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別再用勤奮掩飾你的懶惰 > 捷徑太多,所以你才越走越慢 >

捷徑太多,所以你才越走越慢

在和不少朋友溝通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很多人都認為問題的解決存在“秘訣”,似乎只要掌握了“秘訣”,就可以迅速搞定。

比如一位高中的小伙子,曾經向我請教學習的問題。瞭解他的情況後,我開始給他講我當年的經歷:我一開始數學成績也一般,後來是怎樣一步一步提高的。

還沒說完,他有些不耐煩地說:“非常感謝你,阿何。我對你當年的學習經歷非常感興趣,但現在我最迫切想知道的是如何快速提高我的數學成績,我們能否直接切入正題呢?”

我能理解他的壓力,於是又開始給他介紹我經過多年摸索而總結出來的數學學習方法。他聽得倒是挺認真,但聽完後明顯有些失望。

我也能理解他的失望——本來以為找到一位“牛人”,想必有好的辦法能幫助他迅速解脫困境。誰承想“牛人”介紹的方法也沒什麼了不起,甚至聽起來還有些老套。

我小時候特別愛看武俠小說,小說裡最吸引我的,莫過於“武林秘籍”。

在小說家的描繪裡,武林秘籍是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寶物。不管你資質如何,只要能夠得到一本武林秘籍,你就可以成為大俠,叱吒風雲。

受到小說的影響,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也特別熱衷於尋找各類“秘訣”。

還記得初中那會兒,有本書特別火,叫《哈佛女孩劉亦婷》。據說這本書特別神奇,如果學會書裡介紹的方法,普通人也能輕鬆考上名牌大學。

書不貴,但以我當時的家庭條件來說,這還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幸運的是我有位非常支持我學習的媽媽,她咬咬牙就把書給買了。

看完書,我就像打了雞血一樣,開始參照書裡主角的模式去生活和學習。我似乎感到,名牌高中在不遠處向我招手。

這樣“努力”了一兩個月,我的語文光榮地掛了,我整個人一下子就蒙了。

我不是完全按照哈佛學生的方式來學習的嗎?要上哈佛的人,語文怎麼可能掛呢?這簡直就像不惜自宮以學習《葵花寶典》,結果轉眼卻被路邊一個小販三拳兩腳打倒那樣讓人難以置信。

這種找捷徑的思路,甚至在我工作後依然影響著我。比如有段時間我體重嚴重超標,於是開始在網絡上大量搜尋類似於“如何1個月減肥20斤”“最有效的×××減肥法”等帖子。

後來我發現,越是號稱減肥速度快的方法,越是容易存在反彈得厲害,或者是對身體傷害很大的問題。

那段時間裡所有求快的嘗試,基本上都無疾而終。

細心觀察不難發現,我們似乎已經陷入一個愛“走捷徑”的怪圈。

在排長隊的場合,總是有人插隊——要麼硬擠上去,要麼走後門。

教程類的文章,帶類似“最短的時間”“最好的效果”的標題的點擊率永遠最高。

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問題,我們都傾向於相信存在“快速的解決方案”,並且樂此不疲地去尋找它。

所以我們喜歡“速成班”“快速提高班”,但不是那麼喜歡“一萬小時定律”。

假如某個培訓班打出的口號是“一年時間,有效提升你的Excel水平”,那麼估計它離倒閉也不遠了。

我是一個特別喜歡鑽研學習的人,長期琢磨如何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能幫助我在更短的時間內學到方法、解決問題。

但我特別反感凡事都想“走捷徑”,原因有兩個:

1.學習提高效率的方法和走捷徑,兩者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2.我認為在大部分情況下其實不存在“捷徑”,提高效率的方法旨在:少走彎路。但路你還是得走,該經歷的事情必須得經歷,該承受的歷練必須得承受,這樣你才能得到最後的結果。

