,雞湯文往往會講述一個或若干個富有感染力的小故事,故事中智慧長者、成功人士或者佛門宗師、深山行者常常會根據劇情需要不定期出鏡。為了讓雞湯更好地被消化,雞湯文在表達上必然是淺顯易懂的(一般來說,小學生都可以無障礙閱讀),但往往平凡中蘊藏深邃悠遠的人生哲理。

為了讓讀者有更感性的認識,這裡附上經典的雞湯文一篇:

比爾·克利亞是美國猶他州的一個中學教師,有一次他給學生佈置了一道作業,要求他們就自己的夢想寫一篇作文。

一個名叫蒙迪·羅伯特的孩子用了大半夜的時間,興高采烈地寫了七大張紙來描述自己的夢想。他的夢想是將來有一天能擁有一個牧馬場,他描述得很詳盡,甚至還畫了一幅佔地200英畝,有馬廄、跑道和種植園的牧馬場示意圖,還有一幅房屋設計圖。

第二天他興沖沖地將這份作業交給了克利亞老師。然而作業批回的時候,老師在第一頁的右上角打了個大大的「F」,並讓蒙迪去辦公室找他。

下課後蒙迪去找老師:「我為什麼只得了F?」

克利亞打量了一下眼前的毛頭小伙,認真地說:「蒙迪,我承認你這份作業做得很認真,但是你的想法離現實太遠,太不切實際了。要知道你的父親只是一個沒有什麼資本的馴馬師,你們甚至連固定的家都沒有,而建立一個牧馬場,得要很多的錢,你能有那麼多的錢嗎?」克利亞老師最後還說,如果蒙迪願意重做這份作業,確定一個現實一些的目標,他可以給他重新打分。

蒙迪拿回自己的作業,去問父親。父親摸摸兒子的頭說:「孩子,你自己拿主意吧,不過,你得慎重一些,這個決定對你來說很重要!」

蒙迪一直保存著那份作業,那份作業上的「F」依然很大、很刺眼,可正是這份作業鼓勵著蒙迪,在創業的征程裡一步一個腳印,不斷超越,多年後蒙迪·羅伯特終於如願以償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當克利亞帶著他的30名學生踏進那個佔地200英畝的牧馬場時,他流下了懺悔的淚水:「蒙迪,現在我才意識到,我做老師時,就像一個盜夢的小偷,我偷走了很多孩子的夢,但是你的堅韌和勇敢,使你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夢!」

有夢想才會有希望,有希望才會有拚搏的激情,守住自己的夢,並勇敢地走下去,你就會比別人更早到達成功的彼岸。

因為要闡述的觀點不同,所以雞湯文的行文和故事千變萬化,但它們基本遵循和上文一樣的模式。或許你很難用文字來對它進行嚴格的定義,但在任何時候遇到雞湯文,你幾乎可以馬上認出它來。那個場景形象點兒說就是:一股濃濃的雞湯味撲面而來。

二、雞湯文的「毒」在哪裡?

既然會讓人生病,就說明雞湯文實質上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美味」,不僅如此,雞湯文還在美味之下隱藏著種種劇毒。上面已經闡述了雞湯文的兩條核心教義,而這兩條教義就都是可以「殺人於無形之中」的致命劇毒。

1.我們只要足夠堅持和努力,就能夠成功

雞湯文最大的罪行,就是鍥而不捨地倡導這種看似正面,實則扭曲的價值觀。

任何一個接受過邏輯訓練的人都明白: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在很多時候是不能等同的,具體到「成功」這件事,我們一般認為「堅持」和「努力」屬於取得成功的必要但非充分條件。也就是說,成功往往需要堅持和努力,但堅持和努力不一定能給我們帶來成功。

大部分雞湯文都在用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和案例來向我們闡述這樣一個觀點:「我們只要足夠堅持和努力,就能夠成功。」這種說法其實極具迷惑性,因為這個觀點似乎往往能從我們現實生活中找到案例來驗證——稍微考察一下身邊比較成功的人,哪個不是辛苦打拼過來的?但事實上我們所「親眼看到」的也並不能代表全部事實:我們只看到那些通過堅持和努力獲得成功的人,卻看不到更多同樣堅持和努力了最後卻失敗的人。相信後者中的大多數也沒什麼心情來和我們分享自己的故事。而為了更好地定義這種邏輯上的謬誤,人們還發明了一個名詞,叫「倖存者偏差」。

把堅持、努力和成功畫上等號,本質上是試圖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成功其實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至今也沒有哪種方法論敢宣稱自己必然能夠讓人成功,這對一些尚未成功且喪失希望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雞湯文的出現對這部分人來說是福音:他們往往渴望成功,又不願意直面追求成功過程中必須面對的無比複雜的局面,但現在問題變得簡單多了,他們只需要「努力堅持」就可以了。

