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最美的語文 > 詩畫同源 >

詩畫同源

我意識到兒童繪畫與詩歌的關係,純粹是受到天天的啟發。

天天七歲的時候,一天他說水彩筆用光了,叫我買新的。找了幾家店,才找到合適的。天天拿著水彩筆,對著我說了一句話,逗得賣水彩筆的阿姨直笑:

「回去我用水彩筆畫你上次給我講的『一枝紅梅出牆來』!」

我也笑了:「不對吧?是『一枝紅杏出牆來』。」

「哦,我記錯了。」

天天認識到錯誤之後,承認錯誤總是很坦誠。

七歲的天天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總愛把它畫出來,不管是唐僧、豬八戒、孫悟空,還是奧特曼、米老鼠。

之前有一天,天天照例躺在床上,等我講詩詞的故事。

遊園不值

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牆來。

我給天天背完了這首詩,在黑暗中,撫摩著天天的小腦袋,開始給他講:

「葉紹翁是宋朝的一個詩人,有一年,春天到了,萬物復甦,百花盛開,真美麗啊!葉紹翁想起一個朋友,他有一個花園,這時候應該更加美麗吧,於是他穿上木屐,去找朋友。可是,他叩了很久的門……」

「叩門就是敲門!」天天補充。

「是啊,『僧敲月下門』也就是月下和尚叩門的意思。他叩了很久的門,可還是沒有主人來開門,葉紹翁想,你是不是害怕我的木屐會踩壞花園的青苔呢?」

「為什麼會踩壞青苔呢?」天天覺得奇怪。

「因為木屐下面有兩個齒啊,而且是木頭做的,很硬。」

「哦。」天天明白了。

「葉紹翁等了很久,也沒有人來開門,他只好失望地離開。」

「主人不在。」天天做出判斷,居然十分準確。

我笑了:

「是啊,但是葉紹翁可能不知道主人不在,還以為是主人很小氣,故意不開門呢!但是,他又說:即使你把門關上,那美麗的春天也是關不住的啊!你瞧,一枝杏花不是從牆頭伸出來了嗎?」

「嗯,杏花是什麼?」

「就是杏樹的花呀,夏天的時候天天吃過的杏子就是杏樹結出來的。」

「哦,它是什麼顏色的呢?」天天又問。

「你說呢?」

我故意不回答。

「紅色!因為詩裡面說是『紅杏』!」

「對!天天說得真好!」

這件事已經過去十多天了,我以為天天肯定早就忘了,沒有想到,這枝鮮紅的杏花竟然一直留在他的腦海裡久久不去,可能在買水彩筆之前,天天就計劃了很久,買了新筆,馬上就把它畫出來。

回到家,我做我的事情,天天就跑到自己房間去忙活了,沒一會兒,天天拿著他畫的「一枝紅杏出牆來」給我看:一個小枝上,幾朵鮮紅的杏花,的確很好看,杏花下有一條線,我問天天:「這是什麼啊?」

天天很老練地說:「這就是圍牆啊!你看杏花都越過圍牆了,所以叫『一枝紅杏出牆來』啊!」

我由衷地說了句:「天天畫得真好!」

天天很喜歡畫畫,家裡牆上到處都是他的作品。我曾經徵詢天天意見,問他想不想報什麼興趣班,他毫不猶豫地說要學畫畫。不過我當然不會自以為是地認為天天在繪畫方面就一定比其他孩子有天賦,其實,幾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喜歡畫畫,而畫畫對他們的智力認知發展的意義也十分重大。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我堅定地相信,兒童的圖畫是通往邏輯認識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階梯,至於圖畫有助於發展對世界的審美觀點,那就更不言而喻了。

……

早在一年級,創造性就在兒童的繪畫裡佔有重要的地位,孩子們在圖畫中編故事,畫童話。圖畫成了施展創造性想像力的源泉。我深信,在教學過程中發展的想像活動與兒童的言語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繫。

蘇霍姆林斯基甚至說:

我覺得,離開了繪畫,地理課、歷史課、文學課、自然課就很難上。[1]

我國幼兒教育的奠基人陳鶴琴先生也說:

畫圖是一件很有教育價值的遊戲,小孩子可以因此發表他的思想又可以學到許多知識。

……

畫圖在教育上的價值很大,凡小孩子應有畫圖的機會。[2]

在給天天講詩詞故事之前,有一段時間,我在網上發現了一套很好的詩意畫圖片,於是我把這些圖片打印下來,連著詩一起貼在牆上。後來我就發現天天十分喜歡,經常一邊欣賞畫,一邊念上面的古詩,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他自己通過這種方法理解的。這些事情讓我受到啟發:為什麼不把古詩詞與孩子們最喜歡的畫畫聯繫在一起呢?

