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最美的語文 > 第十四章 >

第十四章

令人戰慄的反抗

古語說:「舊書不厭百回讀。」有意思的文本總是常讀常新的。高中的時候就學過《竇娥冤》,當老師二十年,每屆都講這篇課文。最開始當然是跟著教參人云亦云,可是近些年來,我對這個文本卻有些與以往不一樣的看法。

這篇課文一般上三個課時,在前兩個課時講完背景並疏通了文本之後,最後這節課,我想跟大家討論一下:

「大家已經學習了《竇娥冤》這一課,相信大家對文本已經很熟悉了。今天這節課,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討這個文本背後隱含的一些東西,與大家分享一些想法。在這之前,我請大家再把《竇娥冤》第三折一段很有名的唱詞《滾繡球》朗讀一遍。」

同學們集體朗讀《滾繡球》。

「讀得真好!這段唱詞也被公認為反映竇娥對天地的憤怒。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竇娥指天斥地是否意味著她否認天地的存在?」

「不是。」

「為什麼?」

「她只是認為天地沒有盡到責任,是糊塗了,但是她並不認為天地不存在。」

「很好,的確,竇娥指斥天地恰恰證明她相信天地的存在,或者說也相信神靈的存在,只不過她認為神靈沒有能主持正義與公道,在她自己這件事上,天地神靈都失職了。那麼,在第三折中最能體現竇娥反抗精神的是什麼呢?」

「三樁誓願。」

「對,這幾乎也是大家公認的。從血濺白練到六月飛雪一直到大旱三年,一樁比一樁規模大,一樁比一樁範圍廣,體現了竇娥不屈的反抗精神。不過大家是否從語文的角度想過,誓願是什麼意思呢?」

學生開始查字典。

「誓願是表示決心時許下的心願。」

查到的同學回答。

「哦,那麼心願又是什麼意思呢?」

學生又開始查字典。

「心願就是內心的願望。」

「我們學的是語文,不妨打破砂鍋問到底,從詞源上尋找問題,學語文就要有這種精神。願望又是什麼意思?」

「希望將來能達到某種目的的想法。」

「那麼我們來看看竇娥的誓願跟我們經常說的願望或者心願是不是一樣呢?其實誓願這個詞在佛經中很常見。佛教傳說中有個地藏菩薩大家知道嗎?」

艾力克舉起了手:

「我知道。地藏菩薩憐憫地獄很多罪人的靈魂在受苦,於是發下誓願,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於是就一直在地獄裡普度眾生。」

我還沒說話,同學們已經為他鼓起了掌。

「非常好!佛經傳說地藏菩薩佛學深湛,早已有成佛的資格,但是為了拯救地獄的罪人,他發誓願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於是就一直在地獄裡拯救受苦受難的人。他偉大的犧牲精神也為世人傳頌。我現在想問問:地藏菩薩的誓願與竇娥的誓願有什麼不同?」

「地藏菩薩的是好的,竇娥的第三個誓願是壞的。」

「剛才我們解釋了誓願、心願和願望的意思,這幾個詞似乎都包含著某種美好的意義。我們有時候許下自己的願望,就是許願。大家有沒有想到這樣的情況:夜空中流星飛過,你閉上眼睛許個願,別人問你許的什麼願,你說希望成都大旱三年?」

同學們大笑:「沒有,不會吧。」

「其實我們對希望降下某種災禍的願望有一個專門的詞——」

「詛咒。」大多數同學都想到了這個詞。

「是的。詛咒是祈禱鬼神加害於自己所恨的人。你們看這裡竇娥的第三個願望更像是誓願還是詛咒?」

「像是詛咒。」

「照這樣說的話,竇娥的三樁誓願表現了她反抗精神的觀點也許值得重新思考一下了。不過說起反抗,我又想問:反抗是什麼意思?」

同學們查了字典之後回答:

「用行動抵抗。」

「對,這是字典的說法,不過這個說法其實隱含了一個條件:當有人傷害你的時候,你應該向誰反抗?」

「傷害你的人。」

「的確是這樣。如果你反抗的對象根本不是傷害你的人,那還叫反抗嗎?」

「不叫。」

我笑著說:「我這裡舉個純屬虛構的例子:我昨天把老婆孩子都狠狠打了一頓。為什麼呢?因為校長欺負我,他不給我漲工資,於是激發了我強烈的反抗精神,你們覺得我是不是很帥啊?」