這種思維最大的問題在於方向上出現了錯誤:有些複雜問題可以簡化,但並非所有複雜問題都是可以簡化的,成功恰好就是這麼一件不可簡化的複雜事件。任何一個人獲得成功都不是簡單的事情,這涉及TA的能力、背景、運氣、所處的環境等諸多因素。雞湯文的做法則是把這些影響因子中「堅持和努力」的占比無限放大,幾乎忽略其他因素。所以我們會看到雞湯病患者的一個典型症狀就是把失敗歸咎於自己不夠努力,而不願意去分析自己是否在其他方面出了問題。

閱讀到這裡,或許你會認為自己沒有這些毛病,但仔細回想你是否有過類似的觀點:朋友A創業,工作非常努力,最後還是失敗了。你在心裡覺得可惜,認為TA都那麼努力還失敗了,真是運氣不好啊。朋友B創業,不是很努力,最後失敗了。你覺得他不夠努力,最後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作出這樣的判斷就說明你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患上了輕度的雞湯病:因為一般性的「努力」我們是很容易看出來的,比方說天天加班、天天出去見客戶等,諸如此類。但是影響成功的其他方面的努力,如認真思考項目方向、思索項目實施方法等卻很容易被忽略。當我們覺得朋友A失敗可惜,朋友B失敗不可惜的時候,可能是潛意識裡就把朋友A那種一般性的、易於得到外界認可的「努力」放到了比較重要的位置,而不自覺地忽略了朋友B可能在其他方面努力的可能性。

這種價值觀,還會在更深層次上給人帶來可怕的影響——人都有停留在心理舒適區的習慣,而「努力」正好給很多在思考上懶惰的人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心理舒適區:我已經那麼努力了,最後失敗是因為運氣不好,這不是我本人的問題。

我們指責一個人時往往會指責他們「不夠努力」,但是請大家仔細思考一下,很多時候「努力」不也是我們用以逃避現實的一個借口嗎?只不過這個借口是如此的冠冕堂皇,堂皇到讓人無可指摘。事實上,理智、成熟的做法是在「努力」的層面檢視自己的同時,不忽略思考自己在其他方面做得是否到位。「小米」是國內近年做得很成功的一家企業,他們的一條企業價值觀是「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對此我個人是十分認同的。

雞湯文的流行,反映出我們的教育中缺失了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學會接受失敗。

雞湯文的「我們只要足夠堅持和努力,就能夠成功」背後其實還有一層隱藏含義——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成功的。也就是說,失敗是可以避免的,一個人失敗只是因為TA「不夠堅持和努力」。在這樣的邏輯框架下,失敗顯然是不可接受的,因為它暗示了人在主觀方面的「不努力」。但實際上在現實世界中,成功屬於偶然現象,失敗才是常態。

一個人心智成熟的重要標誌是:不缺乏追求成功的慾望和動力,並且能夠以健康的心態去看待和接受失敗。拒絕接受失敗,其實就是拒絕接受真實的世界,拒絕接受自己。從這個角度來看,雞湯病患者們其實都是心智不成熟的「小孩」。

2.所有的痛苦(不快樂)都屬於心靈問題,也就是說,只要能夠解決心靈的問題,人就能夠獲得快樂。

如果說雞湯文的第一條教義是無限放大了「堅持和努力」的作用,屬於過度積極,那麼第二條教義則是無限放大了「心靈」的作用,屬於過度消極。

如果你失戀了心情不好,雞湯文會說那是因為你「沒有放下」,「放下」了,心情自然就好了;如果你很窮,看到別人很有錢,覺得自己不快樂,雞湯文會說那是因為你心靈慾望太強了,獲得真正的快樂需要你控制自己的慾望,控制住慾望你就快樂了;如果你創業失敗了,很鬱悶,雞湯文會說那還是因為你沒有「放下」。正所謂,「只有『放下』才能更好地出發」。

是的,你沒看錯!一旦涉及「心靈問題」,雞湯文又不說「只要堅持和努力就能成功」,轉而開始說「放下」了。這種論調其實是一種宿命論的變體:世界上的事情都是注定的,人們所能做的就是無條件地接受所發生的一切。只不過雞湯文強化了「接受」,弱化了「宿命」。

就我個人而言,儘管我對這個世界抱有足夠的敬畏,但還是難以認同用「接受」的方式去解決一切情緒問題。

在我看來,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很開心,失戀了很傷心,親人離世了很痛苦,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的這些情緒是我與這個世界所發生的一切關聯在心靈的投射,是我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自然反應。如果對一切事情都可以無條件、無情緒地去接受,那人和一塊石頭又有什麼區別?