而“走捷徑”是希望“不付出”(或者盡可能少地付出),卻得到好的結果。

這兩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心態和處事方式的不同。

前者沉穩,後者浮躁,心態失衡。

事實上:就我所見,大部分試圖“走捷徑”的人非但沒走成“捷徑”,反而浪費了時間,最終還不如踏踏實實做事的人走得快。

因為“走捷徑”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忽視了事物的客觀規律,這就從本質上決定了大部分此類行為的失敗。

常規來說,一個人通過合理的飲食控制和適當的運動,完成一個月減重3—5斤的目標是完全有可能的,也不會對身體帶來負面的影響。

但如果我們“走捷徑”,一個月減重20斤、30斤,這也不是不可以做到,但所用的方法違反人體的運行規律,就算成功了,也必然需要付出其他代價,例如對身體的嚴重損害。也就是說,“走捷徑”很難持續,一旦我們的身體不可承受,停止快速減肥的行動,將迎來嚴重的反彈。

掌握了良好的學習方法,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提高學習效率。但這個是存在一定上限的,到達上限,後面的提高就取決於你自身的智商、能力,以及持續時間的長短了。

即便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學習方法,也沒辦法讓你一夜之間成為專家,成為大師。

小時候,我們都相信“武林秘籍”的存在,幻想自己哪天得到秘籍,成為大俠。

很多人長大了,卻依然停留在這個層次上,在很多事情上尋找著“秘籍”。

這多麼具有諷刺意味。

尋找“捷徑”的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反而會傷害我們,浪費我們的時間。

在更多時候,它甚至還會損害別人的利益。

別人排隊的時候你插隊,你的速度是加快了,卻損害了遵守規則的人。更重要的是這會讓大家產生“不遵守規則反而能得到好處”的想法。

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同這種想法,最終將大大影響社會風氣。

比方說,我們國人開車最愛變道。

為什麼愛變道?那是因為覺得另一條車道看起來車輛少,為了走捷徑,就變道插過去。

可當大家都這樣幹,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家不僅快不了,反而更慢了!

春節的時候,我坐大巴從廣東梅州地區前往廣州。平時只要四個小時的車程,那一次走了九個多小時。

一路上,我看到不下十起交通事故,其中大部分都是由於倉促變道而引發的追尾。

還有很多車走應急車道,把原本暢通的車道也塞死了。

因此,關於“走得慢”,車多固然是一個原因,太多變道行為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去過中國香港、日本等地的朋友應該知道,這些地方雖然車也很多,但很少會碰到完全堵死的情況,因為大家都遵守規則,一般不會變道。雖然走得慢一點,只要沒有交通事故,是不至於完全堵死的。

每個人都走捷徑的結果就是,大家走得更慢了。

人生的修行,如同一次旅程。

我們能走多遠,不在於在某個區間內的速度有多快,而在於能否沉下心來,認定一個方向,堅持走下去。

“走捷徑”的行為,相當於每遇到一個路口,都進去試一試,看看是不是能抄近路。

發現行不通,又退回來。

再遇到一個路口,又重複這樣的過程。

走著走著,你就會發現自己落後了。

捷徑太多,所以你才越走越慢!

你喜歡的穩定,不過是對平庸的妥協

在一個加班到11點的夜晚,抑或是早上6點多起來趕公車的清晨,你拖著疲憊的身軀行走在路上,突然開始懷疑努力的意義。

在城市裡打拼了幾年,工資還是每個月幾千塊。刨去吃穿用度,所剩無幾。剛畢業那會兒的壯志和激情漸漸不再,連基本的房子、車子也似乎遙遙無期。而那些當年還不如你的同學,要麼留在老家,要麼在競爭沒那麼激烈的小城市,不管是做公務員還是在事業單位,收入不高卻非常穩定,生活質量遠遠超過你。

你開始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真的正確嗎?放棄了原本可以安安穩穩過一輩子的生活,選擇去追求更大的可能性。這些年,血淚都流了,夢想卻越來越遠。

如果說當初之所以選擇奮鬥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現如今我們卻距離理想的生活越來越遠,這樣的堅持還有意義嗎?