同學們大笑:「不帥!」

「我這難道不是反抗嗎?」

「不是,那是發洩。」

「對,因為我反抗的對象根本不是對我施加侵害的人,我只是在發洩罷了。那麼竇娥第三樁誓願的對象是施暴者嗎?」

「不是,是普通百姓,大旱三年最遭罪的是老百姓,會死很多人。」

「對,從本質上來說,竇娥的這個誓願與我剛才說因為被校長欺負就去欺負老婆孩子其實是沒有區別的。

「生活在現在這個富足安定的社會,我們很難理解大旱三年是個什麼概念。1942年,河南發生大旱災,加上當時日軍入侵,人民遭受了深重災難,據統計有一百萬人餓死,一千萬人無家可歸。這裡有一些當時表現饑民慘象的照片。」

我用PPT展示了一些當時的資料圖片,餓殍遍野,災民們境況慘不忍睹,一些學生發出了驚訝的叫聲。

「馮小剛根據這一事件拍攝了電影《1942》,下面我們來看看這部電影裡的片段。」

我播放了《1942》中美國記者目睹野狗啃食饑民屍體的一段,教室裡氣氛很沉重。

「看了這些,我想每個人的心情都很沉重。真正的旱災竟然會帶來這麼深重的災難,我們明白,竇娥不可能不明白,關漢卿也不可能不明白。如果竇娥的第三樁誓願可以看作是詛咒的話,這樣的詛咒真是太可怕了。我們的教參說竇娥的三樁誓願其實是文學浪漫主義誇張的寫法,大家對這種說法怎麼看?」

有同學說:「即使是誇張也不應該這樣誇張,太可怕了。」

還有的說:「我覺得這也不是浪漫主義,因為不美好。」

「你覺得浪漫主義應該是美好的是嗎?」

「是的,比如《孔雀東南飛》裡男女主人公死後化作鴛鴦,我覺得那才是浪漫主義。」

「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也想說說我的看法,與大家交流一下。下面這段文字選自我2006年寫的一篇文章。

從這個文本中,我看到的是一種以暴易暴的方式,而且,自己遭遇的不公彷彿給了報復以更充分的理由,受害者轉眼間就變成害人者,而且傷害的程度更深,範圍更廣,手段更殘忍。

……這反映的實際上是我們民族內心深處一直埋藏著的一種黑暗和戾氣。這種黑暗和戾氣往往隱藏在弱者心中,平時掩蓋在深深的奴性下面,當這樣的弱者被壓迫到了極限,他們的反抗往往是最殘忍最血腥的。而最可怕的是,在我們的傳統意識中,這樣的報復或者詛咒是合法的。因此,中國歷史上最殘忍最黑暗的一些場面,往往就是那些「反抗者」製造出來的。

「就在我寫下這篇文章幾年之後,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情,馬上讓我聯想到我們對竇娥所謂反抗的解讀,我覺得,這些事件背後隱藏的民族心理其實從竇娥甚至從更早的東海孝婦的故事中就一直存在——

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男子鄭民生因女友棄他而去,自己被單位開除待業在家,持刀在南平實驗小學大門口行兇,殺死8名、重傷5名小學生,製造南平慘案。

2010年4月28日,廣東省湛江市下轄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學發生兇殺案。一名男子衝進校園,持刀砍傷10餘名學生和1名教師。案發後,兇手被該校老師圍堵在樓上,後被公安民警抓獲。兇手是雷州市白沙鎮洪富小學的33歲教師陳康炳,他於2006年辦理病休。

2010年4月29日,江蘇泰興市泰興鎮中心幼兒園發生惡性傷人事件,一名男子持刀衝入幼兒園,砍傷30餘人,其中包括幼兒、教師、保安。兇手是拆遷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徐玉元。

陝西省漢中市南鄭縣聖水鎮人吳煥明在身患多種疾病、多次醫治未見好轉的情況下,心理扭曲,產生了自殺和報復他人的念頭,於2010年5月12日8時20分許持刀進入吳宏瑛私辦的幼兒園,將吳宏瑛當場砍死,繼而喪心病狂,又將蘇潤花和18名幼童砍傷,後返回家中畏罪自殺。蘇潤花和7名幼童在醫院搶救中死亡。吳煥明心狠手辣,濫殺無辜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影響。

