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最美的語文 > 美好的語文,要珠,也要櫝 >

美好的語文,要珠,也要櫝

每屆到高三的時候,我總有時光如水的感慨,在教室裡上課的時候,總是回想起這些學生剛剛進入高中時的樣子。有人說高中三年是學生變化最大的三年,也許是因為上學時每天在一起的原因,我看不出他們外表上有任何變化,也許長高了,也許長漂亮了,長帥了,也許變得成熟了,但是在我眼裡,他們似乎還是剛進高一時的模樣,興奮、好奇而青澀。可是現在馬上要到說再見的時候了。

高三的生活是緊張而刻板的,無非是練習、測試、評講,電影鑒賞課已經結束了,連我們進行了兩年的課前分享也結束了,師生都埋頭在書山題海中,為著最後的衝刺。

我一向認為,語文是美好的,教育也應該是美好的,這裡其實包含了兩個概念:美和好。我希望我的語文是美的,美在藝術,美在思辨,美在獨立,美在分享,也美在師生的互相陪伴與共同成長;我也明白語文應該是好的,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教育之好很大程度上體現在要給學生一張大學的入場券。原則上說,我並不反對應試,而是反對為了應試而不顧一切地壓搾學生甚至摧殘學生,教學是需要考試的,但是考試僅僅是對學習成果的檢測,不能代替整個教學,更不能代替教育。我甚至覺得一個有先進理念的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應試高手,這樣他才能在不影響學生成績和前途的前提下做更好的教育。一個好的老師,在高中三年裡用最後一年來集中精力做應試其實就足夠了。

而我們常見的情況卻恰恰相反。

一次我到外地一所學校去上課,我詢問學生他們的教學進度,他們說高一的時候老師就把新課教完了。我問後面兩年做什麼,他們說全是考試複習。我十分驚訝。我不知道這所學校的老師為什麼認為課本中那麼多美好的文章不值得用更多時間與學生一起分享,細緻深入的教學講解對高三應考不是也很有裨益的嗎?考試是為了教育,而非教育是為了考試,這樣的做法,無異於買櫝還珠。而真正美好的教育,應該是既要櫝,也要珠的。而對於我高三的學生來說,則是既要珠,也要櫝。

《教室裡的電影院》原定2014年出版,在編輯的努力下,我居然提前就拿到了樣書。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有一個想法:把這本書作為畢業禮物送給我的學生們。這不僅是一年來我們分享十餘部電影的如實記錄,更是我們一起走過的這段時光的美好見證。

這次除了出版社贈送的樣書,我自己又掏錢買了一些,書拿到之後,我便開始對照著記錄確定贈送名單。這本書收錄了十六部影片的觀影實錄,包括觀影過程、影片情節、影片關鍵詞和學生影評幾個部分,學生影評是我從大家的周記裡挑選錄入的,每部電影都有三到五個同學的影評,每個影評被選入的同學,都會獲贈一本簽名本,總共有五十多位同學將獲得贈書。

當我抱著高高一摞新書走進來的時候,整個教室沸騰了,很多同學沒有想到我們真的合作寫出了一本書,更沒想到這本書這麼快就面世了。

我念著獲贈同學的名字,雙手將書遞給他們。每本書上都有我的贈言與簽名,給文苑的贈言是:

十分感謝你作為課代表在工作上給老師的巨大支持,曾經與你共事是我的幸運。

給艾力克的贈言是:

你深刻厚重的文字常令我眼睛一亮,很多時候都給我以啟迪。我相信你的未來將無比敞亮,無比美好。

給陳卓的贈言是:

多年後,也許我會忘記《剪刀手愛德華》這部電影,但是我絕對不會忘記你在放映前做的精彩鑒賞,謝謝你的完美分享!

下課了,很多同學拿著書喜滋滋地跑出教室,去給其他班的同學顯擺,很多同學在走過講台的時候都不忘對我再說一聲:「謝謝夏老師!」我的回答總是一樣的:「不,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