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最美的語文 > 向死而生 >

向死而生

每次上課之前都是同學們自己的詩詞鑒賞,不過現在的詩詞鑒賞已經成為大家的分享課了,有同學鑒賞古詩詞,也有同學鑒賞現代詩或外國詩,還有同學鑒賞歌曲、電影,上學期甚至有同學鑒賞《老子》部分章節,緊接著又有一位同學鑒賞《易經》部分章節,著實讓大家大開眼界。不管他們鑒賞什麼,一般情況下我預先都是不知道的。和其他同學一樣,每次上課的時候都會有驚喜,這也是很美妙的事。

今天輪到小薇鑒賞,在同學們的掌聲中她走上講台,手裡只拿著一張紙。

「我今天鑒賞的不是古詩詞,也不是音樂或者電影,而是一篇文章。文章題目叫《酒的遐想》。」

很偶然的靈感,想到了酒。

第一個闖進腦海的是「把酒問青天」的蘇軾,那個當年在月光下起舞弄清影,感歎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蘇軾酷愛飲酒,他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非凡的氣概啊!是酒贈與他的嗎?「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還是默默地與江水、明月抒情吧。

喝醉了,美也,愁也。

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歐陽修真的醉了嗎?如果他沒醉,柳永一定醉了:「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哦,他好像已經醉醒。那江頭的屈原一定醉了,徹徹底底的。「眾人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我好像又錯了,屈原說他沒醉,嗯……哦!酒醉的人總說自己沒醉……

讓我仔細想想,一定有人醉過……

有了!辛棄疾醉過!「醉裡挑燈看劍」,對!是他!他「夢迴吹角連營」「沙場秋點兵」。哦……還有那位「獨上蘭舟」「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李清照也醉在酒裡。醉是酒的魅力,那愁思呢?

愁?不應該責怪酒吧?曹操說:「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李白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看來酒不是愁的夢……

慢慢咀嚼,細細推敲品味。

突然想到范仲淹,他說酒可以化作「相思淚」,為何?因為「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古人好像總醉在酒裡,醉在夢裡,醉在愁裡……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看來醉了的人很容易醒來,但愁呢?「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李白的話道出了真理,就讓咱們「今朝有酒今朝醉」「酒不醉人人自醉」「會須一飲三百杯」吧!

望著祖國大好山河容易醉,望著英雄當年「雄姿英發」容易醉,望著曹雪芹勾勒的兒女情長容易醉,醉得太多,醉得太美,醉得值得!又想起那句俗話:「酒逢知己飲!」就讓我們為友人一醉方休吧!

思緒隨意自然地來到那座小城——布達佩斯東北一百多公里的埃蓋爾。在這塊大地下藏著許多美酒,幾百年……冷冷地靜靜地醉臥在地下,余秋雨說那是秘藏的醉意,連裴多菲和納吉的熱血都沒能改變它的恆溫,連兩次大戰都沒能干擾它的美夢,埃蓋爾醉得是何等的固執和執拗啊!

那些所謂陰暗中的心虛,曲折中的膽怯,陳舊中的慌亂將被趕走,即將消失滅亡,應留下的該是那位「酒尚溫時斬華雄」的關雲長吧?該是那位在天姥山吟唱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李太白吧?該是握劍長歌、醉臥沙場的辛棄疾、陸游吧?

我也被深深地灌醉了,醉臥在酒的酣夢裡……

文章讀完了,大家幾乎聽入了神。

「這篇文章寫得好嗎?」小薇問。

「好!」

「知道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嗎?」

「不知道。」

「是我哥哥,今年剛上大學。」小薇得意地說。

大家十分驚訝,好多同學誇張地叫起來,小薇更得意了。

「我也想不到這麼好的文章居然是小薇的哥哥寫的,我想他的妹妹以後也會很厲害。」我走上講台做點評:

「其實這篇文章很敏感地把握住了一個很有趣的東西——酒,也揭示了酒與咱們中國文化之間緊密的聯繫。咱們接觸過的酒的文字不少,我們能不能在學過的詩文裡舉一些和酒有關的例子?」

有同學回答「一壺濁酒喜相逢」,也有同學提起「紅酥手,黃籐酒」,還有同學提到「濁酒一杯家萬里」,馬上又有人補充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以及「琵琶美酒夜光杯」「綠蟻新醅酒」等。