曾幾何時,我也有一份人人都羨慕的穩定工作。剛畢業就進入別人擠破頭也進不去的大國企,或許這輩子也看不到陞遷的機會,但收入足以在廣州這個大城市過上小康的日子。

那時年少輕狂,工作兩年後我便厭倦了這種沒有挑戰、一成不變的生活,不顧領導、家人和幾乎所有朋友的反對,選擇了辭職,開始自主創業。

這不是一個狗血的雞湯故事,創業到第二年的時候,我曾經落魄到口袋裡只有18塊錢。那時候正趕上再過幾天就要交房租了,一個人走在大街上,我真的萌生過輕生的念頭。

在那一年多的創業時間裡,我每天起早摸黑,工作量數倍於給人打工之時,我自認無論是勤奮程度還是個人的天分都足以應付,但現實還是給我上了非常殘酷的一課。

坦白地說,那段時間我曾經無數次懷念在國企打工的時光。即便是後來,事業終於有了起色,收入遠勝打工之時,我也始終認為打工時期的生活質量是最高的。

但是如果讓我重新選擇一次,我是否還會選擇辭職呢?

我曾經非常嚴肅、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而答案是肯定的。

是的,即便日子再苦,即便混得還不如原來,我都再也不願意重新過那種一成不變的日子了。

假如你也曾經為類似的問題苦惱,下面我思考出來的一些東西或許對你有些參考意義。

大多數人所喜歡的穩定,其實無非就是:一份穩定的工作,每個月不高不低、“旱澇保收”的工資,不算太大的生存壓力,以及由此而來的滿足感。

如果人生就像電影劇本那樣——一切皆有設定,雖有變化但皆在預料之中,大結局注定圓滿,那麼就這樣生活似乎也並無不妥。

問題就在於人生充滿了意外,而這種穩定的生活,需要我們付出很大的代價,這個代價便是——為了“穩定”犧牲一切讓生活多彩的可能性。

小D是我初中時期很要好的一位同學,大學畢業的時候他本來有個在廣州創業的機會,但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於是他在家裡的安排下回到家鄉的小縣城,找了一份銀行的工作,娶了一位與他在同一個系統工作的妻子,日子過得平凡而美滿。

但是這種生活在他母親患上一種罕見病症之後被徹底打破了——為了治療母親的病,他家裡所有的積蓄都被掏空,還四處欠債,他的脾氣也愈發暴躁,天天和妻子爭吵,原本非常和睦的夫妻關係開始出現裂痕。

小D並沒有犯任何重大錯誤,他只是沒有意識到(或者是意識到了也無力改變)之前的“穩定”是建立在一個非常脆弱的基礎之上的——他們夫妻倆的收入僅僅能夠做到在維持日常開銷的前提下略有盈餘,這就意味著他們對風險的抵禦能力幾乎為零。

倘若這種穩定的生活能夠一直維持下去,這又會是另外一個故事了。然而我們永遠無法預料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到來。很多時候,保持“穩定”的代價便是我們逐漸喪失抵禦風險(意外)的能力,將自己的命運完全交給上帝。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遇到這種小概率的事件。但是通過和另外一位同學的交流,我更加體會到這種穩定生活背後深藏的無力感。

F也是我的初中同學,在家鄉的縣城做警察,收入在當地已經算是非常高的,畢業第二年他就開上了小車。但是在一次聚會之後,他坦言,自己非常後悔當初沒有留在大城市,而回到家鄉後因為少了生活壓力,他也沒有去努力爭取很多本可以得到的發展機會。

F跟我講了這樣一番話:

“其實我一直都覺得自己生活得挺幸福的,直到我有了孩子,做了父親,這種想法就徹底改變了。天下的父母,沒有哪一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可是我發現,在這個小縣城,想給孩子報個補習班都找不到地方,想讓她學個英語都找不到老師。其實,誰都曾經年輕過,都有過夢想,當初我選擇這樣一份工作,就是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我也認了,我只能將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可是現在,我發現我的孩子一出生就已經落後了,更可悲的是,我對這種狀況竟一點辦法也沒有!”

