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回答的藝術 > 準備好自己,企業才會需要你 >

準備好自己,企業才會需要你

小陳在一次招聘會上,看中了一家自己心儀已久的公司。於是,她投放了簡歷以後,並沒有立即離開,而是站在公司招聘位置的附近默默觀察,看一下給這家公司投簡歷的都有哪些人,自己有哪些優勢和缺點。

第2天的一大早,小陳就按照招聘材料上的電話打了過去,接電話的是個年輕女孩。小陳告訴對方,她昨天投了簡歷,想知道什麼時候會有結果。女孩記下了小陳的名字和電話,然後告訴小陳,面試通知在3天內就會有。

第3天,小陳被通知參加面試,面試時小陳發現,只有10個人被選中參加這次面試。面試結束後,面試人員說人事主管出差了,最後的結果還要主管回來後再定。又過了3天,小陳沒有等到第2輪面試通知,於是她又打了個電話過去。

這次接電話的,還是第1次接她電話的那個女孩,她說她可以先幫小陳去人事部問問看。中午的時候,公司通知小陳當天下午去參加第2輪面試。下午趕到公司時,人事主管對小陳他們說:「你們4個都去體檢吧,體檢結果出來後再說。」

然而,體檢過後很久,小陳都沒有等到公司的消息,她思考後,給公司打了第3次電話。公司的回復是:「公司正在商量,等決定後再打電話給你。」就在小陳掛斷電話後不到5分鐘,公司通知小陳下週一到公司實習。

如今,已經升職為主管的小陳,在一次聚會中才知道,原來當初公司的3次面試名單中,都沒有她的名字,是她的3個電話給自己爭取了3次機會。人事經理說:「小陳,你很主動,儘管你不是面試中最優秀的學生,但公司選中的就是你的這種主動精神,當初,是你為自己贏得了工作機會,也為公司留下了你這個人才。」

面試時,用人單位會提出很多問題,且這些問題又有多種呈現形式。但是,歸根結底用人單位的提問只有一個,那就是:「你是我們企業需要的人才嗎?」你的回答也只有「是」或「不是」兩種。這與商業模式十分類似,交易的本質就是簡單的「用我有的,但你需要卻沒有的物品,來換取你有,但我需要卻沒有的物品」,然後慢慢出現了等價交換物,進而才逐漸演變出各種商業模式。

用人單位在招聘時設置的各種問題,其目的就是要通過你的回答,來弄清「你是我們企業需要的人才嗎」這個問題,你對用人單位提出的各種問題的回答,其實就是證明自己「是」或「不是」的過程。區別就在於,你需要這份工作,而企業需要的不是你,而是適合企業某個工作崗位的人才。

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小陳是一個非常執著的人,雖然她不是應聘者中最優秀的,但是她相信自己有別人沒有的優點,不懈地向企業證明她是公司需要的人才,她的堅持和執著,最終贏得了企業的認可。這是面試的諸多案例中,主動回答問題的一個典型,也就是說,小陳用行動主動回答了企業「你是我們企業需要的人才嗎」這個問題。

因此,我們在面試時,要更加積極、主動、自信一些,在面試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準備工作也可以以問答形式呈現,例如給自己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1. 「我是誰?」對自己進行反思,分析自身有哪些優點和缺點,寫出答案,然後再按照重要性進行排序,這樣就會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2. 「我想做什麼?」想要想清楚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不妨從自己的孩童時代開始回憶,想想自己真心嚮往過、想要做的事情,認真地寫下來,然後再進行排序。

3. 「我能做什麼?」將確實能證明自己能力和自認為還可以開發出來的潛能都列出來,這是對自己能力和潛力的一個全面的總結。一個人的職業發展,最終還要歸結於能力,而職業發展空間,則取決於自己的潛力。

4. 「環境支持或允許我做什麼?」環境包括單位、地區、國家等因素,只要自己認為有可能借助的環境,例如:人事政策、企業制度、職業空間等,認真想清楚自己可能獲得的支持和允許,並將其一一羅列出來,然後按照重要性進行排列。

5. 「自己最終的職業目標是什麼?」將前面四個問題分析清楚後,我們就能看出有關職業目標有利或不利的條件,列出不利條件最少的、自己想做而且能做好的目標職業,這個問題也就有了一個清晰的框架。

思維訓練

一位廚師說:「《三國演義》是我天天必讀之書。就拿今天來說吧,我炒菜缺了4樣作料,全在這書裡面,這四樣作料是『劉備求計問孔明,徐庶無事進曹營。趙雲難勒白龍馬,孫權上陣亂點兵』。」試問:你能猜出是哪四種作料嗎?

(答案見附錄2.5.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畫龍點睛

對於企業而言,更喜歡主動性強的人才。對於個人而言,一味被動會錯失很多的機會。在一個大型企業中,一個好的崗位發佈往往會收到幾百份甚至上千份簡歷,而招聘方有時甚至連將簡歷看完的時間都沒有,這個時候如果你能主動給用人企業打個電話,主動出擊,這將會成為你走向成功的第一步。