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最美的語文 > 給魯迅挑刺 >

給魯迅挑刺

據說中學生語文有「三怕」:作文、文言文和周樹人。尤其是第三個讓很多同學視為畏途。因此上周說要講魯迅的《拿來主義》,有同學苦著臉叫:「又是魯迅啊?」我們剛學過他的《祝福》,不過,這似乎並不是學生苦惱的主要原因,從小學到高中,他們學習的魯迅的文章實在太多了,似乎已經產生了審美疲勞。

《拿來主義》已經講到第二課了,有關的知識點已經基本理清楚,按照常規,這篇課文也該結束了。但是我決定不急著結束,而是跟同學們討論一下魯迅。因此我提出了一個問題:

「從小學到現在,你們學習了那麼多魯迅的文章,你們喜歡魯迅嗎?」

「不喜歡……」

學生拖著聲音齊聲回答,異常的一致。

「為什麼不喜歡?」

「看不懂!」

幾個學生大聲回答。

「這個理由似乎有些牽強吧?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你們什麼都不懂,所有東西都是從零開始,那麼你們可不可以說你們不喜歡一切知識呢?」

「他的文章講的很多事情我們根本不知道!」

有學生又說。

「你們學的歷史難道不都是講你們出生以前的事情嗎?哪件事你們原來就知道呢?」

有同學在笑。

「魯迅文章有些語言太怪了,說是現代文,但是很多跟我們現在完全不一樣。」

文苑思考了一下說。

「這個理由我覺得有些道理,不過這也是有原因的。魯迅那時候白話文剛剛起步,他自己本身就是中國白話文的奠基者之一,所以我們會發現魯迅有些文字還有文言文的痕跡。比如《為了忘卻的紀念》有一句:『我的絕不邀投稿者相見,其實也並不完全因為謙虛,其中含著省事的分子也不少。』這句話第一個『的』字,作用就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這種語法現象在古文中很常見,只不過古文一般是用『之』字,比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而現代文已經不這樣用了,所以我們現在看起來覺得很彆扭。還有一些詞語,那時候的說法也與現在不同,比如說『介紹』他講成『紹介』等。不過這一點我們應該理解,如果沒有魯迅、胡適等人在白話文上的探索,也沒有我們今天白話文的廣泛使用。」

有同學點頭表示同意。

「那麼,魯迅的文章是不是就沒有缺點了呢?」

大家搖頭。

「那麼,我們就以《拿來主義》為例,從文章思路、論證嚴密性、論據合理性等方面來給魯迅挑下刺,找找裡面的問題如何?大家分組討論。」

一聽說分組,教室裡馬上響起了熱烈的討論聲。我走下講台巡視,有些組討論得很熱烈,甚至發生了爭論。

十分鐘很快過去了,每個組推舉代表發言。前面的組大多都沒說出個所以然,到艾力克這組的時候,艾力克代表本組發言:

「我覺得《拿來主義》這篇文章在論證上有嚴重漏洞。」

大家一聽「嚴重漏洞」這個詞,都急忙豎起了耳朵,我也鼓勵艾力克講下去。

「文章最開始提的『閉關主義』,之後又談『送去主義』,然後又講『拋給主義』,都是關於如何對待外國文化的錯誤的觀點做法,但是最後大宅子的比喻,很顯然是關於如何對待本國文化遺產的,所以前後論證的論題不一樣。」

我聽在耳中,內心著實為艾力克閱讀的仔細和思維的縝密叫好。

「大家同意他們組的觀點嗎?」

有同學說同意,有同學說不同意。說不同意的同學說這兩個都是一個問題,不算論題發生變化,艾力克和他們組的同學起來反駁,說一個是對國外,一個是對國內,怎麼算同一個問題。

等他們爭辯完,我說:

「我贊成艾力克的說法,雖然這兩個問題同屬一類,但是它們並不等同,就像你和你哥哥都是爸爸媽媽的孩子,但是你們並不是同一個人一樣。

「這篇文章前面論述的是對待外國文化的錯誤思想和做法,按照常理,結論部分應該給我們指出對待外國文化正確的做法,但是最後使用的『大宅子』的比喻,其實更像是論述如何對待本國文化遺產,因為它使用了一些詞語如『祖上的陰功』『合法繼承』等,而裡面的東西,『鴉片』『煙槍煙燈』『魚翅』『姨太太』等也是中國傳統色彩很強的東西,比喻的也應該是傳統文化中的各個部分。這樣看來,這篇文章的確論證上出現了很大漏洞。」

有同學似乎還是沒有想通。

「舉個例子:我寫一篇文章,前半部分全部是在講吃早飯的重要性以及不吃早飯的危害,可是在結論部分我並沒有告訴大家應該怎樣吃早飯才有利於身體健康,而是談應該怎樣吃午飯。大家認為這樣的文章論證是嚴密的嗎?」