我非常理解F的想法,也能感受到他的無奈。事實上,給孩子報個補習班、找個好老師並不一定能給他們一個更好的未來,可對於F來說,他連嘗試的可能都沒有了,只能讓一切順其自然。

不得不說,正是“穩定”讓他慢慢變得別無選擇。

是否選擇穩定,其實跟你所處的城市、所做的工作無關,跟你的心態有關。

即便在小縣城,做著一份“穩定”的工作,我們也可以選擇不穩定——比如努力讓自己做出更好的工作表現,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迎接更大的挑戰。

即便在大城市,做著一份充滿挑戰性的工作,同樣有人選擇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而大部分人所喜歡的“穩定”,都屬於下面兩種類型:

第一種:沒有壓力、沒有挑戰、沒有變化,收入卻高到足夠自己一輩子舒舒服服過日子。持這種想法的人屬於白日夢想家,他們總是期待天上掉餡餅,卻從未思考:無數勤奮的人尚在為過上好的生活苦苦掙扎,努力奮鬥,他們憑什麼就能唾手可得?

第二種:沒有壓力,也沒有變化,但是收入不太高。持這種想法的人,往往畏懼變化,不願意挑戰自己,選擇對自己的平庸和懶惰妥協。

他們為自己找到了生活的“真諦”而沾沾自喜,滿足於現階段的穩定生活,不做任何改變現狀的努力和嘗試,殊不知這樣的“穩定”犧牲的是自己未來所有的可能性,是對自己的未來、對自己的家人和孩子的不負責。

記得在問答網站“知乎”上曾有人這樣問:我對自己現在的工作非常滿意,很穩定,收入也不錯,能夠讓我過上很不錯的日子,那我為什麼要奮鬥?

對於這個問題,有個回答一針見血:如果公司遭遇變故,效益變差,要炒了你或者給你降薪,那時候你該怎麼辦?

另外,還有個流傳甚廣的雞湯小故事:

富翁在海濱度假,見到一個垂釣的漁夫。

富翁說:“我告訴你如何成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諦。”

漁夫說:“洗耳恭聽。”

富翁說;“首先,你需要借錢買條船出海打魚,賺了錢雇幾個幫手增加產量,這樣才能增加利潤。”

“那之後呢?”漁夫問。

“之後你可以買條大船,打更多的魚,賺更多的錢。”

“再之後呢?”

“再買幾條船,搞一個捕撈公司,並且投資一家水產品加工廠。”

“然後呢?”

“然後把公司上市,用圈來的錢去投資房地產,如此一來,你就會和我一樣,成為億萬富翁了。”

“成為億萬富翁之後呢?”漁夫好像對這一結果沒有足夠的認識。

富翁略加思考說:“成為億萬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樣到海濱度假,曬曬太陽,釣釣魚,享受生活了。”

“噢,原來如此。”漁夫似有所悟,“那你不認為,我現在的生活就是你說的那些過程的結果嗎?”很多人都對故事裡漁夫的觀點深以為然,卻沒看到他與富翁最大的差別在於:富翁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

富翁可以選擇在海濱度假曬太陽,也可以選擇去南極探險,還可以選擇去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旅遊,而漁夫卻永遠只能待在海灘上。

當富翁生病時,他可以選擇最好的醫生給自己治療,而漁夫只能找一家小醫館草草看病,甚至靠自己硬扛。

富翁可以有無數個選擇,過著無限精彩的生活,而漁夫的日子就只是千篇一律,他所看到的世界,所經歷的人生,很可能只是富翁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

擁有更多的可能性,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可以選擇——這便是跳出“穩定”誤區之後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大財富。

所以,我再也不會去選擇所謂“穩定”的生活。

即便回到穩定的崗位,即便被現實折磨,我也要努力提升自己,改變自己,好讓生活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我不想我的一生都被“穩定”所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