「我覺得小薇今天是特意為我們準備了這篇文章的,因為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一首與酒有關的詩:《短歌行》。」

第一遍朗讀的時候,有同學把「譬如」的「譬」念錯了,我在黑板上進行了糾正。之後讓大家再齊讀一遍,整體狀態好多了。

「這首詩第一句起句就不凡。『對酒當歌』,唱歌似乎應該是歡快的,可是大家看整首詩是不是一直很歡快呢?」

同學們回答不是,詩歌很快就轉入對人生短促的感慨。

「人生短促,其實是相對來說的,我們總會覺得生命短暫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做我們想做的事情。那麼曹操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同學們紛紛回答做大事、統一天下、消滅割據等。

「為了統一天下,曹操目前最迫切的事情是什麼?」

同學們回答是求才。

「從哪裡開始轉入對賢才的渴慕的?」

大家回答是從「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裡。

「大家可以參看註釋,這首詩原來是情詩,作者把情詩化用過來,用男女之情表示求賢若渴,也算是一個創舉吧。

「那青青的衣領,我悠悠的心,因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現在,美麗的鹿鳴叫著,悠閒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夠在一起歡聚一堂,演奏著迷人的音樂。作者寫得何等美麗!似乎作者也由慷慨激昂轉入了柔情蜜意。」

剩下的部分,我讓同學們再次朗讀,然後先口譯大致內容,再理解含義,一路順暢,我們一起來到了最後一節:

「最後作者發出了一個召喚:山不厭高,海不厭深。舉周公的例子作結,氣勢是宏大的,意義是深遠的。有人曾說這是一種霸氣,我覺得說得很好,作為一世英雄的曹操,其霸氣是人所共知的,也只有他這樣的人才能寫出這樣胸懷開闊、充滿霸氣的詩。」

接著我們又把整首詩朗讀了幾遍,第二遍的時候,我讓大家把書合上,我說上句,同學們對下句,大家在互相提醒下,一下子就對上了,接著我要同學們說上句,我接下句,大家也能夠順暢背出。第三遍則要大家一起背,雖然還有一些同學有點磕磕巴巴,但是絕大多數同學都基本能背誦。

「你們看,背書有時候就是這麼簡單。」我笑著說。同學們發現幾分鐘就能把一首詩背下來,也覺得很得意。

「在這首詩中,作者表現的是一種求賢若渴的心境。但是我們發現,這首詩起句很有意思。『對酒當歌』,給人感覺應該是慷慨激昂,但接著就說『人生幾何』。大家剛才說了,這首詩其實是從憂愁寫起的,什麼憂愁呢?」

「人生苦短。」同學們回答。

「對,作者開篇之後便感歎人生幾何,這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我們每個人,無法避免的是死亡。我一直以為,中國缺少死的教育。面對死亡,每個人的想法與感情都不一樣。也許有些人會覺得死亡迫在眉睫,而有些人覺得『朝聞道,夕死可矣』,有些人則覺得『塵歸塵,土歸土』。不同人對待死亡的做法是不一樣的。曹操對待死亡,看到的是自己功業未就。陸游在死之前,放心不下的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我走下講台,把印好的資料給大家:

「這篇文章是我五六年前寫的,今天早晨在上課之前我突然想到,我們也許可以從曹操的《短歌行》和這篇文章中,獲得一些關於生命的啟示。我給大家讀一下這篇文章。」

等 死

很久以前,看過一篇散文,文章裡說: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排入了一個漫長的隊列中。隊列太長,移動得太慢,為了消磨時間,男人們開始抽煙,互相聊天;女人織起了毛衣,扯起了家常瑣事,隊列緩慢地,卻是一刻不停地移動著,隊列的終點,是死亡。

已記不清第一次看見這篇文章時的感覺了。只記得很久以後,腦中縈繞的都是兩個字:「等死」。死顯然不是人生的目的,但從時間的推移上說,卻是人生絕對的終點。雖然有人說後代是自己生命的延續,但是能繼承祖業以至彪炳千秋的人其實並不多,這牽涉到太多的教育問題,不一定萬事盡如人意,當告別這世界時,自己的學識、情感、內涵以及自己未能完成的事都不得不無奈地和軀體一起同這世界告別,去體會一種真正的終點的來臨。