雞湯文這種讓人放棄情緒的「反人類」的教義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是因為我們大部分人都難以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而雞湯文則提出用「接受」這把萬能鑰匙來解決一切情緒上的問題,這對不少人來說確實可以提供短時間的幫助。此外,這種解決辦法似乎充滿「禪」的意境,能夠「接受」代表了一個人的境界的提升。但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其實仍然是消極的做法,因為它讓人在面對負面情緒時選擇避讓而不是直接面對。

這個世界是非常殘酷的,「避讓」可以換取一時的輕鬆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不去面對問題但不代表問題不會對我們步步緊逼。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人:不管是失戀還是事業失意,他們都能夠很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很快地「放下」。但他們很少去思考自己為什麼會失戀、為什麼會失意,很少檢視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每每只是一開始沉迷於自憐的情緒,繼而得意於自己能夠「放下」。當他們開始自己的新戀情或者新事業的時候,也並不會借鑒此前失敗的教訓而讓自己做得更好,結果可想而知。

相較於選擇這種鴕鳥式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我更願意選擇直接面對和調整。人之所以會有情緒,從生理上來說是因受到外界刺激而產生的激素的影響,也就是說,情緒是一種「客觀」的存在。面對各種情緒,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抑制它們,而是坦然面對。如果悲傷,就大聲地哭;如果快樂,就大聲地笑。去仔細體會自己在不同情境下最真實的情緒,反而讓我們更加能夠感覺到自己真實地存在於這個世界。當然,我們應該盡量避免當下的情緒對未來的生活造成不利影響,避免對身邊的朋友造成傷害。我們應該訓練自己「控制情緒」和「隔離情緒」的能力,畢竟每個人都生活在「當下」,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都不如「當下」重要。總而言之:接受情緒讓我們成為真實的自己,而控制情緒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三、為何要堅決治療「雞湯病」?

雞湯文最厲害之處在於把兩種看似矛盾的教義統一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種看似「自洽」的邏輯體系。換句話說就是:雞湯文看似可以解決任何問題,也能夠讓人感覺自己可以解決任何問題,但實質上任何問題都解決不了。

看似可以解決任何問題,是因為雞湯文的邏輯體系乍一看是非常「嚴密」和「自洽」的,且雞湯文裡往往還摻雜了勵志、成功學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元素,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包容性。

能夠讓人感覺自己可以解決任何問題,是因為雞湯文把兩個矛盾的理念融合在了一起,這樣不管遇到什麼情況,你總能找到一條能夠說通的道理。當你失敗了,想要堅持,雞湯文會告訴你「堅持和努力必定成功」;當你失敗了,不想堅持了,雞湯文又會告訴你「放下才是獲得幸福的根源」。幾乎任何人面臨的任何問題,都可以在雞湯文裡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事實是這樣的:雞湯文並不會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它只不過是作為一種載體,投射出我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這種載體存在的意義在於為我們的行動提供了理論依據,從而讓我們覺得心安理得。

可想而知,這種理論體系對我們解決實質問題是毫無幫助的。更可惡的是,雞湯文常常還會把人往錯誤的方向引導。我身邊有太多的例子,有不少朋友在應該堅持的時候選擇了「放下」,也有不少朋友在應該「放下」的時候卻選擇了堅持。之所以在每一個時間節點都做了錯誤的選擇,一是因為他們已經在長期的逃避中喪失了分析事情的能力,二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從雞湯文裡為自己的退縮找到堂皇的理由。

雞湯文傳遞的所謂「正能量」,無非就是給弱者一塊遮羞布而已。

除此之外,雞湯文還會為了達到目的而在「傳教布道」的過程中採用很多不那麼光彩的手段,比如為了說明某個道理,不惜編造故事,扭曲事實,牽強附會,以偏概全,等等。可以說,每一碗美味的雞湯背後,都有著一些不那麼美好的製作過程。

現在回過頭去看本節開篇附上的經典雞湯文,相信你的感受已經完全不同了。那就是一個典型的編造型故事(整個故事都難以得到求證),且作者試圖用單一案例引出普適真理。在故事裡一切都是完美的,但是或許在另外一個平行世界,孩子並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那麼按照雞湯文的邏輯,他又該如何面對自己的老師和父親呢?(當然,在雞湯文裡這樣的事情永遠不會發生。)

真誠勸告所有朋友,請放下手中的雞湯文,停止服用「精神毒藥」。真實的世界固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完美,但正是這些不完美讓這個世界變得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