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別再用勤奮掩飾你的懶惰 > 提高學習效率的實用方法 >

提高學習效率的實用方法

我們學習讀書,學習寫作,學習一切,卻唯獨忘了學習「學習」這件事。

讀書的時候,同樣的老師,同樣的課本,但班裡學生的學習成績卻有著天壤之別。工作之後,有人十年停滯不前,有人三年就成為業務骨幹。我們似乎對這樣的現象熟視無睹,習以為常。

通常,我們會用各種理由來解釋這種現象:比如人與人之間的天分有差別,又比如大家的努力程度不一樣,再比如每個人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不同,等等。

上面的解釋都是正確的!這些因素,確實會影響我們學習的效率和效果。但是,還有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學習的方法。因為即便對同一個人,是否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都將使其最終的學習結果產生巨大的不同。

好的學習方法,能夠十倍甚至百倍地提升一個人的學習效果,我本人便是受益者之一。

初中的時候,我是一個嚴重偏科的學生——數學幾乎每次都拿滿分,但語文長期徘徊在90~100分左右(滿分120分),化學甚至要靠努力才能勉強及格。

中考的時候,化學剛過及格線,英語中等、語文中等,我是因為數學、物理、體育都幾乎拿到了滿分,然後才考上了本市最好的高中。進去之後,第一次期中考試時,我的成績只排到年級400多名。

高中三年,我經過觀察、總結,逐漸摸索出了一套學習方法,三年間成績突飛猛進。到高考的時候,我的語文和數學成績全市第一名,物理全市第三名,以總分全市第一名的成績考到了清華大學,算是成功完成了一次華麗的逆襲。

我總結出來的這套學習方法,個人認為基本上適合所有人。如果橫向對比,每個人用起來的效果肯定不一樣,上限也不同,畢竟大家的智商、教育背景、自控力各不相同。但對同一個人來說,這個方法絕對可以大大提升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

下面我們進入本節的核心內容,開始瞭解如何有效地學習。

想要掌握學習的方法,我們首先要瞭解影響我們學習效果的因素,下面我用一張思維導圖來呈現它們:

下面先簡單解釋一下這些影響因素:

智商:這是影響我們學習效果最主要的先天性因素之一(還有一個是身體),它很難被準確定義,大致可以理解為我們先天具備的思考能力、學習能力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決定了我們的學習所能夠達到的上限。

舉個例子,絕大部分人通過反覆訓練和投入足夠多的精力,其實都可以成為很優秀的人。但是如果想要達到愛因斯坦之類絕頂聰明人物的高度,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要達到這樣的層級,先天性的因素就佔據了決定性的地位。

好消息是:我們其實並不需要達到這樣的高度。通過一定的努力和有效的方法,已經能夠讓我們成為絕大多數領域裡領先的存在了。事實上很多時候制約我們的並不是智商,而是方法和努力程度。

已有的知識結構:知識是呈金字塔結構的,知識點和知識點之間往往存在相互依賴的關係。我們學習A知識點,可能要提前瞭解B知識點。所以,當我們已有的知識結構越完善,我們學起新知識來就越容易。

學習資料:學習資料和學習資料之間往往存在巨大的差別。學習資料的完整度、精準度等質量要素將大大影響我們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結果。

身體:身體是影響我們學習效率和效果的第二個重要的先天性因素。有人天生體質好,精力旺盛,這就決定了TA可能更容易專注於學習,也更能做到長時間持續性學習。而對於體質稍弱的人,則可以通過鍛煉等方式去改善體質。

投入的時間:我們花在學習上的總時間量,以及這些時間的分配方式,都會大大影響我們的學習效果。

學習方式:學習的方法和習慣是影響我們學習效果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學習方式,實際上包含了如何去拓展知識結構、尋找學習資料、鍛煉身體以及分配時間等內容。

瞭解了上述影響學習效率和效果的主要因素,我們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去培養屬於自己的高效學習方法了。下面,我會根據前面介紹的各個因素,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要訣1:學習的時間分配

