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最美的語文 > 詩畫小學堂 >

詩畫小學堂

我經常想,我們的家庭詩歌小學堂也許該改名叫詩畫小學堂,因為我們每次講了詩之後固定的功課就是用筆把詩畫下來。據我看來,孩子們對畫畫的興趣甚至大過詩歌,不過,能夠用他們最喜歡的方式給他們詩歌之美的熏染,難道不是更好嗎?

又是一個週末,濤濤、穎兒、天天三個孩子又聚在一起,先是捉迷藏,然後看卡通,玩高興了,玩累了,孩子們躺在沙發上,我們的詩歌小學堂才再次開課。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 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徵人盡望鄉。

〔釋義〕回樂峰前,沙像雪一樣白,受降城外,月光像霜一樣。不知道是哪裡吹起了淒涼的笛子,這一夜,出征的人們個個都眺望故鄉。

我問孩子們:「有誰知道題目是什麼意思嗎?」

濤濤回答:「就是晚上在投降的城裡有人吹笛子。」

我說:「不是很正確。」

穎兒和天天也不明白。

「其實,你們不知道,受降城是一個地名,就是一座城,就像玉門關一樣。」孩子們似乎明白了。

「『夜』是什麼意思呢?」

「晚上!」

「那麼『上』呢?」

「晚上!」孩子們還這樣回答。

「『夜』已經是晚上了,『上』還是晚上嗎?」

孩子們回答不上來。

「是登上。」一旁的太太回答。

「哦。」孩子們終於明白了。

「所以啊,這個標題的意思就是:晚上登上受降城聽到了笛聲。剛才我們說過,受降城是一座城池的名字,在這座城旁邊,有一座山峰,叫回樂峰。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第一句什麼意思?」

「意思是回樂峰前的沙跟雪一樣。」

「為什麼沙會跟雪一樣呢?」

「因為沙很多。」

「不會吧,如果是大海,水很多是不是也會像雪一樣呢?」

孩子們回答不上來了。

「我們來看看第二句,『受降城外月如霜』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受降城外的月亮跟霜一樣。」

「月亮可能跟霜一樣白嗎?」我誤導孩子們。

「嗯……不能!」孩子們果然上當。

「真的不能嗎?有一首你們很熟悉的李白的詩: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幾個孩子一起回答。

「是啊,所以說月光是可能像霜一樣白的,因為月光很亮,所以沙都被照成白色的了。那麼我再問一下,霜一樣的月光,這時候應該是殘月還是彎月還是滿月呢?」

「殘月,彎月……」

孩子們回答。

「不會吧,其實月亮的光不是很亮,如果月光很亮的話,那應該是滿月的。」

因為這牽涉到待會畫畫的問題,所以我特別指出來。

「現在我們看第三句,很簡單。」

「就是不知道哪裡在吹那個蘆管。」穎兒回答。

「蘆管是什麼呢?」我問。

「就是,就是……」幾個孩子想像不出來。

「其實就是把蘆葦穿上洞做成的笛子。這裡我們一定要注意是吹笛子,因為這跟後面一句聯繫很緊密。『徵人』就是指守衛邊塞的士兵,那麼最後一句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一晚上士兵們都在想家了。」

「很好!這首詩沒有告訴我們吹笛子的人是誰,也沒有告訴我們他吹的什麼曲子,你們知道是什麼曲子嗎?」

「應該是家鄉的曲子。」濤濤回答。

「為什麼呢?」

「因為吹笛子的人肯定是一個士兵,他想家了。」

「對,我們想像一下,如果這時候不是吹響幽怨的笛聲,而是演奏邁克爾·傑克遜的搖滾樂,你們想還會這樣嗎?」

孩子們大笑。

理解了詩意,孩子們對詩歌就熟悉多了,因此當我叫他們自己讀一遍的時候,三個孩子基本上不用看原文,就能背誦了。

詩講完了,「現在……」我故意沉吟不語。

「畫畫去嘍!」三個孩子一下子跳起來,忙著找自己的紙筆去。

待孩子們開始一會兒之後,我才去看他們的進度,這時我發現了一個小小的問題,三個孩子都畫了一座孤零零的古城,城門前還寫上了「受降城」三個大字,問題就出在這裡。

「你們知道嗎?古代寫字是從右寫到左的,你們寫的受降城似乎不對。」

幾個孩子一看自己的畫,果然都是從左到右,馬上拿來橡皮修改。

三個孩子的大作完成了,爭著交給我過目。我看到三個孩子都畫出了受降城,還有城邊的回樂峰,峰頂的滿月。天天在城牆上面畫了一個吹笛子的人,下面很多士兵都在靜悄悄地聽。穎兒的畫基本上也是這樣。只有濤濤的畫沒有畫出吹笛子的人,我問為什麼,他說:

「詩裡面說『不知何處吹蘆管』啊,就是不知道哪裡在吹,所以我就沒畫出來。」

我笑著說:

「濤濤的理解最仔細,只不過你這幅畫可能就沒人能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