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別再用勤奮掩飾你的懶惰 > 別用你的方式對我好 >

別用你的方式對我好

小A最近分手了。確切地說,是被甩了。

「難道我對她還不夠好嗎?她喜歡的衣服第一時間買給她,她生病了我噓寒問暖,每天早早接送她上下班,為什麼她要這樣對我?」

他顯然還沒有從失戀的打擊中恢復過來,雙眼有些紅。我們在一家小酒館從晚上7點一直喝到凌晨1點多,但酒精似乎並沒有緩解他的痛苦。

這種事情處理起來最麻煩了。雙方當事人都是我的好朋友,我瞭解事情的經過,也明白其實在整個戀愛過程中兩人都沒有犯原則性的錯誤。

當然,還有句話我沒敢在這個時間點跟小A直說。

那就是,如果我是小A的女朋友,估計也會和他分手的。

全心全意地對一個人好,可TA卻感受不到,或者沒有給予相應的反饋,這在我們生活中並不少見。

男女之間如此,父母與子女之間如此,朋友之間同樣也如此。

每個人的生命旅途中,總有一些時刻會冒出這樣的想法:「我對你這麼好,你卻這樣對我,難道好人真的沒有好報?你的良心都被狗吃了?」

我家樓下有對小夫婦,兒子六七歲。每個週末的上午,我都能看到男孩的媽媽像押送犯人一樣拉著小男孩去學鋼琴。小男孩板著臉,顯然不認為媽媽的這種行為是對自己好。

小孩子或許還不知道好壞,但這真的是唯一的原因嗎?其實在成人的世界裡,這種「不知好」的現象更常見。

多少夫妻,即便彼此都在為對方付出,努力地維繫著感情,卻終究難擋七年之癢,以令人遺憾的方式結束了婚姻關係。

多少父母和子女,一旦面臨高考專業選擇、職業選擇等關鍵的節點,便因見解不同而吵得你死我活,甚至冷戰數月。

難道他們不知道,對方其實是在對自己「好」?其實,他們大部分時候是知道的,但為什麼還會鬧得這麼僵?

這只是因為他們還不懂什麼叫對人好。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對某人好是一種態度。但事實上,它更是一種能力。

很少有人教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地「對人好」,而「好」的方式錯了,自然會導致錯的結果。

無數悲傷的故事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對人好,僅僅用心付出是不行的,還必須採取對的方式。

也就是說,「對人好」同樣是一種技能,有高低之分。

既然是技能,那就說明需要修煉,是可以通過修煉得到提高的。只是幾乎所有人都只在意「有沒有這份心」,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態度方面,忽略了方式、方法的重要性。

想要提高我們「對人好」的能力,其實並不難,把握兩個要點即可:

首先是我們要學會「用對方需要的方式對TA好」,其次我們必須遵循適度的「付出—回報」原則。

1.用對方需要的方式對TA好

以自我為出發點,用自以為是的方式對TA好,幾乎是一切悲劇的根源。

我們關心一個人,最習慣的方式一般是「覺得對方需要什麼」,然後就一廂情願地默默付出,卻很少認真去想:對方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在某個網絡社區的一次調查中,其中,有一種男朋友的關心方式高票當選姑娘們「最討厭的關心方式」,它是這樣的:感冒了打電話給男朋友,結果對方來了一句:「感冒啦?一定要多喝白開水哦!」

叮囑對方多喝白開水當然是一種表達關心的方式,可問題就在於:

a.姑娘們當然知道男朋友關心她們,這是不用表達也清楚的;

b.感冒了要多喝白開水,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還需要男朋友再次提醒嗎?這種話聽起來很漂亮,其實不僅對事情的解決沒有一點實質上的幫助,反而顯示出一種不夠關心的冷漠。