對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延長學習時間是最為明顯和有效的提升學習效果的方式。且不說學習領域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你如果能保證每天新增1個小時的學習時間,長期堅持下去,效果都將是非常顯著的。

學習時間包括投入時間總量和時間分配兩個部分。

總量的概念很好理解:你一年內投入到學習上的時間,直接決定了你能學到多少東西,以及學習這些內容的效果。對同一個人來說,在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下,花2000個小時肯定要比花1000個小時好。而與此同時,如何在同樣的時間總量下分配這些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這個方面很多人容易進入一個誤區:總是將自己的學習時間總量和學習效果掛鉤,總覺得學習的時間越長,學習效果越好。但事實並非如此。比如說不少人很喜歡突擊性學習(尤其是大學生)——平時不學,到重要關頭(如考試臨近)會集中全力在一段時間埋頭苦幹。這種學習方式的短期效果非常顯著,但導致遺忘率非常高,採用這種方式學習的人,往往過了這個時間節點,學的東西就忘得七七八八了。

關於學習時間的分配,要抓住兩個要點:區間學習和規律學習。

「區間學習」的意思是,我們要為自己的學習劃分時間區間。因為人不是機器,每個人能夠保持專注和足夠效率的時間是有一定量的。一般來說,這個區間大概在20分鐘到1個小時,即便有些人天賦異稟,也很難保證連續兩個小時的高效率學習。

因此,我們不能去做違背生理規律的事情,而是應該順應這個規律,給自己的學習劃分時間區間。首先你要掌握自己的生理規律,看看自己的持續高效學習時間大概有多長,舉個例子,假設你可以持續高效學習40分鐘,那麼你的一個學習區間就是40分鐘,而如果你一天能夠投入到學習上的時間是兩個小時,就應該將這兩個小時以40分鐘為單位去劃分,並且記得在區間和區間之間預留足夠的休息時間(最少15~20分鐘)。

現在很流行的番茄鍾學習法,它從本質上講就是一個劃分學習區間的問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自行購買相關的書籍來看。

再來說說「規律學習」,意思是有規律的、長期堅持的學習,這比短期無規律的、長時間學習的效果來得好。比方說,一周的學習時間總量是10個小時,那麼,一周學習五天,每天學習兩個小時要比一周學習兩天,每天學習五個小時更好。此外學習的規律性也很重要,也就是說,今天8點開始學習,明天10點開始學習,肯定不如每天固定在8點鐘開始學習。

以我的個人經驗而言,就算你已經工作了,每天投入兩個小時來學習還是可以做到的。所以最佳做法是每天固定在晚上9點到11點(這個因人而異),以40分鐘為時間區間進行規律性的學習。

這裡還會涉及一個新問題:學習畢竟是一件枯燥而艱苦的事情,特別是每天還要進行規律性學習(這也是很多人喜歡突擊的原因),那麼,到底怎樣才能堅持下去呢?

我的做法是給自己建立反饋性和激勵性機制,通俗點說就是要及時獎勵自己的學習行為。至於具體的做法,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大家可以去我的簡書主頁看看。

要訣2:強大的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

學習資料(也就是信息)的全面性、精準性,會大大影響我們的學習效果,所以要想提升我們的學習效率,找到好的學習資料至關重要。事實上,恰恰是這一點讓很多人都忽略了。

回想一下,我們是否做過這樣的事情:想學習某個領域的知識,隨便找到一本書(或者朋友推薦),或者隨便下一套視頻、找一些文章,就開始學習了。但我們事先並未通過一套系統性的方法去鑒別這些資料的質量到底如何。

我們處在信息過載的時代,不管我們想要學習的主題是什麼,都可以輕易找出成百上千本相關教材。但是草率地拿來一套教材就開始學習是非常錯誤的。不好的學習資料會浪費我們的時間,降低我們的學習效率,甚至誤導我們。

如何找到合適的學習資料,我也整理出了一套方法:

簡單說說下面這張圖。

不管我們學習哪方面的知識,那個領域的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絕對是最有價值的。所以搜尋學習資料的時候,先看看這些專家建議讀什麼書是相對高效的一種做法。

除此之外,我們學習的主題,網絡上肯定還有很多人想要學習,或者正在學習。因此,看看這些人的建議也是一種節省時間、直達目標的有效做法。畢竟你正在考慮的問題人家很可能已經考慮過,並且找到解決方案了,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做重複性的勞動。

最後,現在很多公開的大數據信息也能作為我們判斷學習資料的一種有效參考。舉兩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如何去判斷一本書到底好不好呢?去「京東」「淘寶」這些大型購物網站,看看這本書的銷量、購買者的評價就是很好的一種做法。而像「豆瓣」這樣的網站,更是直接提供一本書在結合無數網友評價的基礎上得到的評分,這些數據都是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用到一些工具來提高我們的效率。比如百度、Google之類的搜索引擎,一些專業性的網站列表,以及Feedly之類的博客和Rss訂閱工具等。

找到了好的學習資料,我們還需要有好的方式去管理這些(這裡也包括我們自己的讀書筆記、學習心得等),我個人建議大家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筆記體系,這個方面我強烈推薦Evernote,關於如何利用Evernote來構建筆記體系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文章,這裡不再展開論述。

要訣3:建立整體觀,搭建知識架構

如上所述,知識是呈金字塔結構的,知識點和知識點之間存在依賴關係。我們要想學會A知識點,可能先要掌握B知識點。有的時候,我們覺得學某個知識點很困難,很可能是因為所必備的前置知識點沒有掌握好。

因此,我們開始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先建立整體觀,大致瞭解知識點的整體結構和相互間的依存關係,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專業性和廣泛性的結合,在保證專業性學習的基礎上,投入足夠的時間到廣泛性學習上面。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學習Excel裡面的函數公式功能,如果我們不具備數學裡基本的參數、公式知識是很難學好(甚至是學會)的。因此在學習之前,我們就應該先把這些前置知識點搞懂,然後再進行與Excel相結合的學習。

而閱讀一本書,比較好的方式是先快速通讀一遍,即便有些細節沒搞懂也沒關係。這一遍通讀不是要我們搞懂全部,而是讓我們先建立整體觀,瞭解這本書的整體結構和書裡知識點的依存關係,之後再有所側重地學習,自然事半功倍。

要訣4: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前面建議大家要進行規律性學習,這其實就是良好學習習慣的一種。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好的學習習慣也非常有效。

1.記筆記

不管我們學習什麼知識,一定要記筆記。記筆記的作用有很多,比較主要的兩點是:第一,記筆記是我們對學習內容的消化和總結過程。筆記並不是把學習內容原封不動地記錄下來那麼簡單,而是要融入自己的思考。第二,記筆記便於我們後續溫習,正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2.學練結合

實踐是幫助我們透徹理解知識點的最好方式,所以對於一個知識點的學習一定不能停留在理論學習的層面,而是要去實踐它,使用它。

3.目標驅動

學習一定要設定目標,不能為了學習而學習。目標最好是具體的、輸出性的、成果性的。要想學習寫作,你可以把目標設定為出版一本自己的書;要想學習編程,你可以把目標設定為做一個自己的網站或者軟件。

設定合理的目標,會讓我們學起來更加有動力,更容易堅持下去,也更瞭解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效果。

要訣5:鍛煉身體

在學習方法差不多的情況下,學習到最後就是拼身體、拼精力。卓越的人才各有特點,但多半有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都具有超人的精力。

所以千萬不要讓自己變成只會待在書房或者圖書館的宅男、奼女,一定要投入足夠的時間鍛煉身體。可能因為鍛煉你少了一個小時的學習時間,但由此帶來的身體狀況的提升或許能讓你多學1000個小時。

「學習」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單靠這寥寥數語遠不能將它說透。在這裡,我一方面是將經過自己實踐證實的有效學習方法介紹給大家,更重要的是啟發大家認識到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從而幫助大家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