有同學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有同學禁不住為艾力克和他們組的觀點鼓掌。

發言繼續,輪到單琦一組的時候,單琦起來代表發言,鑒賞時一向侃侃而談的他這時候有些期期艾艾:

「我們覺得有一個地方魯迅說得太絕對,但是不知道我們說的是不是正確……」

「我們挑魯迅的刺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全部正確,討論而已,發表自己意見最重要。」

我鼓勵他說下去。

「他說大師們去歐洲辦展覽是『送去主義』,但是我們覺得現在也有很多中國藝術家在外國演出辦展覽,好像不應該這樣說吧?」

單琦說著臉上露出費解的表情,有些同學被逗樂了。

「你們的觀點很好啊,」我示意單琦坐下,「藝術品送到國外辦展覽並不是說就不拿回來了,至於藝術家到國外演出,那也是傳播中國文化,但是魯迅這裡的用語過於尖刻,『活人代替了古董』,我個人也不是很喜歡。雖然他所說的是我們缺少了拿來的精神,但是走出去與請進來並不矛盾,不能因為缺少拿來就否定走出國門與外國文化進行交流的做法。」

剩下幾個組都陸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接近下課,我做簡單總結:

「剛才大家的發言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文章也是有硬傷,或者有時代局限的,當然我們並不能苛求前人,但是至少我們可以不迷信前人。我希望大家注意一點,當你提出不喜歡某個作家或者某種文風的時候,需要有真實的依據和客觀的判斷作為支撐,並不能說因為不懂,所以不喜歡,這只能表現自己的無知。魯迅不是完人,正如我們不是完人一樣。大膽的質疑、客觀的評價、細緻的推理、準確的判斷,才是我們進行文學批評應該秉承的正確的方法。對文章如此,對人也是如此。魯迅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他對國民性剖析的深刻也是無人企及的,我讀書的時候也不是很喜歡魯迅,但是當我年齡日長、經歷日多之後,我才越來越發覺魯迅的偉大。」

我打開幻燈片:

「我博客裡面摘錄了一些我喜歡的魯迅的文字,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也許我們透過這些文字,能夠看到一個更真實的魯迅,一個對中國愛之深、對中國的不足恨之切的魯迅……」

我之所謂生存,並不是苟活;所謂溫飽,並不是奢侈;所謂發展,也不是放縱。

——《北京通信》

我覺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隸;革命以後不多久,就受了奴隸的騙,變成他們的奴隸了。

——《忽然想到》

他們是羊,同時也是凶獸;但遇見比他更凶的凶獸時便現羊樣,遇見比他更弱的羊時便現凶獸樣。

但是,在黃金世界還未到來之前,人們恐怕總不免同時含有這兩種性質,只看發現時候的情形怎樣,就顯出勇敢和卑怯的大區別來。可惜中國人但對於羊顯凶獸相,而對於凶獸則顯羊相,所以即使顯著凶獸相,也還是卑怯的國民。這樣下去,一定要完結的。

我想,要中國得救,也不必添什麼東西進去,只要青年們將這兩種性質的古傳用法,反過來一用就夠了:對手如凶獸時就如凶獸,對手如羊時就如羊!

——《忽然想到》

誰說中國人不善於改變呢?每一新的事物進來,起初雖然排斥,但看到有些可靠,就自然會改變。不過並非將自己變得合於新事物,乃是將新事物變得合於自己而已。

——《補白》

中國公共的東西,實在不容易保存。如果當局者是外行,他便將東西糟完,倘是內行,他便將東西偷完。而其實也並不單是對於書籍或古董。

——《談所謂「大內檔案」》

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兒性;無妻性。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兒性的混合。

——《小雜感》

成吉思汗「入主中夏」,術赤在墨斯科「即汗位」,那時咱們中俄兩國的境遇正一樣,就是都被蒙古人征服的。為什麼中國人現在竟來硬霸「元人」為自己的先人,彷彿滿臉光彩似的,去驕傲同受壓迫的斯拉夫種的呢?

倘照這樣的論法,俄國人就也可以作「吾國征華史之一頁」,說他們在元代奄有中國的版圖。

倘照這樣的論法,則即使俄人此刻「入主中夏」,也就有「歐亞混一之勢」,「有足以壯吾國後人」之後人「之勇氣者」矣。

——《吾國征俄戰史之一頁》

下課了,我取出U盤準備出教室,艾力克和幾個同學叫住我:

「夏老師,能不能把你的課件拷在教室電腦裡,我們想拷一下。」

我點了點頭,把U盤遞給了他。

第二節下課的時候,艾力克到我辦公室還U盤:

「夏老師,告訴你一個好消息。」

一起跟著來的婷婷噘著嘴不以為然地說:

「也許是壞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