說一萬句這樣的漂亮話,都不如下班後默默地趕過去,陪姑娘一起看看電影,或者,陪她喝點白開水。

過年了,你買一大堆昂貴的保健品送給父母,也不見得他們有多高興。相反,如果你平時能堅持每天打一個電話,回到家盡量多陪陪他們,他們會高興得跟孩子一樣。

因為對父母來說,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就是他們最需要的,這比任何禮物都要珍貴。

妻子和你因為某件小事吵了起來,吵著吵著就哭了。你知道這件事情確實是她錯了,你是有道理的,便試著跟她講道理以求和解。

你想的是「這件事情明明就是你錯了,怎麼生氣的反而是你呢?」可妻子想的卻是「談戀愛的時候什麼事情都讓著我,現在這點小事都開始斤斤計較。就算是我錯了又怎麼樣?你就不能讓讓我嗎?難道你已經不愛我了?」

道理她都明白,她需要的絕對不是你跟她說清楚道理,而是你給她「她依然還是你最愛的那個人」的感覺。

想要真正的「對人好」,請先靜下心來想一想,對方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2.遵循適當的「付出—回報」原則

我們對別人好,絕對不能一味地付出,完全不求回報。

任何單方面的付出都是難以持續的,而且對方很容易習慣於這種不用任何反饋就可以輕易得到的好,並最終對此完全失去感覺。

我幹過幾年銷售,當時主管教過我一個理念,我至今記憶猶新。

他說:

「新手做銷售,總是想著多幫客戶的忙,特別怕麻煩客戶。但其實人對自己輕易得到的東西相對沒那麼在乎,對自己的付出卻印象深刻。所以讓客戶記住你的要訣就是,除了做好服務工作,還要適當地讓客戶幫你一些小忙。」

後來幾年,我將這個技巧運用到自己的銷售工作中去,結果我很快就成為公司的銷售明星。

人就是這麼奇妙的一種動物,對「得到」心安理得,對「失去」刻骨銘心。維持好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關鍵,莫過於在「得到」和「失去」之間找到平衡點,在「付出」和「回報」之間找到中間線。

你對人好,絕對不能默默無聞,完全不求回報。如果真這樣去做,對方很容易習以為常,而一旦你停止付出,人家就會開始埋怨你。

這就像我看過的一個笑話:一個富翁樂善好施,每天都會打賞門前的乞丐兩英鎊。後來富翁家道中落,每天只能打賞乞丐一英鎊,另外剩下的一英鎊要用來補貼家用。結果乞丐勃然大怒:你居然用我的錢去養家?

正確的「對人好」應該是這樣的:

你對TA好,一定要讓TA知道。並且還得讓TA明白:我對你好,是因為愛你(欣賞你);我對你好,也不是理所當然的,我也期望得到你的回饋。

電視劇裡那種「默默付出十年」,對方終於被真情打動,然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在現實裡幾乎是不會發生的。這並不是說人性本惡,這是由我們的基因決定的,每個人都一樣。

回過頭再去看一看,我們會發現,其實大多數時候我們「對人好」的方式都錯了。

面對老人,我們用物質補償來替代精神慰藉;面對伴侶,我們用空洞的言語來替代真實的陪伴;面對小孩,我們用強制性的學習來替代自由的玩耍。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在用這些錯誤的方式去「關心」,去「愛」。

甚至有的時候,我們在以「愛」的名義,行「控制」之實。這不叫「對人好」,這其實是「對自己好」。

自己小時候的夢想是當個醫生,因為各種原因沒有當成,所以強迫小孩去念醫科,完成自己的夢想,卻不管小孩是否對醫科感興趣,是否想做醫生。

追求一個女孩,你只知道在任何場合都圍著她噓寒問暖,關懷備至,卻不管這種行為可能對她帶來多大的心理壓力——所有人都知道你喜歡她,好像她不跟你在一起就對不起你似的。

這些其實都不是「對人好」。

可這些就是大多數人所理解的「對人好」。

這樣的「好」,我們自己都不想要,所以,也請別強加給他人。

鼓起勇氣,對那些「對你好」的人說一句:

請別用你的方式對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