隊列很漫長,但仍在不停地前進,終點是死亡。終點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但它一旦來臨時,我們除了嗟歎時間的無情之外別無選擇,就像一首曾經紅遍大學校園的歌中所唱的一樣:「你總說畢業遙遙無期,轉眼就各奔東西。」死亡或遠或近卻毫無例外地擺在我們的面前,也許有人會悲歎人生如夢,有人會覺得世事無常,還有人會看破紅塵、及時行樂,也有人會因死亡就在眼前而認識到人生的短促,於是抓住現在,幹好自己應該幹好的事。

曾經看過一則資料,一個外國人,在十多歲時就將自己一生中應該幹的事列了一張表,內容從娶妻生子到攀登珠穆朗瑪峰、漂流尼羅河、讀完莎士比亞的所有作品,共有一百多項。從這張表定下來之後,他就按照表中所列的去完成每一件事。應該說,這是一個擁有完整、健全的生命感的人,他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死亡,並且以死亡來激勵自己,從整個生命的角度來認真看待每一天。一個人擁有生命並不容易,而擁有整體意義上的生命就更不易。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等待死亡,但用什麼方法等待,擁有完整人格的人和一般的人的區別無疑是巨大的。

明朝有一位叫景清的御史大夫曾向一位朋友求借秘本而不得,後來,景清答應明晨即還才得以如願。誰知一夜之後,景清竟矢口否認借書之事,結果引起爭執並對簿公堂。公堂上,景清因能背誦全書而被認為是書的主人,而他的朋友因不知一詞反被斥退。勝訴後,景清將書歸還原主,原來他只是想借此奉勸朋友應抓緊時間利用書籍,不能藏書而不讀。這與隨園主人的「書非借不能讀也」倒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我又想,景清的那位朋友若不久於人世,他面對自己滿屋未翻過一頁的藏書,面對自己很多未實現的夙願,會作何感想?

隊列很漫長,卻在一刻不停地前進,終點是死亡,對我們來說好像是遙不可及的死亡。很多人青年時後悔自己少年時蹉跎了歲月;中年時嗟歎自己青年時虛耗了光陰;老年時回首自己一生幾乎無從圈點,將別人世時更是遺憾有太多的夙願未償。因為他們都忘了,自己從出生那一天就在等待死亡,等待那場無法逆轉的謝幕。人生有太多的明天,有太多的假設,我們卻沒想到有那麼一刻,沒有明天,沒有假設,有的只是對自己生命和靈魂的反省。基督教常用最後的審判來警醒世人,而生命卻用死亡來警醒我們每一個人:也許那最後的號角還很遙遠,但它在不可阻擋地逼近,沒有明天的日子,會來臨的。

面對自己未讀完的藏書,面對自己未完成的夙願,面對自己未兌現的諾言,死亡在逼近。但在我們等待死亡的時間裡,還來得及坐下來讀完我們沒讀完的書,學完應該學完的功課,幹好應該幹好的工作;在死亡來臨之前,我們還來得及洗完堆了幾天的衣服,在天晴時買一束鮮花,在勞累的妻子耳邊說句體貼的話;我們還來得及給遠方的父母寫封信,告訴年幼的孩子你愛他(她);我們還來得及給受到無辜傷害的人一點同情,讓要好的朋友分享一份快樂。如果我們從現在開始,面對死亡,我們還有一點時間。但時間也在慢慢地減少,因為我們一直就排在一個隊列中,隊列移動得很緩慢,卻在一直不停地移動,隊列的終點,是死亡。

文章讀完了,我繼續說:

「其實,說到死,中國人總是比較忌諱。忌諱可以理解,但沒有必要。大家是否想到,這些詩篇的作者很早就離開了我們,但是他們為我們留下了這麼寶貴豐富的遺產,他們為自己的生命塗沫的亮色,足以永生。

「我曾經對有些同學說過:做人要『胸有大志』,要『鼠目寸光』。在立下志向之後就別再去想太遠的事情,而是認真過好當下。當你每天早上醒來的時候,告訴自己,我要過好這一天,晚上臨睡的時候,告訴自己,今天我過得很好。

「人生只有一次,我們總覺得時間還很多,但有些人就覺得,死亡就在眼前,生命應該珍惜,而珍惜最好的方法是行動,不管是做大事業還是做小事情,包括去親近、享受生活。這樣,至少咱們會少點遺憾。」

下課鈴響了。

「好了,今天的課就到這兒,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