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最美的語文 > 如詩必如畫 >

如詩必如畫

錢鍾書先生曾說:「詩和畫號稱姊妹藝術,有人進一步認為它們不但是姊妹,而且是孿生姊妹。」

詩畫同源是我國文化的一個悠久傳統,宋代張舜民就曾說:「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更是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的確,王維本身就兼詩人、畫家、音樂家於一身,他的詩歌,無論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還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哪首不是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呢?其實,不僅王維的詩如畫,中國歷史上很多著名的詩人,他們的很多詩歌都是一幅幅用文字描繪的美麗畫卷: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描繪廬山瀑布的恢弘壯觀;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展現洞庭湖的深沉浩淼;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讓我們看到一輪滿月緩緩升起,天地融入這月光的清輝;杜牧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讓我們領略了深秋山居的閒適,品嚐那一份濃濃的秋意。便是蘇軾自己,他流傳千古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又何嘗不是一幅撼人心魄的壯麗畫幅呢?

我國古代詩詞以寫景抒情為主,其中,抒情詩大多通過景物描寫來抒發詩人內心感情,所謂融情於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語皆情語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古詩詞畫面感很強,可以說,大多數古代詩詞都能夠用繪畫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它的內容和含義。同時,畫畫又是小朋友最喜歡的認知世界的活動,將這兩者結合起來,讓孩子畫唐詩宋詞,本身就是孩子們根據詩歌並結合自己理解和愛好進行的一次藝術再創造,這種方式孩子不僅喜歡,更促進了他們對詩詞內容的理解,也幫助他們進一步領略詩歌的內涵。

前幾天給孩子們講了杜甫的《絕句》,並讓他們把詩畫出來,孩子們很喜歡。因此,我事先就打定了主意,要他們把今天講的詩也畫出來。不過,在講詩之前,還得先講一個有關的故事,因為今天要講的是唐朝詩人張旭的《桃花溪》。

桃 花 溪

張 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

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今天我們要講張旭的桃花溪,關於這首詩有一個故事,哪個小朋友知道世外桃源的故事呢?」

三個孩子都說不知道。於是我開始給他們講:

「晉朝的時候,有一個漁夫,以打魚為生。有一天啊,他划著小船走了很遠很遠,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走到哪裡了。突然,他看到一個奇異的景象,只見小溪兩邊岸上,長滿了桃樹,桃花盛開,美麗極了。有些花瓣飄落下來,落在地上,落在水上,好漂亮啊!他划著船繼續走,走到小溪盡頭,只見那裡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個洞,彷彿有一點光亮,漁夫停下船,爬上山,鑽進洞,開始的時候很狹窄,只能過一個人,後來就越來越大,越來越寬,再後來,突然洞到了盡頭,展現在漁夫眼前的是一個美麗的世界,有田野、池塘、桑樹、竹林,還有很多穿著古代衣服的人在悠然自得地生活。他們看見漁夫覺得很驚奇,就問他從哪裡來,還請漁夫到自己家裡做客,他們告訴漁夫,他們的祖先在秦朝戰亂的時候就帶著他們到了這裡,就與世隔絕,在這裡幸福地生活了。後來漁夫要走了,這裡的人告訴漁夫:千萬別告訴外人我們這個地方,不然他們來了,我們寧靜幸福的生活就沒有了。可是……」

「可是漁夫出來之後告訴了大官,還帶著他一起來找,但是再也看不到桃花,所以再也找不到了!」

天天插嘴,看來他以前還是看過這個故事的。

「對!後來還有一些人也想來找桃花源,但是和那個大官一樣,都找不到了。『世外桃源』就成了一個成語,指的是那些與世隔絕的美麗的地方。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詩就是關於這個故事的。

「這首詩是唐代張旭寫的,張旭是一個詩人,還是一個書法家,他特別擅長草書,所以被稱為『草聖』。據說他有一次喝醉了,於是把頭髮解下來蘸上墨汁寫字,寫出來的字漂亮極了!」

幾個孩子張大了嘴,表示驚奇。

「現在我們就請濤濤先讀一下這首詩。」濤濤讀完了詩。我開始給他們講:

「第一句是說在小溪上有一座橋,好像是飛起來一樣,隔著野外的青煙,顯得若隱若現。石磯就是河流裡面露出水面的石堆,第二句是說,在石堆西邊,問漁夫。你們說是誰問呢?」

「桃花源的人問!」

孩子們回答,顯然他們對詩還不是很熟悉。

「我認為這裡是想去桃花源的人在問漁夫。」濤濤認真思索之後回答。

「很正確!」我表揚濤濤,繼續講,「這裡是別人問漁夫,因為他想去桃花源啊。第三句和第四句是說,桃花瓣整天都隨著流水飄走,那個洞到底在溪水的哪一邊呢?你們說這是什麼洞呢?」

「就是那個去桃花源的洞!」

幾個孩子異口同聲地回答。

「好了,現在我們去把這首詩畫下來!」

不一會,孩子們的大作出爐了,我認真看了每個孩子的作品:穎兒花了將近一半的篇幅,認認真真地畫出了桃花源裡人們的快樂生活,有耕田的,有聊天的,有玩耍的,小路在青青的田間縱橫交錯,田邊鮮花盛開,垂柳依依,美不勝收。天天的畫面上,一條小溪彎彎曲曲,溪兩岸都是桃樹,桃花盛開,落英繽紛,小溪盡頭是一座山,山上有小洞,山後面就是美麗的桃花源。年齡最大的濤濤的畫卻很簡單:一條小溪,溪上有小橋,溪邊有桃樹,一個漁人劃著一條小船泛舟溪上,溪的盡頭有一座烏黑的山,山上有一個洞,除此之外就什麼也沒有了。

我問濤濤:「你為什麼不像弟弟妹妹一樣把桃花源也畫出來呢?」

濤濤回答:「桃花源在山的另一邊,要穿過洞才能看到,這裡是看不到的。」

我讚許地點點頭。孩子大一些,透視觀念也要強一些。穎兒和天天的畫雖然不完全合乎透視原則,卻充滿了成人無法模仿的童趣,誰又能說不好呢?

詩詞畫完了,三個孩子把自己的作品貼在自己房間的牆上,之後各自忙各自的事情:天天回房間去看書,濤濤和穎兒則搬出了吉他、譜架。每個週末都是這樣,詩詞課上完了,就是濤濤和穎兒的吉他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