吳業昌,廣西省平南縣平南鎮甘蓮村清水塘隊人,男,25歲,無前科。2012年7月前,吳在廣東打工不順,返回平南家中後,心情不好產生厭世情緒,就在街上買了一把柴刀,於2012年9月21日14時許路經紅蘋果午托居民屋,看見一群剛出門回學校的兒童,遂入屋,見人就砍,導致3名兒童死亡,13名兒童被砍傷。

「這些將魔爪伸向孩子的罪犯,他們的心理與竇娥多麼相似!他們都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他們不是向施暴者反抗,而是將傷害對像定在比自己更弱勢的幼兒!這種悲劇發生的頻率之高,情節之相似令人吃驚。這表明這種心理不是某個人獨有的,而是長久以來就存在,讓人不寒而慄。當我們為竇娥的所謂反抗而叫好的時候,看看這些現實版的『竇娥』,誰還能喊出那個『好』字?」

同學們陷入了沉默。

「現在我還想問一個問題:竇娥是不是壞人?」

大部分學生回答不是。

「她這樣報復社會,幾乎可以說是反人類了,為什麼還說她不是壞人呢?」

「她本來也是很善良的,可是被逼到那個地步,她也管不了那麼多了。」

「那麼我們做一個假設,如果你也被逼到那個絕境,你是否也會像竇娥一樣發下這麼惡毒的詛咒?覺得自己會的同學請舉手。」

過了幾秒鐘後,有人猶猶豫豫地舉手,然後又有同學跟著舉起了手,片刻後,我也舉起了手。

「如果我被逼到那個地步,也許我也會這樣做,死也要抓幾個墊背的,根本無暇去顧及那些人是否應該對我的遭遇負責。所以,我想我們並不是要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去指責竇娥或者關漢卿,而是應該更多地去理解竇娥,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就應該懷有對弱者的悲憫,可能的情況下,給他們一些幫助,最起碼,我們不能欺凌、傷害他們,不能製造更多的竇娥。如果我們能做到這樣,這個社會也必將更和諧,更美好。」

2007年4月16日7時15分(北京時間19時15分),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發生惡性校園槍擊案,槍擊造成32人死亡,兇手本人開槍自盡,是美國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校園槍擊案。

21日,紀念遇難者的33個花崗岩悼念碑以橢圓形排列安放在弗吉尼亞理工大學中央廣場上,其中還包括兇手趙承熙的悼念碑。這是因為,雖然他犯下殘忍的罪行,但學校和社會沒能對精神有問題的他提供適當的治療和心理咨詢,對此感到遺憾,同時也是為了安慰失去他的家人。

在趙承熙的悼念碑上,和其他悼念碑一樣,剪成「VT」(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縮寫)模樣的桔黃色彩紙上寫著「2007年4月16日趙承熙」,旁邊放著玫瑰、百合、康乃馨等鮮花和紫色蠟燭。在這些鮮花中放著一張便箋,上面寫著:「希望你知道我並沒有太生你的氣,不憎恨你。你沒有得到任何幫助和安慰,對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愛都包含在這裡。勞拉。」

3年級學生雷切爾說:「他雖然很可惡,但他的家人真是可憐。」該校畢業生比爾·貝內特苦澀地說:「他也是一個人。」

弗大學生在20日中午舉行的遇難者悼念儀式上,敲響了33聲喪鐘,悼念32名遇難者和兇手趙承熙。放飛到空中的氣球也是33個。看到這些氣球消失後,學生們抱在一起放聲大哭。研究生剋裡斯·車巴克說:「他也是我們學校的學生,一共有33名學生死亡。我們應該公平地為所有人的死亡哀悼。」

「看到這個場景,我想起了馮小剛導演的《1942》裡的一段情節,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我播放了《1942》結尾處逃荒的男主角救助失去親人的小女孩的一段視頻。

「我不知道我山窮水盡時會成為竇娥還是電影裡的老東家,但是我知道,同樣都是受難者,老東家表現出的才是真正的人性神聖的光輝,即使我不能做到他這樣,我也願意去崇敬他,景仰他。這個世界總會有弱小者、被欺凌者,而當我們比他們境遇好些,我希望我們能伸出手去幫他們一把,如果幫不了,至少表現出自己的同情,如果這都做不到,最起碼,也不要加入欺凌他們的隊伍。

「在今天的課結束之前,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很喜歡的一首詩,我相信大家都能從中有所感悟,下面我們一起朗讀這首詩,它其實是一位叫約翰·鄧恩的牧師的禱告詞。」

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

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

如果海浪沖掉了一塊岩石,歐洲就減少。

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

每個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傷,

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

所以,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它就為你而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