從那時候起,平時的詩詞故事,就是我給孩子們講,而週末和假期的詩詞故事,就不僅是我講,還要他們畫了。考慮到孩子們已經漸漸長大,所以我在講詩歌的同時,也簡單講一些詩詞格律知識,今天,就從絕句開始。

孩子們坐好後,我首先問:「你們知道絕句嗎?」

孩子們馬上回答:「知道知道!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我讚許地點點頭:

「絕句是唐詩的一種體裁,又稱為『截句』,有人說就是把八句的律詩截取一半形成的。律詩你們見過嗎?」

「沒有。」

「濤濤,暑假的時候我教過你一首杜甫的《蜀相》,還能背誦嗎?」

這首詩是上次暑假濤濤作業做得不好我「懲罰」他背誦的。

「能,」濤濤很乾脆地回答,「丞相祠堂何處尋……」

「很好,這首詩就是律詩。律詩有八句,而絕句只有四句。」

「比如《遊子吟》,」濤濤插嘴,「慈母手中線……」我等他背完了說:「不對吧,這不止四句了。」濤濤點頭,笑了。

「那麼《古朗月行》也不是絕句了。」天天說。

「是的,其實以後你們在詩的題目中看見『行』『吟』『歌』這樣的字,一般都不是絕句,而是古體詩了。其實絕句你們見得很多了。想想。」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濤濤首先想到了。

「很好,杜牧的這首《山行》就是絕句。」

天天想了半天還沒想到。

「天天,以前我們看過王維一首寫紅豆的詩。」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天天也想到了。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你們很熟悉的一首詩,杜甫的《絕句》。」

一說起自己熟悉的東西,天天來勁了,馬上開始背:

絕句

杜 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考慮到這首詩孩子們都比較熟悉,因此我打算讓他們自己來講。濤濤解釋第二句的時候我問:

「這裡的『青天』是什麼天?」

「白天,很高的天……」兩個孩子回答。

「青是什麼顏色?」

「青色。」天天的這個回答很滑稽。

「晴朗的時候天是什麼顏色的?」

「藍色!哦,青花瓷就是藍色的瓷,還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天天想到了他喜歡的周傑倫的歌,還想到了一個成語。

「對!所以說中國文字裡面的青可以說是綠色,如青草,也可以是藍色,如青天,其實還可以是黑色。」

「黑色?」兩個孩子不相信。

「比如說『青絲』指頭髮,這裡的青就是黑色的意思。」

「哦。」兩個孩子似懂非懂。不過我估計他們談戀愛的時候肯定會明白的。

第三句穎兒解釋「千秋雪」的時候解釋成一千個秋天,濤濤馬上表示反對:

「千秋不是秋天,是說時間很長。」

「對,這裡的秋不是說秋天,而是指年,千秋就是千年,形容很長。為什麼會有千年的雪呢?」

「因為那裡很高,雪不化。」

孩子們回答。

到最後一句的時候三個孩子都對「泊」字解釋不清楚。濤濤和穎兒解釋成門前有航行到萬里外東吳去的船,漏掉了「泊」字,天天乾脆把泊字解釋成航行。

我問:

「我們出去的時候經常要找到停車場,有些地方寫的是停車場,有些地方寫的是泊車位,你們有印象嗎?」

孩子們想了一下,都說有印象。

「哦,這裡『泊』是停的意思!」

「是啊。這句話的意思就是……」

「門前停著要航行到萬里之外的東吳去的船。」三個孩子爭先恐後地回答。

「這首詩寫得很美,你們注意到沒有,這首詩的一二句和三四句都有一個特點。」

我本來想提起詩歌的對仗的。可是穎兒思考之後回答:

「我認為第一句說的是近的東西,是下面一點的,而第二句寫白鷺,是向上的。」

我順水推舟:

「是啊,所以可以看出這兩句寫作的順序是從哪裡到哪裡呢?」

「從下到上,從近到遠。」

「對,後來寫西嶺雪山,很遠,那麼停在門前的船呢?」

「很近,但它又是要去萬里之外的東吳。」

濤濤回答。

「對啊,所以最後一句近中有遠。而且你們發現沒有,這首詩兩句都是對偶的。」天天沒有學過對偶,還不是很清楚,而上了初中的濤濤看了一下,就明白了。

「對,是對偶的。」

「對偶就是兩個句子字數一樣,相同的地方詞性相同、意義相近或者相反。比如說兩個對一行……」

「黃對白,翠對青!」

喜歡畫畫的天天對色彩很敏感。

「西嶺對東吳,千秋雪對萬里船……」

濤濤也找到很多。

「很好。而且你們看,這首很短的詩,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多麼美麗的畫面,裡面有很多種顏色。」

「白,青,黃……」

孩子們都找出來了。

「不錯,現在,你們自己用筆把這首詩描繪的景物畫下來,然後和詩歌一起貼在牆上,以後這美麗的景象就可以天天跟我們在一起了!」

三個孩子早已按捺不住,馬上開始揮毫潑墨,不一會,作品就完成了。我拿來一看,三幅畫都把這首詩描繪的景物生動形象地畫出來了,而更好玩的是,喜愛軍事的濤濤在那艘開到東吳的木船上寫了四個字:尼米茲號(美國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我笑了:

「這麼大的船要在河裡開可能有些困難啊!」

濤濤也笑了:

「我知道,但我就是喜歡航空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